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紮西才仁在玉樹州金巴慈善會的辦公室內工作。中新社記者 魯丹陽 攝
4月15日,紮西才仁在玉樹州金巴慈善會的辦公室內工作。中新社記者 魯丹陽 攝
中新社青海玉樹7月29日電 題:歸僑紮西才仁24年的公益之路
作者 胡貴龍 魯丹陽
紮西才仁用24年時間改變了70多萬藏族牧民的生活,而他的善行至今沒有停止。
1966年,紮西才仁出生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東壩鄉尕麥村的一個普通藏族牧民家庭。“在我十多歲時,家裏非常窮,我常常從一個村跑到另一個村去乞討食物。後來母親去世了,我一直不斷尋找擺脫貧困的機會和可能,想讓自己從那樣的境遇中走出來。”
1984年,紮西才仁離開從小生活的村子,去了尼泊爾。到了那裏之後,他開始學習英語,爲佛教寺院工作。在去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後,他越發堅定了回家鄉成就一番事業的決心。
1994年,紮西才仁回到玉樹州。次年,他在結古鎮辦了一個英語培訓班。
1996年,紮西才仁拿出教英語賺的僅有的900元(人民幣,下同)積蓄,開始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並開了一家複印店,拓寬慈善事業的資金來源。
“有些生活困難的人,一年到頭都買不起一件新衣服,一家人住在簡陋的房屋裏,我給他們送去糧食和衣服,解決吃飯穿衣問題。”紮西才仁說。
時間長了以後,紮西才仁發現這樣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于是他從醫療衛生領域入手,給村醫提供藥物和醫用器材,幫助他們建立診所。
在上世紀90年代的牧區,很多婦女保持著傳統生育習俗,孕産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較高。對此,紮西才仁決定推行三年制的婦幼保健知識教育培訓,“學生培訓期間的學費、食宿費和交通費全免。”
多年來,共有300名婦幼保健員學成上崗,“以前稱多縣有個婦幼保健員,全年接生了270多個孩子,其中只有一個意外夭折。”
對遊牧民族而言,牛糞是天然燃料。但每逢雨季,牛糞不易曬幹,還會生蟲,牧民們只能砍伐樹木做燃料。于是紮西才仁爲囊謙縣4個村的近300戶牧民提供了自制牛糞曬台,“現在牛糞曬幹的時間縮短了一半,牧民們也不會去砍樹了。”
從提供糧食、衣物、現金等物資,到修建房屋、改善交通、解決飲用水困難、普及醫學常識、設立診所,再到帶領牧民參與環保、植樹造林、治理生活垃圾……紮西才仁的慈善之路越走越長。
如今,玉樹州已全面脫貧,紮西才仁的慈善之路也有了新發展規劃,“我們基于當地文化,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可持續生計項目,目前項目一期的30戶家庭客棧已經開始營業。”
而紮西才仁的公益行爲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2002年,紮西才仁成立了金巴慈善基金會駐玉樹項目辦公室;2005年,在玉樹州黨政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和支持下,經玉樹州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了“玉樹州金巴慈善會”,紮西才仁擔任會長。
24年間,政府、國內外合法基金會、社會組織、企業及愛心人士等爲金巴慈善會提供了項目資金來源。截至目前,金巴慈善會共實施了269個項目,累計援助資金4800多萬元,受益人數達70多萬。(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