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出身豪門,從小豐富多彩、無憂無慮的生活,成年後接手百億家産,迎娶白富美,豪車美酒,走上人生巅峰……這一定是很多人的夢想。
但是卻有這樣一位坐擁200億資産的絕對豪門大佬,在他107歲去世後,四位兒女非但沒有上演精彩的豪門資産爭奪大戲,反而紛紛與他斷絕關系,並果斷放棄了遺産繼承權,輿論也一度陷入嘩然與無邊的猜測之中……
這位富豪究竟是誰?又是怎樣複雜的恩怨糾葛,讓他的這幾位子女會“跟錢過不去”呢?個中原因,只能通過走近這位傳奇大亨來一窺究竟。
提及香港,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麽呢?
80年代香港
璀璨的維多利亞港、店鋪林立的免稅購物天堂、百吃不厭的港式茶餐廳?除此之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曾經紅透半邊天、帥哥美女雲集的港星了。而說起港星,在他們的背後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名字——邵逸夫。
邵逸夫這個名字,不關注電影或者娛樂的朋友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相信在很多大學院校就讀過的朋友們,或許見過一棟叫做“逸夫樓”的大樓。而這逸夫樓,便是中國香港大名鼎鼎“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創始人邵逸夫資助建立的慈善事業之一。
逸夫樓
作爲社會公認的“大善人”,邵逸夫一生做過的慈善事業可謂數不勝數。除了在大陸和香港兩岸各地分布的一座座“逸夫樓”之外,還在醫療、教育等項目上大力投資捐助。據統計,他對內地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被冠上“中國首善”的美名。
可爲什麽這樣一位大善人,到了老年,卻連自己的子女都急著跟他撇清關系呢?其中緣由,還是得從邵逸夫的人生經曆開始說起。而在那些響亮的慈善事業之外,他的一生也足夠稱得上精彩。
邵逸夫醫院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上海市一個條件優渥的家庭。在當時那個飯都吃不飽的年代,邵逸夫的父親卻已經是當地有名的顔料公司老板。
眼看家裏的企業如日中天,父親也一心想著讓自己的子女可以繼承家業,從此便能衣食無憂。但是誰想到,家裏的幾兄弟都對家業這顆大大的“燙手山芋”完全不感興趣,一心想要投身到娛樂與影視圈發展。
然而,投身一項在當時幾乎可謂前無古人的事業,又怎麽能是一帆風順的?年僅18歲的邵逸夫放棄了學業,加入了自己哥哥開辦的“天一影片公司”,負責市場和拍攝方面的相關工作,也正式開啓了自己的影視之路。
天一影片公司
成功總是孤獨而艱辛的,年輕的他親自背著手搖放映機,在農村放映自己公司拍攝的《立地成佛》等電影,逐漸打響了名氣。
那時候的觀影,並不像現在這樣浪漫有趣。沒有專門的影院,甚至連座位都沒有。邵逸夫到了一個村子,就找一塊大地坪,搭起竹木架子,再擺好幕布。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搬凳子過來,大人小孩都擠在一起看。
在那個無趣的年代,放電影特別受歡迎。而邵逸夫就拿著自己視若珍寶的手搖放映機,一刻不停地用手一直搖。日複一日,從不嫌累。
邵逸夫
放電影給大家看的目的,也大多是打開知名度,賺個吆喝,並不會賺到多少錢。如果硬要解釋他的這種行爲,那應該就是“熱愛”二字吧。
邵逸夫幾兄弟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他們讓那個年代的很多普通人也逐漸接觸到了“電影”二字,甚至逐漸期待著新的影片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這無疑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那便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
但是,邵逸夫又怎麽可能甘心一輩子都用手搖放映機,他還有更加深遠的目標和志向。于是1930年,爲了邵氏影業的發展和未來考慮,幾兄弟又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專業的制作更加優秀的電影作品。
邵氏電影
邵氏兄弟公司擁有當時最爲先進的拍攝團隊,拍出來的影片備受好評,而其中經曆的各種波折和插曲,怕是只有邵逸夫自己知道。
爲了開辟中國電影的新市場——有聲電影,邵逸夫自告奮勇,跑去美國購買更加先進的拍攝器材和設備,然而卻在回國的船上意外遭遇了海難。
邵逸夫回顧自己的那段經曆時表示:船在海上漂了幾天,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水,我好幾次覺得自己就要死了。可是我又覺得自己還不能死,因爲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還沒有完成!
