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新階段、新形勢對城市建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對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作出重大決策部署。2020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將“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作爲2021年度八大任務之一。
城市建設既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老舊小區改造、生態修複、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強化曆史文化保護、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防洪排澇能力等各項內容都已被列入城市更新的任務清單。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爲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老舊小區改造是突破口
曾經斑駁破敗的工業舊廠房華麗轉身,成爲新興産業、藝術展館、商業中心等的集聚空間;江河畔、園林裏,街市間,不斷上演著溝通傳統與現代、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百姓生活水平提升,不少城市空間面貌煥然一新,迸發出盎然的生機活力。加裝電梯,電線入地,配建街心花園、養老院、幼兒園、食堂等設施……2020年前11個月,全國開工改造近4萬個城鎮老舊小區,725萬戶居民迎來居住環境新變化。
1958年,城市更新第一次研討會在荷蘭召開,會議認爲對土地利用的形態或地區的改善、大規模都市計劃事業的實施以形成舒適的生活與美麗的市容等就是城市更新。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當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人口密集、環境汙染、土地緊張,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就會顯現,城市更新即被提上日程。在我國,深圳早在2004年就啓動了城中村改造。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辦法》出台,率先在全國提出“城市更新”概念。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到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0.6%,這一關鍵數據標志著我國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爲主轉入存量更新爲主的新階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總體目標是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不斷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指出,重點在于推動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將建設重點由房地産主導的增量建設,逐步轉向以提升城市品質爲主的存量提質改造,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提高,讓人民群衆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住建部數據顯示,2020年1—8月份,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78萬個,占年度目標任務(約3.9萬個)的70.7%,較7月末提高了14.3個百分點;涉及居民539.97萬戶,占年度目標任務(約700萬戶)的76.4%,較7月末提高了13.8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11月份,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2300多萬套,約5000萬居民從髒亂差的棚戶區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
自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就穩步推進對城市新一輪的改造計劃的實施,包括鄰裏更新計劃、綠色足迹項目、家居改善計劃等。日本的“團地再生”則是對已有功能嚴重退化、設施用途嚴重縮水的機體住宅進行翻修整新的一種活動,是對住宅所在區域的部分或整體改造,也包含了對建築物周邊設施和道路環境的優化配置。
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和過度房地産化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經難以爲繼。中國城市科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方明表示,“新建”以增量建設爲主,“更新”則以存量改造爲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逐步補齊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動城市結構調整優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這些舉措都屬于城市更新的範疇。“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爲人民群衆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空間,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談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充分利用現有建成空間的基礎上實現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社區服務的完善,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體現了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更加注重“人”的需求
大規模的舊城更新涉及區域功能的重新定位,用地性質調整面臨商業化和公益性之間的矛盾。“針對這一矛盾,首先要堅持民生優先,突出公益性;其次,在整體規劃的前提下,以微更新爲主,小區塊改造、用地小塊出讓;再者,廣泛聽取周邊居民意見,反映真實訴求,修建能夠反映最大民意的公共設施。”浙江財經大學城市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楊雪鋒向本報記者表示,在改造後的用地上規劃建設大型設施時,在程序上遵循信息公開、市民參與原則,引入社會運營許可理念,推行合作治理,探索合作共贏的可持續運營模式。
美國波士頓19世紀工業中心的雷屈米雨運河結合公私部門的投資發展,更新成爲商業、辦公、住宅機能的城市活動中心。英國城市改造從大規模以開發商爲主導的劇烈推倒重建方式,轉向小規模的、分段的、主要由社區自己組織的謹慎漸進式改造。(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點擊“了解更多”獲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