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研究所研究員 趙忞
在新一輪的老舊小區改造中,很多地區的老小區都出現了原本綠化率低,單元密集,難以增加綠化率的狀態。同時,更有一些小區還有綠地與停車位之間的矛盾。那麽除了增加地面的綠化,老舊小區的綠化改造還能在牆面做文章嗎?鋪滿爬山虎的曆史建築,通常是遊客不可錯過的打卡點,但爲什麽曆史建築可以補充牆面綠化,老舊小區改造中就只見倡導,不見落實呢?
牆面綠化,屬于立體綠化的一種。立體綠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條件,選擇植物栽植、依附、鋪貼于各種構築物及其它空間結構上,包括立交橋、建築牆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頂、棚架等設施上的綠化。其中坡度幾乎到達90度的形態被稱爲“垂直綠化”,以牆面和立交橋綠化爲代表,是立體綠化中占地面積最小,而綠化面積最大的一種形式。它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還能保溫隔熱,節約能源,也可以滯留雨水,緩解城市下水、排水壓力,是建設“公園城市”、“海綿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此次老舊小區改造中提倡的方式之一。
面磚逼退牆面綠化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範圍內對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和更新的重視達到了新高度。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可分爲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3類,其中完善類主要重視環境的改善,包括小區的節能改造綠化環境改善,增加文化休閑、適老化等設施。
不同省市在早期居住區建設中的差別,導致了這一輪改造中對綠化環境要求的不同。如安徽的重點在于“補綠”,重慶關注的是綠色空間形態的單一、人工護理和物業管理缺乏的問題。武漢則鼓勵“見縫插綠”。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似乎並沒有省市熱衷于“垂直綠化”這一概念。就算是理念最爲相近的安徽,其“立體綠化”理念依然是在平地種植多層次植被,達到“立體”效果;而本來就“立體”的重慶,強調的也是“補”而不是高差。對垂直綠化心心念念的,主要是景觀設計行業。
這種認知上的差別固然與建設成本相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公衆,甚至一些專業人士對垂直綠化的普遍認知,還停留在“爬山虎”階段,簡單地認爲垂直綠化的形態應該是攀援植物爬牆,並且分不清觸須和氣生根的區別,而後便是對建築立面是否會被破壞的疑問。這也導致了在改造前期的民調階段就有否定牆面綠化的可能。
刻板印象中的爬山虎類垂直綠化。視覺中國 資料圖
對以牆面綠化爲代表的垂直綠化的抵觸心理,其實與世紀之交住宅區建設的牆面結構轉型相關。隨著經濟的繁榮,住宅區外立面建設越來越多地使用面磚的形態,注重外牆的整潔,但它容易松動脫落,且滲水後極難維修。如果牆面再長植物,就變成了災難。而過去的垂直綠化往往一旦將爬山虎種下便不再打理,任其包覆建築,在部分電線外架的小區還會纏繞電線,造成短路隱患,也讓人加深了“爬山虎=老破小”的負面印象。
但垂直綠化並不只有攀緣植物一種形態。根據建成空間立面,垂直綠化的做法也可以有非常大的不同。而由于做法的難易差別,部分對策通過居民的參與即可完成,而另有一部分,則需要專業群體的介入以及外來資金的支持。
垂直綠化的不同對策
人尺度的小規模園藝。此處的“人尺度”指的是從地面到成年人擡手臂可以觸及的這一段高度,通常與院牆或籬笆的高度相仿。在一些發達國家,這種尺度的垂直綠化屬于園藝範疇,可以通過裝置設計讓景觀更有趣味,由各家各戶(在中國老舊小區經常爲帶院子的一樓)打理,不需要動用建設基金,也不一定與牆面産生直接關系。
中等高度的模塊化綠化。此處的“中等高度”指1-6層左右的高度,最高處可以通過架梯觸及,進行管理,更接近于狹義上的“牆面綠化”。它並不要求采用攀緣植物,物種選擇較爲豐富,造景上的變化也比較多樣。
上述做法均需要在改造設計時留好生長位置和控制位置,讓窗戶免于被植物騷擾。因此歐洲采用類似做法時會偏好不開窗的山牆。而在新加坡等熱帶國家,窗戶四周有遮陽板,可以阻擋植物的生長。而且實際上植物和框架總計的的厚度也只有5-15cm(因爲葉片也有采光需求,不可能層疊得很厚),對于國內一些城市要求加建的占地面積不得超過現有建築占地面積的15%-20%而言也不失爲一種良好的選擇。
