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文史叢書《赤子功勳民族忠魂》出版發行
記住南僑機工熱血報國的那段曆史
南僑機工正在運輸軍需物資。該照片刊載在《赤子功勳民族忠魂》中,系首次公開。受訪者供圖
1942年,雲南惠通橋炸斷後,南僑機工奔赴印度繼續運輸。受訪者供圖
6月5日,一場特別的新書推薦會在“雲”上舉辦。在雲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曆史研究會微信視頻號直播間,身在雲南昆明的南僑機工後人和身在福建泉州的南僑機工研究學者通過直播連線,爲觀衆共同講述了新近出版的南僑機工文史叢書《赤子功勳民族忠魂》背後的故事。
南僑機工,這個海外華僑參與抗日戰爭的代表性群體,再次引發僑界關注。那段烽火燃燒的歲月,隨著新書的出版,又一次從曆史深處走進公衆視野。
回望烽火歲月
“河山只在我夢萦,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是百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對祖(籍)國情感的真實寫照。”在《赤子功勳民族忠魂》新書推薦會上,該書總策劃、雲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曆史研究會會長林曉昌從海外華僑華人的身份認同說起,回顧了南僑機工這一特殊華僑群體和抗日戰爭期間發生在滇緬公路上那段動人心魄的曆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重要港口和對外交通要道基本淪陷。1938年新修建的從中國昆明到緬甸臘戌的滇緬公路,成爲當時中國和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國際通道。當時,這條緊急搶修的戰時“生命線”,急缺大批技術娴熟的司機與機修人員。
1939年2月,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發布《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號召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來自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的3200余名南洋華僑響應,短短數月就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分9批抵達昆明支援抗戰。這個特殊的華僑群體,被稱作南僑機工。
在全長1146公裏的滇緬公路上,南僑機工日夜兼程搶運抗戰急需物資。他們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橫斷山脈、高黎貢山,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等激流險灘,公路兩旁常常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南僑機工不僅肩負著急難險重的運輸任務,還要面臨惡劣的道路環境和自然氣候、日軍飛機成群結隊的狂轟濫炸和蚊蟲肆虐、瘧疾等疾病高發帶來的生命威脅。
據不完全統計,1939年至1942年間,滇緬公路共搶運約50萬噸軍需物資、15000多輛汽車及其它無法統計的各類物資。1000多名南僑機工獻出寶貴的生命,平均每公裏犧牲一人。
《赤子功勳民族忠魂》一書正是對這段烽火歲月的又一次回顧和記錄。該叢書分爲《南僑機工紀實錄》和《南僑機工圖文錄》兩卷,共計160余萬字。《紀實錄》收錄大量南僑機工生前回憶錄、叢書主編之一林少川采訪百余位南僑機工的口述實錄資料以及南僑機工後裔、僑務部門、僑團、華僑華人、媒體等涉及南僑機工的相關文稿100多篇。《圖文錄》分爲南僑機工與抗日戰爭、南僑機工名冊、南僑機工英雄譜3個部分,收錄大量南僑機工相關曆史圖片、照片資料,其中一些珍貴曆史照片首次與讀者見面。
銘記赤子之心
“抗日戰爭爆發後,支援中國抗戰、回國參與抗戰是南洋僑界的共識,形成了一股強烈的時代浪潮。”林曉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南僑機工回國時,大多是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懷著滿腔報國熱情和一顆赤子之心,抱著隨時爲國犧牲的決心,帶著當時先進的汽車駕駛和維修技術,回到祖國投身抗戰。他們中有至少1/3犧牲在滇緬公路,這段用鮮血寫就的曆史值得所有中華兒女銘記。”
1939年,南僑總會發出的招募通告中,對機工有幾點明確要求:一是能駕駛大型貨運汽車的司機及修理工。二是年齡在20歲以上、40歲以下,持有當地汽車駕駛執照者。三是略識中文,略會講漢語,無不良嗜好。四是應募者須持有當地籌赈會或商會介紹函,知其平素確具愛國志願。
“當時這些海外赤子,有的是放棄海外待遇優厚的職業,毅然報名機工;有的年僅十七八歲卻虛報爲20歲,以此滿足招募條件,加入機工隊伍;有的告別妻子、父母、兒女,奔赴祖國,從此家人再未相見;有的因家長不同意,瞞著家人,更改姓名秘密參加機工隊伍;有的女青年喬裝打扮成男子,是抗戰時期的‘木蘭從軍’……”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名譽館長林少川回憶起南僑機工回國參戰的經曆,如數家珍。
