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俪、鄧超夫婦爲武漢捐款30萬元,遭到不少網友指責,認爲捐款額太少,甚至不少網友要抵制孫俪主演電視劇《安家》,我認爲這並不可取。
首先,作爲受捐方,無論如何也沒有指責的理由,無論捐助者捐助多少都應該感恩,斷沒有覺得捐贈者捐得少而指責的道理。
其次,作爲旁觀者,當然可以評論公衆人物捐款的多少,然而對捐款人進行攻擊逼捐甚至抵制並不可取。原因是我們所處的社會氛圍並沒有形成一個慈善捐助的良性循環,作爲捐款人也有喜怒哀樂,捐了款還被指責抵制,會是一個什麽樣的心情,經曆的多了,恐怕也沒有捐款的意願了吧。從感恩的角度,更不能采取逼捐和抵制的做法。下面舉兩例說明這個問題。
例一:孫俪早年剛出道時就資助了一位貧困學生向海清,從高一起資助他生活費和學費,一直到他考上上海水産大學,孫俪仍然資助了他的學費和基本生活費,但向海清花費越來越多,像孫俪索要更多資助,遭拒絕後反目成仇。
例二:叢飛是一名音樂人,他用自己演出的錢,從1994年8月開始進行了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一生參加400多場義演,累計捐款300多萬,資助了183名貧困學生。後來因生病無力再進行資助,甚至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被幫助的人幾乎都選擇了沉默。唯一發聲的人群是那些沒收到繼續捐贈的家長,但言辭卻是”你說好供我家孩子讀到大學的,孩子剛剛讀到初中,你就不管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假如作爲旁觀者的你捐款後像例子中的捐款人被指責,你會是什麽感受?你再捐款的積極性會不會受到打擊?
所以,作爲旁觀者不應該對捐助者進行指責、逼捐、甚至抵制,甚至可以從感恩的角度,把自己假設爲受捐方,如果自己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對你伸出了援手,你還要指責捐助方爲什麽不不多給一些嗎?
所以,無論作爲受捐方及旁觀者,都應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所有捐助者的援助,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圍,作爲捐助者也會願意更多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