多種方式結合的牆面綠化。以荷蘭爲代表的一些歐洲國家對垂直綠化這一概念有著更細致的分類,中國所采用的現代方式全部屬于“活牆系統(Living Wall System)”,推薦使用常綠小灌木或草本,而攀緣植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立面(Green Façade)”。而在“綠色立面”裏,又有不同的做法,如應對攀援植物的牆面拉索方式還可以細分爲固定在牆面上、固定于地面、固定于懸空花壇、固定于貼地的高位雨水花壇四種,分別可以應用于不同場景,並且可以結合使用。歐洲的牆面立體綠化之所以多樣,主要也是因爲不同類型和技術的結合使用,以及在設計初期就確定生長區域和管理模式,並不是任由單棵植物簡單粗暴地從地面長滿整個立面,也不需要一次性補全老建築的所有短板。
意大利熱那亞某地的懸空垂直綠化,通過懸空的金屬管排水,立面植物攀援、草本和小灌木結合設計。藏在屋檐內側,因此不承擔排水作用,但降溫和保溫功能還在,可以選擇耐旱植物。圖片來源:blogs.springer.com
特殊場景和植被的牆面綠化。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曾經在早期的一個廠房設計中,有一面牆出現了條碼一樣的青苔,被當時國內的建築師認爲是現代主義的鋒利和植物的柔軟的完美組合。但其實是那面牆的排水出了問題,雨水順流而下“養成”的青苔。後來事務所受到點醒,開始主動研究在牆體不受損害的情況下人工實現和控制效果,更多的垂直綠化作品隨之出現。
Ricola-Europe SA工廠和倉庫,現在的排水問題已經修複,不再呈現這種景象。圖片來源:Archplus
因此國內的老舊小區垂直綠化也可以采用“美化問題”的思路,將本來不利的一些問題通過創意的方式解決。而且在“綠化”上也可以拓寬思路,將苔藓等也納入考量範圍。事實上國內已經有成熟的苔藓苗圃和批發,多用于室內盆景和立體造景,用于外牆還很罕見。它的價位在2000年代後小區常用的真石漆(塗料)和幹挂石材之間,作爲小面積采用成本並不算高,只是說由于老舊小區改造無法像地産開發一樣盈利,這樣的“非必要成本”自然能省則省。
並非首選、優選和必選
目前國內對垂直綠化的認識嚴重不足,其標准和規範也不爲人熟悉(2015年即有技術規程,北京早在2012年就有了技術規範並列出了推薦植物)。就國內綠化整體來看,在綠地規劃方面雖有涉及垂直綠化,但對城市綠色空間的綜合規劃仍然不夠,特別是垂直綠化的形態布局不夠明確。而且由于垂直綠化一般不計入項目綠地率統計,不納入綠化行政審批,建成的垂直綠化如有被撤銷或被占用,也沒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可操作性不強。
而且全國範圍內相當一部分老舊小區的立面整治首先面對的是面磚剝落,不是住建部鼓勵垂直綠化時提到的保溫需求,因此居民更擔心牆體損傷。此外,由于景觀綠化過去經常與“面子工程”挂鈎,現在往往會被賦予負面意義,認爲做綠化不如做防水、改排水等“民生”問題,即使在一些條件適合的小區,接受度也不高。
而受成本、企業實力等因素制約,政府政策性激勵機制的缺失,也使得第三方企業和小區原屬單位對垂直綠化的熱情度不高。
出于以上種種原因,常見的垂直綠化往往用在商業辦公建築上,尤其是學校和一些以環境爲賣點的寫字樓。它們的特點在于:第一,建築所有者素質較高,對垂直綠化概念有一定理解;第二, 不同主體間的理念相對統一,對景觀優化有興趣和話語權;第三,資金來源有保障。而這也恰恰是老舊小區缺失的。特別是住建部提出老舊小區改造的投資原則是“居民出一點、社會支持一點、財政補助一點”多渠道來籌集改造資金,明確了老舊小區的改造資金不會全部由政府承擔,那麽居民的偏好也將強烈影響景觀優化的方向。也就是說,垂直綠化可以用來改造老舊小區,但不是首選、必選和最優選。
與增設停車位結合的可能性
那麽它真的一點機會也沒有嗎?並不盡然。在上海2018年“美麗家園”項目中,就有老舊小區居民提出小區綠化“太髒,容易藏垃圾”,並給出了自己的解決建議——少做草坪,多用鋪裝,又幹淨又多了停車位。無獨有偶,這樣的聲音在很多城市的老舊小區改造中都出現過,還引發了“保綠化還是保停車”的爭論,而後帶來了業界“退綠折中”的建議。
如果垂直綠化能夠納入綠化率指標,這時候增加小區停車位,就可以避免與綠化率不可兼得的矛盾。實際上這種做法2013年在杭州有小規模嘗試,以圍牆高度的植物爬架爲主。但最終銷聲匿迹,很可能因爲推而廣之會帶來對指標的濫用,而且爬架的綠化效果有限,因此格外謹慎,淺嘗辄止。
但杭州當年的做法對垂直綠化的理解過于簡單。實際上,垂直綠化在城市更新的收益均等性上也可能産生特殊貢獻。在現行的老舊小區改造策略中,1-2層的居住者往往不是受益主體。以長江流域的平原地區,尤其華東地區,地下水位高,冬季沒有集中采暖,一層陰冷並不宜居,無論是“見縫插綠”還是加裝電梯,一樓的收益比頂層都更少,甚至會有明顯的負面影響。如果需要居民收益均等化,可能在綠化景觀改善上確實需要考慮“綠化上移”“綠化置換”等做法,讓高層承擔更多的生態功能,爲1-2層留出更多的采光機會,促進排濕,改善居住環境。
責任編輯:吳英燕 圖片編輯:金潔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