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研究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新軍發動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占領了武漢三鎮,推新軍第二十一混成旅協統黎元洪爲都督,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這時,中國革命派的領袖孫中山還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在隨後的兩個半月時間裏,武昌響起的革命槍聲,獲得各省紛紛響應。清王朝雖然重新起用袁世凱,企圖撲滅遍地燃起的革命火焰,但是,革命洪流勢不可擋,清王朝面臨覆滅的危險。而在這段時間中,孫中山在從美國經過歐洲的返國途中,配合國內革命形勢,繁忙地開展了宣傳和外交活動。
在美國活動 曾想會晤美國國務卿
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正穿行在美國。他于1911年3月由加拿大進入美國後,一直從事革命宣傳和募集革命資金的活動。
10月11日,孫中山行抵科羅拉多州的丹佛(Denver)。他談起當年的經曆時說:“武昌起義之次夕,予適抵美國哥羅拉多省之典華城。十余日前,在途中已接到黃克強(黃興)在香港發來的一電,因行李先運送至此地,而密電碼則置于其中,故途上無由譯之。是夕抵埠,乃由行李檢出密碼,而譯克強之電。其文曰‘居正從武昌到港,報告新軍必動,請速彙款應急’等語。時予在典華,思無法可得款,隨(遂)欲擬電覆之,令勿動。惟時已入夜。予終日在車中體倦神疲,思慮紛亂,乃止。……乃一睡至翌日午前十一時。起後覺饑,先至飯店用膳。道經回廊報館,便購一報攜入飯堂閱看。坐下,一展報紙,則見電報一段曰:‘武昌爲革命黨占領。’如是,我心中躊躇未決之覆電,已爲之冰釋矣。”原來,孫中山是在10月12日上午11時,在飯館用餐時,方從當地報紙讀到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信息。自然,他非常高興。
孫中山隨即考慮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是否立即從太平洋返國。他說:“時予本可由太平洋潛回,則二十余日可到上海,親與革命之戰,以快生平。乃以此時吾當盡力于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所得效力爲更大也。故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他認爲,外交活動非常重要,自己應在這方面著力。他分析:當時美國、法國朝野同情中國革命;德、俄兩國,反對中國革命;英國、日本兩國,則民間同情中國革命,而政府反對(日),或態度未定(英)。他感到,外交的關鍵在英國,因爲只要英國同情于我,“則日本不能爲患矣”。于是,他決定“起程赴紐約,覓船渡英”。
13日,孫中山經聖路易市抵達芝加哥。他爲同盟會芝加哥分會代擬舉行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的通告。他過聖路易城時閱報雲:“武昌革命軍爲奉孫逸仙命令而起者,擬建共和國體,其首任總統當屬之孫逸仙。”孫中山說:“予得此報,于途中格外慎密,避卻一切報館訪員,蓋惡虛聲而圖實際也。”15日,芝加哥舉行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他即未參加。
據清廷駐美使館書記生周本培記錄:10月間,孫中山接受了法國朝日新聞記者采訪。孫曰:“吾敢謂,斯舉(武昌起義)當有成矣。”他回顧自己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動之由來,並說明,他的革命同志均不排外,擬在中國試行聯邦制,設議院,行各種改革。“苟吾革命之旗,飄飏于北京城內,則吾族之新花重發矣”。
據《孫逸仙先生傳》說:孫中山到達華盛頓後,18日曾致函美國國務卿諾克斯(Philander C.Knox),希望秘密會晤,但未能如願。20日,孫中山赴紐約,秘密與一些外國人會見。
31日,孫中山致電時在倫敦的鹹馬裏(一譯荷馬李,美國人,孫之軍事顧問)表示:如得財力支持,他絕對能控制革命局勢。次日,他又致電鹹馬裏,告知漢口革命形勢,並告,他將乘“毛裏塔尼亞號”輪離美赴英。
11月2日,孫中山離開紐約赴英。
在英國活動 委托代表與英國外相晤商
11月11日,孫中山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倫敦。
孫中山希望得到歐洲國家的借款,支持革命。據載:孫中山還在美國時曾致函英國金融界代表,謀求經濟援助。10月14日的柏林報紙刊登過這樣的信息。
