新京報
新京報訊 (記者潘亦純)12月9日,銀保監會發文通報關于積極推動對外開放措施的實例落地情況。銀保監會稱,2018年來,金融業對外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繼2018年宣布15條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後,2019年陸續出台兩輪共計19條開放措施,爲提高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營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場基礎。
在此背景下,外資保險企業迎來了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好時期。近期,銀保監會發布多個文件,旨在降低外資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的門檻,並提高合資險企中外資持股的比例。
銀保監會日前發布了《關于明確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
銀保監會還于12月6日發布了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下稱《實施細則》),進一步落實保險業最新開放舉措,將《實施細則》第三條相關規定修改爲“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還放寬了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包括“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以及“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原來合資壽險的中方股東和外方股東持股比例幾乎是對半分,如果雙方經營理念不合,就可能出現一些不利于險企發展的情況,因此,外資其實一直有突破股權比例限制的訴求,本輪的保險對外開放在這方面已有實質性動作,這種更大程度的開放,有利于推動整個保險行業的改革。
朱俊生同時表示:“全球保險市場的重心一直呈現東移態勢,中國是重要的驅動力量之一,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意味著保險業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保險業加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今年來已有不少外資增加了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投入。
1 外資險企迎利好,持股比例可達100%
根據新規,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已較此前50%的比例有所提升。而到了明年1月1日,更是取消了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這也就意味著外資在合資壽險公司中的話語權有望增強。
實際上,2018年以來,相關部門就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保險業對外開放新舉措。去年6月份,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允許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的通知》和《關于允許境外投資者來華經營保險公估業務的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司在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
今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也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針對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措施就包括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産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等。
10月15日,國務院又發布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下稱《外資保險公司條例》)的決定。整體來看,修改後的《外資保險公司條例》放寬了外資保險公司准入限制,對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取消“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和“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的條件,鼓勵更多有經營特色和專長的保險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外資保險公司,允許境外金融機構入股外資保險公司。
朱俊生認爲,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政策不斷法制化,爲對外開放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助于穩定和增強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開放的良好預期。其次,開放還有助于促進保險市場改革的深化,以開放促進保險常識重建的改革,是中國保險業改革開放的基本邏輯,外資保險公司不僅提供産品與服務,促進了市場競爭,也帶來了關于保險經營的基本常識以及國外保險經營的慣例,有助于中國保險業形成改革的共識。
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外資進入中國保險市場利遠大于弊,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保險市場已經經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當時以爲是“狼來了”,後來發現外資的進入反而對中國市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引入了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和資本,中國的險企也得到了提高,這對中國保險市場而言是好事。比如在車險一家獨大的財險市場,外資財險公司也開發了很多非車險業務,做得不錯,這使得中資險企意識到這些業務有市場,大家紛紛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展了。
2 境外險企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
實際上,自1992年友邦保險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來,外資在中國保險市場已深耕二十余年,且從成立日期來看,過半合資險企在中國已經營超10年,但總體來看,外資險企、合資險企所占的市場份額仍較小。
銀保監會12月9日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59家外資保險機構、131家代表處和18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513.63億元,總資産12847.47億元。
官方資料顯示,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的保險機構和代表處等,絕大部分都在上海,世界五百強中的外資保險公司均已經進入中國的保險市場,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資産總額的占比大約爲7%。
王國軍告訴新京報記者,外資險企、合資險企在中國內地所占市場份額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環境的原因,也有公司內部管理的原因,比如說前幾年合資財險公司不能做交強險,這就使其車險業務發展受限,近年來,這一限制放開了,合資財險公司發展得也比較快。但合資壽險公司發展不起來更多是因爲中方股東和外方股東的股權占比非常接近,雙方話語權也相近,因此容易出現股東相互糾纏的情況。
王國軍進一步表示,合資壽險公司裏,中外股東對權力分配、利益、理念、文化以及市場的看法,都有很大差別,若無法解決這些分歧,最終保險公司會成爲雙方股東角力的場所,公司經營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一些合資壽險公司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但外方的高管就要拿走幾百萬的年薪,確實,在國外這些高管的薪水就是這個水平,但在中國很難給這麽高,所以雙方就容易産生矛盾。此外,有的合資壽險管理鏈條很長,比如一些股東是歐洲的公司,他們在亞太地區還有總部,在國內又有分支機構,一些重要的事情向上報批,很久才批下來,這種節奏也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因此,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會使中外股東雙方更容易建立起平衡,發展得更好。”王國軍認爲。
朱俊生也認爲,隨著外資持股人身保險公司比例放開,大大增強了外資壽險公司經營的靈活性與自由度,這將有助于提高其拓展中國保險市場的積極性,由于外資壽險公司目前主要借助于代理人拓展業務,需要較長的培育過程,在短期內其市場份額提升相對有限,但隨著代理人隊伍的壯大,以及期繳保費的發展後勁逐步顯現,其市場份額將逐步增加。同時,根據外資公司在新加坡、印尼、香港等亞太地區的經營經驗,銀行保險也是其重要的拓展業務渠道,有助于提高其市場份額。
3 已有外資擴大對中國保險市場的投資
根據瑞再保險研究院今年發布的一項報告預測稱,未來兩年,中國將爲全球壽險和非壽險保費增長做出最大貢獻,到2029年,其在全球保費中所占份額將從目前的11%左右升至20%,到2030年代中期,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爲最大的保險市場。因此,中國保險市場對外資而言也有極大的吸引力。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以來,隨著保險對外開放政策的不斷落地,已有外資趁此機會擴大在中國保險市場的投資。
3月18日,由恒安標准人壽獨資設立的恒安標准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銀保監會批准籌建,這也使得恒安標准人壽成爲首家獲准籌建養老保險公司的合資壽險公司;11月14日,安聯集團也宣布銀保監會已批准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成爲在中國首家批准開業的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今年,安達保險也持續增持華泰保險集團的股份,在此前銀保監會已批准了其簽約的數起股份收購後,11月下旬,安達保險再次宣布簽約收購華泰保險集團15.3%的股份,若收購完成,其持有華泰保險集團股份的比例將增至46.2%。
不過,隨著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我國的監管也需要跟上步伐。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董登新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業開放程度越高,就對宏觀監管、市場監管和風險防範的要求越高,監管難度也會更大,因此,在整個金融業雙向開放不斷深化、不斷推進的情況下,也要做好相應的宏觀調控、風險管控及市場監管的准備,加大管理力度,跟上開放的程度。”
保險業開放頻迎政策利好
●2018年6月
銀保監會發布兩項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公司在華經營保險代理業務和保險公估業務。
●2019年5月
銀保監會從取消外資股比限制、放寬市場准入條件、拓寬商業存在和擴大業務範圍等多方面提出12條銀行、保險業新開放政策措施。
●2019年7月
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宣布推出“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等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
●2019年10月
國務院發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決定,放寬了外資保險公司准入限制,對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取消“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和“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的條件,鼓勵更多有經營特色和專長的保險機構進入中國市場。
●2019年11月
國務院印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其中包括“減少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銀行業、保險業機構和開展相關業務的數量型准入條件”。
●2019年12月
銀保監會發布了修訂後的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落實保險業最新開放舉措。同時,銀保監會發布通知,明確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的外資比例限制,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