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日本,宣布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成員包括了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13個國家,人口近14億的印度也在其中,沒有中國。不少人認爲這是當年《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的翻版。今天小巴就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TPP、CPTPP、RCEP和IPEF的概念、發展和關系。
文 / 巴九靈(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01
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由新加坡、新西蘭、智利和文萊于2005年發起,美國、越南、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8個國家隨後加入。2019年該組織正式改名爲TPP。12個參與國加起來的GDP,占到全球經濟的40%。
TPP是高標准的自貿協定。普通貿易協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關稅,允許商品自由流通,TPP則是涵蓋投資、勞工保障、環境保護、知識産權等多領域的開放協定。顯然,這些標准代表了發達國家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恐怕是壁壘。
關于TPP的性質,最明顯的特征是排除中國,它被國內主流媒體視爲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在經濟領域的核心手段。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明確表示:“TPP協議將讓美國而不是中國主導制定21世紀亞太地區的路線和規則。”
經濟方面,一些國外經濟學家表示,TPP造成的貿易轉移會使中國每年損失大約1000億美元的出口,越南將成爲最大受益者。
不管是美國高官的“遏制中國論”,還是諸如《比股市崩盤更可怕的是TPP》的激進言論,當年無一不給公衆帶來惶恐。
當然,TPP涉及美國制造業外流和工人失業問題,美國民主黨黨內就出現了嚴重分歧。例如希拉裏·克林頓卸任國務卿後一改往日對TPP的吹捧,稱不相信TPP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提升薪資和保護國家安全,並在大選期間極力撇清和TPP的關系。
甚至連奧巴馬也改口了,說希望中國能適應TPP制定的規則。哪些規則呢?比如,有一項條款是要求締約國接受投資者與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
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仲裁程序。2003年,墨西哥某城市拒絕允許美國公司梅特克萊德將一個有毒廢物設施建設在環境敏感區域。梅特克萊德公司于是通過ISDS向墨西哥政府發起仲裁。最後墨西哥敗訴,向這家跨國公司賠償1620萬美元。
像這種明顯傾向跨國公司,甚至淩駕于本國法律的規則,中國在當時是不可能接受的。另外彙率自由化、取消國企補貼、知識産權保護和勞工條款,擺明在“勸退”中國。
總之中國達不到標准,美國國內也出現了衆多反對聲音,TPP直到美國大選都沒被國會批准。等到大選期間,高舉貿易保護主義旗幟的特朗普橫空出世,對TPP窮追猛打,炮轟它是對美國制造業的“持續強奸”。後來特朗普當選總統,在就職當天就宣布美國退出TPP。
02
TPP對中美兩國經濟到底會産生怎樣的影響,沒法預測。但普遍的觀點是,TPP對美國經濟影響有限,重點是地緣政治。加上美國在歐洲主導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兩者包含了全球70%以上的貿易,並把中國排除在外。
美國退出TPP後,群龍無首,亦無羊毛可薅,日本就接替了美國,成爲TPP的主導國,TPP也更名爲CPTPP,全稱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
CPTPP的框架基本上和TPP沒太大差別:95%的貨物實行零關稅,有高標准的准入條件,且保留了95%的條款。但是,它對原有的22項美國主張但一些國家反對的條款進行擱置處理,比如投資仲裁、環境保護、政府采購、知識産權等等——大部分是當年“勸退”中國的條款。好像就差一張對中國的邀請函了。
事實上,中國高層也沒有對TPP和現在的CPTPP持否定態度。高標准的規則意味著更高層次的開放。加快開放和轉型、順應世界潮流,對中國的“倒逼式改革”有重大意義。
所以多年來,建設“一帶一路”、創立亞投行,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中國在貿易便利化、金融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上做出一系列創新改革,這些改革很大程度上是爲了應對TPP框架下的規則。
201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僅爲美國的41%,到了2020年已經變成了70%。此時的中國,在硬件上和時機上皆已成熟,是時候需要一個國際溝通渠道,方便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了。
在這一年,中國正式簽署了經貿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在RCEP框架下,成員國之間90%的商品在十年內逐步實現零關稅,能享受本國商品的待遇,同時全面取消數量的限制和進口的許可等等。
RCEP、TPP、CPTPP成員國關系
更重要的是,中國將首次和日本、韓國處在同一個自貿框架中,中國在高端産業鏈上和日韓兩國有高度互補性,RCEP不僅意味著中國將繞開美國的經濟封鎖,中日韓還可借著經貿關系升溫,在未來建立一個沒有美國人插手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
當然,RCEP這個圈子裏沒有美國。2021年,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CPTPP,這個圈子裏也沒有美國。
03
不論是RCEP,還是CPTPP,美國都缺席了。爲了奪回亞太地區的經貿主導權,更好地推進印太戰略,美國順勢提出了《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拉上同樣沒有加入RCEP的印度。IPEF的成員共有13個,基本是RCEP的成員國,除了中國,以及和中國關系比較好的柬埔寨、緬甸和老撾。
乍眼一看,IPEF和TPP十分相似:由美國主導、成員國經濟總量占到全球40%、沒有中國、較爲濃厚的地緣政治色彩。
不過小巴認爲,IPEF強調了美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制定公平、高標准和有約束的規則的主導權,以此試圖“肢解”中國供應鏈,這是比較可怕的地方。
比如要求企業設置服務器,將數據“本土化”等跨境數據移動規則,意味著美國很有可能通過貿易數據的識別、選擇、儲存和引導來分配資源,把原本流向中國的美國訂單導向IPEF的成員,建立不依賴中國的“彈性”供應鏈。
美國實際上是怎麽做的呢?
2021年9月,美國商務部以應對芯片危機爲名,要求全球半導體産業鏈中的主要企業在45天之內提供包括庫存、産能、原材料采購、銷售、客戶信息等數據。統計到截止日,台積電、SK海力士、思科、美光等70多家實體“自願”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商業機密和數據。而美國商務部正是主導IPEF事務的部門。
拜登訪韓第一站是參觀三星半導體工廠
從條款來看,美國允許成員國任意選擇四大類別——貿易標准(針對數字經濟領域)、供應鏈彈性、清潔能源、反腐敗中的一項,但如果選擇了第一條,就要同時滿足接下來三條的相關要求。
還有人說,IPEF就是翻版的TPP,這種說法稍微欠妥。
和TPP、CPTPP、RCEP不同的是,IPEF並不是一份區域自貿協定,它是由美國政府單方面出台的,完美繞過了國會。而一個正常的多邊貿易機制主要基于相互開放的原則,但美國已明確表示不向成員國開放市場,也不降低關稅壁壘。
當年的TPP好歹有美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成員國或多或少能分一點肉,但IPEF實際上是缺乏利益基礎的,美國也沒有像馬歇爾計劃一樣對這個組織投入巨額的資金,所以很難用經濟框架的思路去理解今天的IPEF,其他國家和美國做生意有何好處,不得而知。當然,暗地裏是否有共識、妥協,甚至威逼,誰也不知道。
就連IPEF本身的命都無比脆弱,它僅僅是一項行政命令,即使拜登不遺余力地推廣,也不能保證獲得下一任總統的支持。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說不定那個系著紅色領帶的男人又回來了呢。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