在英國,孫中山由鹹馬裏代約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磋商停止向清廷借款(川漢鐵路借款、幣制借款)之事。“銀行團主幹答以:對于中國借款之進止,悉由外務大臣主持”,他“不能自由作主”。孫中山乃委托維加炮廠(一說馬克沁機槍廠)經理道生與英國外務大臣格雷磋商,要求英國政府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關于貸款給中國革命政府,須中國新政府成立後開議。銀行團派某行長與孫中山回國同行,以便就近磋商。據《孫逸仙先生傳》記載:14日,孫中山委托道生會見英國外相格雷送一文件,希望成立一盎格魯撒克遜聯盟,聯合英美。孫中山希望英國能借一百萬英鎊,允諾將給英美若幹優先權利。
11月中旬,孫中山接受英國《濱海雜志》(The Strand Magazine)記者采訪。他講了自己的革命經曆;清政府排外;滿人對中國260年的統治:侵犯人民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財産權,未經人民同意征收重稅,壓制言論自由,實施野蠻酷刑。他說:“中國人民已經下定決心”,“一個新的、開明而進步的政府必定要取代舊政府”,“人民已爲驅除鞑虜作好准備”。他表示:“不論我將成爲全中國名義上的元首,還是與別人或那個袁世凱合作,對我都無關緊要。”“中國,由于它的人民性格勤勞和馴良,是全世界最適宜建立共和政體的國家。在短期間內,它將跻身于世界上文明和愛好自由的國家的行列。”這次談話以《我的回憶》標題在該刊物發表。該刊還發表了孫中山的一函稿(“告世界書”),提到擬籌款,希望得到50萬英鎊。
據載,武昌起義後不久,各國駐北京代表收到由舊金山郵寄的中國革命黨人的宣言三份。第二份是以孫文名義發表的宣言,表示革命政府將承認以往中外條約中的外債,但不承認現在起清廷與外國協定的債務;革命政府保護在華外國人的生命財産安全;革命政府將感謝各國對革命的幫助,並與之建立友好關系,對真正援助民國的國家給予優惠待遇;中國共和政體建立後,將與各國簽訂貿易協定,建立邦交。後來,香港《南清早報》發表了孫中山《通告各國書》(上海《民立報》11月16日譯載)。此文表示:中華國民,“推翻惡劣之政府,驅除暴戾,而建立共和國”,承認這次起事前清政府以前與各國之條約和外債,各國租界和外人及財産一律保全,如助清政府攻我軍,即視爲敵人。
11月中旬,孫中山還與英國記者談話,表示:“今此滿廷忽有講和之意。特以衰敗無力之皇室,已無談判之價值。”
在法國活動 與法國東方彙理銀行總裁會談
11月21日,孫中山從倫敦來到巴黎。
孫中山在巴黎曾會見法國政界人士,訪問議院。他見過法國參議員、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委員克利孟梭(後來任過法國政府總理),會晤參議員畢盛(畢恭)和文學家米爾。孫中山還請米爾致意于當時在巴黎之俄國外交大臣柴蘇諾夫,但柴氏未與孫相見。孫中山與法國下院議員馬塞、于貝爾、博雷爾會晤時,探詢法國願否承認將成立之中華民國。幾位議員均表示,當竭力促成。
孫中山在巴黎還訪問過《歐洲信使報》,接受《政治星期報》、巴黎《日報》記者采訪,表示:“中國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國。”他表示,歡迎外資到中國開礦築路,中國將實行關稅自主,保護本國實業。法報報道了孫中山的觀點。
11月22日(或23日),孫中山與法國東方彙理銀行總裁西蒙(S.Simon)會談,希望給予中國革命政府貸款。但西蒙表示,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完全一致,嚴守中立,既不幫助革命一方,也不幫助清政府。故目前無法給革命臨時政府貸款,此事須待爲全國接受和各國承認之政府成立之後。孫中山表示,革命成功是毫無疑問的。
孫中山提出:能否同意商談一筆借款,使中國能夠償還庚子賠款,而以礦稅、部分土地稅等取代由海關所設立的擔保。我們希望收回海關的征稅和控制權。西蒙表示,絕對不可能,因爲這裏存在一個雙向信用的合同問題:公衆認購債票,是因爲相信合同是任何人都無權改變的合同。一旦中國的信用牢固地建立起來,爲了償還有關借款,或許可以發行新的債票,不用關稅作擔保。但目前,現有借款不能作任何改變。
孫中山希望與法國政府一位閣員聯系,請求法國勸阻俄國與日本結盟。西蒙表示,這超越了他的能力範圍。孫中山提出未來中國借款問題,西蒙表示,各國將會有規模甚大的大借款,各國可分攤。
11月24日,孫中山離開巴黎由馬賽乘船回國。行前,他委派留法學生胡秉柯爲代表,訪問法國外交部,詢問法國對中國革命的態度。法方表示,法國最關心的,是在華法國人的安全,需要估計一下中國當局對此的保證。
與日人交往 曾探詢不更名登陸日本之可能
1897年後,孫中山曾長期流亡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日本有些民間人士與孫中山交往,支持孫中山的革命。1907年春,因清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勸告孫中山自動離境,允許三年後可以返回居住。但日本政府並未踐諾。直到1911年,孫中山都無法進入日本。
