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中國與美國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但是中國憑借著後發優勢,在一些領域、行業也實現了趕超美國,如無人機、無人船、特高壓電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家國企——振華重工。
振華重工的創始人名叫管彤賢,管彤賢生于1933年,他曾經擔任過交通部水運司工廠處副處長、中港總公司船機處處長等職。1992年,59歲的管彤賢即將退休,那些年,港口機械的核心技術、關鍵裝備和重大訂單,盡數被美歐日韓把持,中國港機産品技術低下,品質低劣,中國港口也不願買國産貨。這讓他很憤慨:“我們有機械制造業爲什麽總是進口海外的港口起重機呢?爲什麽自己不能幹”?
當年正值鄧小平南方講話,管彤賢由此被激發,希望創立一家港機制造企業。管彤賢通過香港的一家合資子公司投資50萬美元,上海港機廠又以一塊地皮作價50萬美元,成立了注冊資金100萬美元的中外合資企業。管彤賢帶著從港機廠分撥過來的十幾個人,在浦東租了三間簡陋的辦公室,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因爲剛剛企業剛剛成立,當時管彤賢的公司就像是一個“皮包公司”,靠專業化協作,到處求別人做部件、組裝。
盡管公司剛剛成立,但管彤賢卻毅然決定,直接去敲第一世界港口的大門,然而在新加坡,振華投標五次、五次不中,但是管彤賢沒有氣餒,1992年,振華在加拿大溫哥華港成功試水。
當時他借“上海港機”的名義,以報價低30%、白搭百萬美元運費,把這“第一單”搶到了手,管彤賢認爲制造業是勞動密集型産業,外國的衰退造就了我們的興旺。他自己算了筆賬,以産值計算,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只占10%,美國占到了30%甚至50%。同樣的産品,如果振華造價7000萬美元,美國人自己造要花1億美元。
那麽自己的報價再低,雖然利潤非常微薄,但是對于西方企業而言,是絕對百分百虧本的,而且這單雖然不怎麽賺錢,卻是樹立品牌形象的絕佳機會,所以振華全體成員,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制作産品,凡自己做不好的關鍵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他們把這單的産品做得極其出彩,這也讓他們獲得了第二單的機會。
在隨後的幾年裏,其他國家同行爲振華港機的出現頭痛不已。他們不可能擁有振華低廉勞動力的優勢;更要命的是,在集裝箱機械這個産品技術和生産方式廣爲人知的領域,振華港機卻總能做到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實現高創新。
沒有采購商能夠擺脫價廉物美的誘惑。1993年,溫哥華又從振華買走一台設備。1994年,振華在美國旗開得勝,邁阿密港一次性訂下4台産品。此後,在港口機械的各個競標會上,都可以看到振華港機的身影。
1998年,振華已經超越列強,以世界市場1/4的占有率成爲集裝箱機械行業領袖。2000年,振華憑借全自動化港機,打開世界起重機發源地德國的大門;2008年7月,荷蘭鹿特丹港舉行了世界上最先進、規模最大的集裝箱自動化碼頭——Euromax的開港儀式。截止2021年,振華已經連續23年全球第一。振華已經成爲無可爭議的“港機之王”。
關于振華重工,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2013年美國前總統在鼓勵民衆更加廣泛使用“美國制造”時,結果後方被遮住的起重機被大風一吹,露出了振華的名字,可謂結結實實打臉操作。之所以這樣,是因爲港口集裝箱起重機和龍門吊,中國壟斷了歐美90%的市場。
原振華重工董事長宋海良稱,在美國從西海岸到東海岸,所有的港口集裝箱起重機,90%是由振華重工制造的。
振華之所以能夠成功,和管彤賢的工程師思維脫不開關系,管彤賢任務,只有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技術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創新,企業才能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重型機械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自主創新之路。
比如在殺進美國市場之初,振華就遇到了整機發運的問題。港口機械都是二三十層樓高的巨獸,但美國人不許到港拼裝。當年,全世界只有荷蘭一家航運公司有特種運輸船,要價一次比一次高,條件還越來越苛刻。于是振華港機買進一條運煤炭的舊船,改制成“振華一號”專用運輸船,揚帆啓航了。後來,振華改造了20多艘特種運輸船,成爲全球唯一能自造、自運的重型機械制造商。
在管彤賢的帶領下,振華獨創了數十項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的起重裝備技術。比如獨創的一次吊運兩個40英尺集裝箱的起重機新技術,可提高裝卸效率50%以上;獨創的全自動化雙小車集裝箱起重機是目前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自動化程度最好的産品。
獨創的應用超級電容的輪胎式集裝箱起重機,達到降耗30%、降噪、消除黑煙的環保效果。首創高效環保智能型立體集裝箱碼頭裝卸系統,取消傳統碼頭用內燃機驅動的平面水平運輸,將碼頭裝卸完全置于軌道上用電驅動來實現,被稱爲集裝箱裝卸史的一場革命。在他帶領下,企業成功開拓海上重工市場,成功研制亞洲最大4000噸全回轉浮吊、世界最大7500噸全回轉浮吊。
不完全統計,振華創造了16項世界第一,截止2018年,振華重工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上海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
除了這些世界紀錄和獎項之外,振華建造的“天鲲號”是中國第一艘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超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標志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已經成爲能夠自主設計,自主建造新一代同類設備的國家。中國同時也明確規定,爲維護國家安全,對大型挖泥船實施出口管制,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出口大型挖泥船。
如今已經88歲高齡的管彤賢依然在工作,他組建了振華的産學研三結合工作室,80多歲還和學生們一起設計制造了世界首創海上風電2500噸座底式打樁船。
管彤賢認爲,企業就是要不斷創新,創新就是要不斷打造獨門武器。可以是産品,是技術,也可以是商業模式,服務模式。希望我們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可以做到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