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甲刹·承天禅寺
承天寺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南俊路,與開元寺、崇福寺、少林寺並稱泉州四大叢林。承天寺址原爲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習稱“南園故址”。五代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建寺,初名南禅寺,曾名月台寺、壽甯寺、能仁寺,南宋景德四年(1007年)朝廷敕封月台承天禅寺。一千多年來,興衰交替,又屢經擴大修建,規模宏大,鼎盛時期有殿宇四十余座,體系完整,規模宏闊,田産千頃,僧衆一千七百多人,全寺占地面積七十余畝,素稱“閩南甲刹”。
曆代有高僧輩出,近代海內外許多名僧大德出其門庭,如會泉、轉塵、轉逢、性願、廣欽、宏船、瑞今、妙燈等大德,多有建樹,遐迩傳揚。民國期間,弘一大師也經常住錫承天寺講經或以贈字方式弘揚佛法,抗戰期間,爲勉勵僧衆發揚愛國愛教的精神,曾題詞:“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斯時的承天寺可謂是高僧雲集,宗風遠播。
上世紀60年代,古刹被改作他用。直至1983年6月,新加坡僑僧——原世界僧伽聯合會副主席、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受泰國王禦賜“華僧大尊長”的宏船老和尚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邀請來華參觀訪問時,特地返梓拜谒祖庭承天禅寺,見名刹凋蔽不堪,遂發願重興。向其弟子何蕙忠先生募資人民幣1000萬元作爲複建費用。
1984年暮春,承天寺複建工程破土。從工廠、民宅搬遷,寺院總體規劃的制定到每一項工程的實施,從招聘能工巧匠到建築材料的選購,泉州市原市長王今生老先生都親自把關,一絲不苟地按原規模進行修建。經過六年夜以繼 日的苦幹,一座座巍峨的殿宇又神奇地“飛”回原來的位置。古刹重光,宏船法師由衷慨歎:“沒有王今生,承天寺不可能這麽快就複建。”
今全寺土地面積60余畝,中軸線有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鍾鼓樓、東西回廊等主體建築。東軸線有圓常院、廣欽佛教圖書館、客堂、大悲殿、一塵精舍、祖堂、講經堂、會泉宏船和尚紀念堂、香積堂、寮房。西軸線有月台別院、永隆亭、光孝寺、檀越王公祠(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獻地千傾于承天寺,僧人仰德,建祠祀奉,故稱“檀越王公祠”)等。全寺規制崇宏,體系完整,環境幽靜。又恢複了“瑤台明月、榕徑午蔭、塔無禽棲、方池梅影”、“鹦山暮雲”等曆史景觀,整座寺院頗具“城市山林”之概。
承天寺曆史悠久,蘊藏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如在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延曦在寺中西側鑄造 “永隆通寶”。大批錢幣的出土和研究,填補了中國錢幣學的一個空白,對中國錢幣學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國共合作抗日期間,1938年,中共閩中工委領導的遊擊隊,在承天寺奉命出發北上抗日,編入新四軍等曆史景觀和遺址。
30余年來,承天寺在圓拙老和尚、觀嚴老和尚的住持下整肅道風、精進修行、培養僧才、弘揚佛法,使承天寺成爲一座聞名中外的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修行道場。現在向願和尚引領常住僧衆共同努力,承天禅寺將爲泉州曆史文化譜寫新的篇章。
來源:微信公衆號 泉州政務、泉州承天禅寺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