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萬套,這是廣州目前的房屋總量。
然而,建了這麽多房子,廣州打工人還是買不起房。
廣州實際管理人口約爲2200萬,1215萬非戶籍人口中,只有100萬人擁有自己的房子,占比僅僅8.2%。
其中55%非戶籍打工人,住在“挨挨擠擠的握手樓,灰暗不見光的巷子,逼仄曲折如同迷宮”的城中村。
(數據來自2021年4月25日的新聞聯播)
2021年廣州的房價收入比爲18.3,隔壁“優秀示範生”長沙爲7.6,相差2.4倍。近兩年,廣州的房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大漲,打工人買房越來越艱難了。
廣州1115萬打工人的住房,如何保障?
去年6月份,國務院提出“需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住房爲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
同年9月,廣州宣布將于2025年建設籌集66萬套保障性住房。
廣州正在走向“新加坡模式”?
廣州——探索中國保障房模式先行者
對廣州龐大的非戶籍打工群體來說,充足的保障性住房可以降低他們的住房成本,同時充足的保障房投入市場,也可以有效穩住房價的發展。
現在,保障房建設,被放在了前所未有重要的位置上。
PS:本文所討論的保障房不包括棚改安置房,主要包括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房。
從1986年建設解困房算起,廣州市保障房建設已曆經36余年,是最早探索保障房建設的城市之一。
(廣州富力金沙洲保障房項目,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在2017年之前,我國大多數城市以棚改安置房爲主,因此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産權房體量比較小。
截止2018年,廣州共籌集和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 30.3 萬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 13.4 萬套。
已交付使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區達 30 個,其中,住宅套數 5000 套以上的大型小區有 10 個。
顯然,這些保障房對于龐大的打工人群體來說,仍是杯水車薪。
早期廣州的保障房社區主要位于主城區,白雲區、海珠區和天河區較密集,如金沙洲新社區、同德圍同德花苑、棠下唐德花苑等。
(圖片來自:論文《廣州保障性住房的困境與出路——與香港的比較研究》,作者:魏宗財 陳婷婷 孟兆敏 錢前)
近些年,保障房社區逐漸向黃埔、南沙等轉移。如大衆較爲熟悉的蘿崗和苑、榕悅花園等,均在黃埔區。
(黃埔部分保障房社區區位圖)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入,廣州正在加快保障房建設步伐。
2021年1月-7月,已經完成籌建13.37萬套(間)保障房,其中絕大部分爲保障性租賃住房。
保障房,保障了誰?
政府一直在規劃每年蓋多少萬套的保障房,但是到底誰需要保障房?當然是年輕人、剛工作的人、進城的農民工以及真正有困難的家庭。
每年源源不斷新鮮血液的流入,是廣州保持年輕的秘訣,幫助年輕人解決住房問題,是廣州的責任。
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這也是廣州保障房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規劃中,廣州提出要建成66萬套保障性住房中,保障性租賃住房就占了60萬套,占比90.9%。
公租房主要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三口之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971元,家庭淨資産不超過56萬元,就符合申請條件。
相對于之前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0的標准來說,現在廣州申請公租房的要求其實挺合理的。
但是,最大問題在于公租房數量太少,即使符合了申請條件,也很難排到隊。比如2020年,來穗人員公租房只有350套……
保障房體系中,共有産權房是一個“新物種”,最開始由北京上海等城市于2014年開始試點。
購房者可以只需只付5-8成房款,就可以買到共有産權房,政府和購房者共同持有該套房的産權。也就意味著,要出租或出售,條件極爲苛刻。
位于白雲區白雲湖數字科技城的鴉崗保障房項目,是廣州第一批共有産權房試點項目,預計2023年國慶前交付,可供應2880套住房。
該項目步行5分鍾即有正在修建的地鐵(13號線朝陽站),周圍商圈已開始招商招租,周邊配套還不錯。
(鴉崗保障房項目實拍,圖片來自上遊新聞)
同時,番禺新造項目也已獲批,預計供應4013套住房。
廣州能實現“新加坡模式”嗎?
“十四五”廣州計劃建成131萬套住房,其中商品房65萬套,保障住房66萬套,足以看到政府大力發展保障房建設的決心。
新加坡被公認擁有世界上最健全和完備的保障房體系。
截至2018年3月底,約85%的新加坡居民住在組屋(也就是新加坡的保障房)中。在這種情況下,商品房價格再漲,跟普通老百姓也沒什麽關系,反正大家都有房住。
91-97平方米的三室一廳,售價是26-32萬新元,一個人在新加坡工作6年就能一次性買下。
如果收入太低,還可以找政府貸款,貸款之後還是買不起,還可以向中央公積金局申請,把公積金的錢也用來買房。
剩下的15%的有錢人,想買怎樣的豪宅都可以,房價由市場決定,因此新加坡商品房價格很貴,常年穩居全球前十。
保守估計廣州得再建設150萬套左右的保障房,才能讓如今1115萬的無房打工人中的50%,住上房子。這對于廣州來說,太艱難了。
因此,廣州要完全照搬新加坡的模式,不太可能。
2月,廣州住建局發布征求意見,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每年漲幅不超過5%,這又有些“德國模式”內味了。
德國施行嚴厲的房價和租金管控制度,約4成居民通過租房解決居住問題。
廣州“苦房東久矣”,若該政策能夠落實,衆多“廣漂”守得雲開見月明指日可待。
廣州探索的方向,可依稀看到新加坡+德國模式結合的影子,一方面大量增加保障房數量,一方面從政策端控制租金上漲。
說實話,廣州做出此番極具突破性的改革,勇氣可嘉,畢竟廣州土地依賴度常年排在全國前五名。這次,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千年商都所蘊含的“敢爲人先”的改革精神。
但是,我們面臨的現實還是比較“骨感”的。新加坡和德國花了幾十年,才能達到如今的“居者有所居”狀態。廣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今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趨勢,是“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因此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普通人要想在城市安居樂業,依然離不開商品房市場。
◎本文作者 |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