作爲深耕南僑機工曆史研究的學者,林少川1985年在華僑大學開始接觸南僑機工曆史研究。1987年,他在陳嘉庚之侄陳共存先生的資助下,沿滇緬公路考察南僑機工史迹,深入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8省區60多個縣市進行采訪和調查,對當時國內幸存的100多名南僑機工及部分遺屬作了詳細的專題采訪,整理收集了大量口述錄音、曆史證件、現狀實錄及檔案史料等一手資料。此後數十年來,林少川一直致力于南僑機工曆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林少川認爲,“南僑機工人數衆多,規模龐大,貢獻卓著,而且有組織、有紀律、有技術。愛國精神和不懼犧牲是他們最鮮明的特征。”
雲南省南僑機工暨眷屬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慶華的父親徐元镗,是第一批回國的80名南僑機工之一。1939年除夕之夜,《南僑總會第6號通告》發布僅11天,22歲的徐元镗同戰友們從馬來西亞啓程,經水路、陸路輾轉抵達昆明。經過兩個月的集訓,徐元镗和戰友一起開始奔波于滇緬公路。
“小時候,父親常給我們講他當年的故事:滇緬公路彎急坡陡,路面坑窪多,許多路段十分狹窄,駕駛難度很大。父親駕駛的車輛多次在山路抛錨,在山中徹夜等待戰友救援。父親的戰友因爲急轉彎翻車、跌進怒江……”徐慶華回憶,“父親說,他們當年回國抗戰,就是一心報國,抱定犧牲的決心,沒想到能活下來。這讓我很震撼,我爲有這樣的英雄父親感到驕傲!”
傳承愛國精神
“南僑機工的曆史貢獻,不僅在于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戰時軍需物資,爲抗日戰爭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支持;更在于他們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不懼艱險的艱苦奮鬥精神,堅信中國必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永遠凝成一股繩、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這些精神能量極大地鼓舞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抗戰信心,在今天仍值得所有中國人繼承發揚。”林少川說,研究南僑機工曆史近40年來,他見證南僑機工曆史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曆程,也將繼續助力南僑機工記憶走向公衆視野。
傳承南僑機工精神,是所有南僑機工後人的共同願望。滇緬公路體驗館館長陳達娅的父親是陳昭藻,加入南僑機工時已經39歲。爲盡可能滿足招募要求,他將自己的年齡改爲34歲。因爲他比大多數戰友都年長,他的戰友都親切地稱他爲“伯爹”藻,這是對大伯的昵稱。陳達娅告訴記者,父親在世時,從未和她講起南僑機工的經曆。父親去世後,她在一次重走滇緬公路的活動中,才從父親曾經的戰友口中得知了父親參加南僑機工的事迹。“自那以後,我才開始翻閱南僑機工相關檔案,從曆史資料中尋找父親的另一面,重新認識父親真實的模樣。”
陳達娅籌建的滇緬公路體驗館位于雲南昆明春雨937工業遺産文化街區,滇緬公路從旁邊穿過。觀衆在體驗館可以通過圖文展覽、視頻、朗誦、情景表演等多種形式,了解發生在滇緬公路上的感人故事,認識南僑機工這個英雄群體。陳達娅還組織創作交響情景組歌《南僑頌》,在國內外演出十余場;與雲南高校合作,組織志願者團隊通過朗誦、表演、演唱等形式傳播南僑機工故事。最近,陳達娅專心設計南僑機工相關文創産品,豐富體驗館的內容形式。“還有很多事等著我去做。我希望能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南僑機工曆史,銘記南僑機工精神,這是我的人生意義和使命。”她說。
作爲南僑機工後人,林曉昌曾與十余名南僑機工老人共同生活,爲南僑機工樹碑、建館、立傳是他一生最大的願望。“《赤子功勳民族忠魂》彙集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曆史研究會幾十年收集的曆史資料,也凝聚了我繼承父輩遺志的心血。”他說,“這些南僑機工老人都把我當作自己的兒子,我有責任繼承他們的遺願,把南僑機工的曆史傳承下去,傳播開來。”
2005年,林曉昌捐資350多萬元,在雲南畹町建起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2011年,林曉昌作爲當時的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爲南僑機工修建紀念館”的提案,2016年,南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館在雲南畹町正式開館。如今,《赤子功勳民族忠魂》得以出版,完成了他多年來的心願。
最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曆史研究會正與動漫畫家合作,推出漫畫版《赤子功勳民族忠魂》第三、四卷,力求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漫畫形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南僑機工的熱血曆史。“只要我的生命不停息,我爲保護南僑機工曆史、弘揚南僑機工精神所作的努力就不會停止。”林曉昌說。(本報記者 高 喬)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