就這樣,邵逸夫抱著設備,憑借一塊甲板漂流回國,將設備、器材和自己都完好無損的帶回國。不知道是怎樣的意志支撐著他度過那段海上死裏逃生的日子,但是邵逸夫頑強的精神,卻在這次意外中可見一斑。
《白金龍》電影宣傳海報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白金龍》作爲中國曆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給觀衆眼前一亮的新鮮感和刺激感,用現在的話說,那便是火得一塌糊塗。
再加上後續的《歌場春色》乘勝追擊,兩部電影風評優秀,邵氏兄弟電影公司也算是真正慢慢形成了完整的電影發行鏈,逐步稱霸了南洋市場。
人們更加喜愛有聲電影這樣的藝術表達形式,也開始在閑暇之余期待新的片子。可惜好景不長,1937年,在那個很多人視之爲噩夢的年代,上海被日軍占領了……基本的生活安危都成問題,哪還有人去看電影。就這樣,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自然也是瀕臨破産。
居安思危,居危思變。邵逸夫眼光獨到,眼前的局面確實暫時沒辦法得到解決,于是他跟自己的大哥商量:
“現在戰亂已起,短時間安定不了。但是我們的電影已經很有影響力,這說不定是一個轉移重心,改變格局的好機會!如今,很多電影人都流落香江,我覺得香港是一個好地方!”
哥哥們相信邵逸夫的眼光,紛紛表示贊成。于是一路南移,來到了香港。
邵氏兄弟影業封面
初來一個人生地不熟又不太平的地方,就算是再有眼光和頭腦的人,也不會一點都不迷茫。況且常言道“強龍難壓地頭蛇”,在香港本地也有競爭力十足的老牌電影公司,深受大衆認可,想要殺出一條血路又怎會不困難?
但是,年輕卻沉穩的邵逸夫卻並沒有手足無措,他深知,自己目前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還不足,空有一腔熱血難以開辟自己夢想的事業。他也明白,自己之前具有的經驗未必適用于香港這邊的社會和大衆,必須要從根本上做出改變和進步。
于是,管理學、電影學、藝術學的各類書籍,被邵逸夫逐漸爛熟于心。白天的時候他各地奔走開拓和考察市場,晚上的時候他便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就這樣,邵逸夫還真的在香港電影界踩出了一條血路。
而後隨著電視機的逐漸普及,眼光獨到的邵逸夫又馬上明白,“看電視”未來絕對會成爲娛樂的主流。
香港TVB無線電視台
于是60年代,在大熒幕欣欣向榮之際,邵逸夫又將目光投入到了電視行業,毅然入股籌建電視台,取得了香港史上第一個具有免費牌照的電視台,即香港無線電視台(TVB)。
邵逸夫TVB成立合影
在當時的香港,電視台的創辦更是沒有任何前車之鑒和成功案例參考的工作。但是邵逸夫的一生,做得最多的不也就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嘛!
于是,在TVB發展初期,邵逸夫毅然決然的做了兩個在現代人看來仍然十分具有借鑒意義的壯舉,將TVB真實的捧紅了!
第一個,便是成立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培養年輕的藝人和演員。這樣的培訓制度,像不像如今我們熟悉的“練習生”呢?可是在當時的60年代,邵逸夫居然就已經有了這樣的眼光和遠見,實在是令人敬佩。
港姐選秀
而第二個壯舉,就是大家熟悉的“香港小姐”選拔,俗稱港姐。這又令人不得不聯想到如今大熱的各類選秀節目。而這些選秀的鼻祖,自然就是70年代的“港姐”無疑了。
70年代,香港已經從一個小漁村向國際金融中心的方向發展,邵逸夫認爲,新時代的港姐並不是滿足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而應該是“美貌與智慧並重”,代表著香港新形象。
1973年,香港小姐大賽在無線電視台舉辦,轟動全港城!自此之後的半個世紀,港姐走出了趙雅芝、李嘉欣、張曼玉等在今天都令影迷朋友們津津樂道的大明星,她們讓TVB乃至整個香港,都變得星光璀璨、熠熠生輝。
神雕俠侶劇照
《上海灘》、《神雕俠侶》、四大天王、周潤發、周星馳、蔡少芬、張曼玉……這一部部影視、一個個名字,都是邵逸夫在電影業豐功偉績上的華麗注腳。說他是“香港影視之父”,這樣的稱號絲毫不爲過。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眼光獨到而認真上進的男人,其一生中或許也留有些許遺憾,那便是家庭和孩子。
邵逸夫家庭合影
邵逸夫談及自己的家庭時,自己也曾承認:我可能不是一個好父親。我不懂得該如何去與孩子們相處,我也沒有時間。孩子在我身邊或許會被我慣壞,我能做的只有給他們自由。
其實,雖然因爲從事影視與娛樂方面的工作,接觸了太多俊男靓女的邵逸夫早已經不會被世俗的美色所打動,但是他與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黃美珍,卻是真實的相愛和心動過。
邵逸夫與黃美珍
黃美珍給邵逸夫最多的,除了默默的支持與陪伴,更多的還是在事業和公司上的業務打理以及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邵逸夫也曾在媒體面前稱贊,黃美珍是一等一的好妻子。“一等一”三個字,也足以證明那時候的夫妻二人生活十分幸福與美好。
但是,事業心極強的邵逸夫逐漸和容顔漸老的妻子矛盾愈來愈多,最多的還是産生在公司的發展和未來規劃上。
那時的黃美珍就如同成千上萬懷揣著少女夢想的女孩一樣,認爲自己家的産業足夠大,賺的錢也完全夠多,希望邵逸夫可以抽出時間多陪陪家人和孩子,不必在事業上太過苛刻,也不是非常贊成邵逸夫不斷擴建公司産業和項目的規劃和藍圖。
但是,從18歲便開始努力創業的邵逸夫又豈有停滯不前的道理,公司雖然已經運營到了一定規模和程度,但他相信還可以做到更好!