1911年10月,孫中山還在美國時,曾致電宮崎寅藏,探詢日本政府能否允其登陸。24日接到萱野長知複電,略謂:須更名方可。而孫欲以公開身份赴日停留,目的是藉以表明日本寄予同情態度,可鼓舞革命軍士氣,消除外界認爲日本暗中庇護清政府的疑慮。大約在10月25日左右,日本駐紐約總領事永野幸吉,安排與萱野有交誼的日人鶴岡永太郎密訪孫中山,孫告知其上述情況,請他轉告日本駐美代理大使埴原,電請日本政府考慮。如允其不更名登陸日本,他打算經歐洲回國途中,再取道美國,由西雅圖赴日。永野幸吉隨即報告日本外務省,但無下文。
事實上,當時日本政府是支持清廷,並無支持中國革命黨之意,它關心的是攫奪中國的權益。中國武昌起義爆發,日本政府于10月24日決定:“關于滿洲問題根本解決,專待對我國家有利之時機到來。今後應著力于在清國本土培植勢力,並努力設法使其他各國承認其在該地區的優勢地位。”日本內閣和元老都不贊成中國實行共和政體。川島浪速等人積極策劃“滿蒙獨立”,日本軍部圖謀對中國革命進行武裝幹涉。
12月21日,孫中山抵達香港時,在港的日本人宮崎寅藏、池亨吉,“滿鐵”山田純三郎,“東亞同志會”的緒方二三,高田商會的郡島忠次郎,退役海軍大佐太田三次郎等人參加迎接,並與孫中山一同回上海。這時,日本一些軍人不同程度地介入中國南方起義各省的軍事活動。許多浪人到中國舉辦展覽。頭山滿、犬養毅、北一輝相繼來華。25日,孫中山到達上海後,國際人士對孫中山與日本人的關系頗爲注意。美國人在上海辦的《大陸報》記者曾詢問孫中山:“與君同來之日本人,果系何人?”“此類日本人,與組織民主政府有關系否?”“君與日本政府有關系否?”
與孫中山交往的日本民間人士中,有可通過曲折的途徑與日本政府聯系者。孫中山因與日本多人有舊交,又希望從日本方面獲得支持援助,故他始終未中斷與日本人士的交往。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財政困難,孫中山就曾向日本方面接洽借款。這是後話。
孫中山在美歐外交活動的作用
孫中山11月24日離開法國,29日抵達埃及塞得港,途經亞丁、科倫坡,12月14日抵槟城,15日抵新加坡,21日到香港,25日到達上海。從10月12日獲悉武昌起義之信息,到抵達上海,孫中山途中曆經七十余日,才踏上祖國的土地。
武昌起義爆發後,歐美各國政府對革命軍和清政府雙方,采取了中立立場,因此,這些國家的政府官員對于孫中山要求會晤,都采取回避態度。孫中山希望各國能對革命政府貸款,也沒有獲得成功。但是,孫中山在美國與歐洲的外交活動,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他通過報紙反複宣傳中國革命,使這些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清政府的專制統治的暴戾,和中國革命的正當性加深了了解。他的努力,終止了清政府續借外債的可能。
孫中山闡明:中國革命成功後,將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新政府將保留原先的中外條約和債務,並采取開放政策,歡迎外資開發中國資源,參加中國建設。這使各國政府消除疑慮,理解並支持新政府,對中華民國成立後的外交打下了基礎。
孫中山在歐美的外交活動,顯示了他的外交才幹,和對財政金融的熟悉,提升了他在中國革命陣營中的地位和聲望。武昌起義後,各省獨立,新的統一的共和政府正在籌建中。作爲同盟會領導人的孫中山,是衆望所歸的總統人選。他歸國前在歐美的外交活動,增強了他的領袖地位。
1911年12月下旬,孫中山(前排左四)一行由香港乘船前往上海
就在孫中山回國到達上海前夕,12月20日,馬君武發表文章,論述孫中山在歐美的影響:“孫君具一種魔力,能使歐美人士無論其居何等地位,一接談之後即傾倒贊美之。故歐人前此惟知中國有李鴻章;李死,惟知有袁世凱;今則惟知有孫逸仙,而袁世凱次之。……與革命事業相聯系者有三事:曰軍事,曰財政,曰外交。孫君雖非軍事專門家,然其最近十年間所專研究者,爲戰術學,又屢起舉行革命,富于經驗。至于財政及外交問題,則吾敢斷言,通計中國人才,非孫君莫能解決矣。”
上海各界人士在車站歡送孫中山赴南京就任
孫中山回到上海,受到熱烈歡迎。當時,關于如何結束清王朝帝制統治的南北會談正在進行,起義各省代表也正研商如何成立全國統一的民國政府。孫中山回國,使辛亥革命之中堅同盟會精英們齊聚一起。在確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體制架構後,12月29日,起義十七省代表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議在南京舉行,孫中山當選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