邵逸夫
于是,二人的分歧和矛盾也逐漸多了起來,而面對不理解自己偉大目標的妻子,邵逸夫也愈來愈不願與之交流。年少時候徹夜長談、齊頭並進的日子離他們越來越遠,剩下的也只是一人孤勇奮鬥,另一人在家中盼望丈夫歸來……
終于,黃美珍不願再忍受丈夫的輕視和忽略,帶上自己的孩子遠走美國,選擇悄悄結束了這段在外人看來十分幸福美滿、郎才女貌的愛情。
而邵逸夫對此也沒有過多的挽留和悔改之意,甚至完全不在乎她帶走了自己的孩子們。只有事業在他眼裏最最重要,其他的事情都堅決不能讓他分心。
邵逸夫
那時的邵逸夫,也許是冷酷無情的。在外人眼裏,他是成功的老板、精明能幹的商人。但是在孩子們眼裏,他或許只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這也無疑在當時年幼的孩子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和記憶。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不知道邵逸夫的幾個出身豪門的孩子,是否也會在孤單的異國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而寄養在異國親戚家中的孩子們,即使有保姆和傭人照顧,又是否體驗過寄人籬下的心酸滋味……
邵逸夫與衆人合影
這樣漸行漸遠的相處方式,也無疑給孩子們最終選擇和自己的豪門父親斷絕關系埋下了伏筆,但是最令人心寒的,還要數那一年的綁架事件!
1964年,邵逸夫的長子在新加坡遭遇綁架,因爲是大名鼎鼎邵逸夫的兒子,綁匪們當然要借此機會大撈一筆。于是,綁匪們打電話給邵逸夫,開出了天價贖金的要求。
那時,邵逸夫正在看新出的電影樣片,于是他先跟綁匪確認了自己的孩子沒有受傷,然後直接問了綁匪開出的價格。然後說沒問題,我找人打給你。然後果斷挂斷了電話,繼續觀看新電影的樣片。
不知道長子在電話那一邊,是會因爲自己的父親可以毫不猶豫地拿出天價贖金而長舒一口氣,還是會因爲自己的父親表現出的超乎正常的冷靜、甚至沒有表現出絲毫擔心和慌亂而心寒……
邵逸夫
即使是自己的兒子被綁架,也不可以暫停樣片觀賞,不能影響自己的工作進度。這樣的父親即使腰纏萬貫,在孩子們的心中,恐怕也早就被“叛了死刑”。
所幸,邵逸夫的幾個孩子繼承了父親優秀的經商頭腦和果斷敢爲,在相繼離開邵氏兄弟、與父親決裂之後,在海外也都開辟了屬于自己的事業。如此這般,也算是沒有辜負父親對他們的“自由式”教育和從小耳濡目染的“狼性栽培”。
邵逸夫活動合影
若要說邵逸夫爲他的幾個孩子做到的最後一件事,那可能是在晚年,將自己名下全部的資産套現,成立了基金。將他幾世都用不盡的財富,以信托基金的方式照顧著自己的孩子們。可以說爲自己的孩子修好了妥善踏實的後路……
TVB大型合影
不知這位被一衆港星包圍簇擁著的“香港影視之父”,這位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的社會公認“中國首善”,在他的彌留之際,是否會因爲自己連一絲兒女的關愛都沒有受到過而感到悲傷與後悔。
家庭?事業?是否注定是一道單選題。在敬佩邵逸夫在影視界豐功偉績的同時,又會有幾個人,爲他彌留之際的悲慘境遇,而感到絲絲悲涼與惋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