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馬來西亞總理府發布聲明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已經向最高元首阿蔔杜拉遞交了辭呈。同日,馬哈蒂爾還宣布辭去土著團結黨主席一職,該黨宣布即日起退出執政聯盟“希望聯盟”。
馬哈蒂爾是馬來西亞現代化之父。上世紀80年代,他發展出口導向型的經濟,設立自由貿易區吸引外資,發展制造業擴大出口。這些措施令馬來西亞經濟增速驚人,到了1980年代末,該國GDP增長率更是高達9.8%,一度被譽爲經濟發展的奇迹。
這樣極具聲望和政治經驗的領導人突然辭職,令馬來西亞政壇風雲突變,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突然辭職是爲何?
馬哈蒂爾在2018年“複出”時,曾承諾在兩年後將權力移交給他指定的繼任者安瓦爾。但之後一直沒有明確權力交接的具體時間。對此,馬來西亞高層開始形成分化,有人指責他違背移交權力的承諾,也有人支持他做滿5年任期。這逐漸導致執政的政黨聯盟,即希望聯盟(希盟)內部的分裂。
2月23日,土著團結黨在內的5個政黨成員舉行了閉門會議,但“接班人”安瓦爾被排除在會議之外。當晚,安瓦爾在家中向支持者發表簡短演說,對這一行爲進行了譴責。
同日,由馬哈蒂爾領導的土著團結黨,已和包括人民公正黨署理主席阿茲敏派系在內的5個政黨成員,完成籌組新政府的談判。其所組成的新執政聯盟的名字叫國民聯盟。而在該新聯盟中,馬哈蒂爾將繼續擔任總理,副總理則最有可能由阿茲敏擔任。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張明亮表示,馬哈蒂爾此時辭職是因爲他已完成了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即新的執政聯盟布局。新的政黨合作架構可以徹底剔除安瓦爾帶來的潛在威脅。
種族政治矛盾難以消解是引發馬政壇動蕩的深層誘因。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許利平指出,此次馬來西亞政治動蕩的深層原因在于種族政治矛盾難解。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族群國家,最早的三大政黨馬來西亞統一機構、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和印度人國大黨分別代表了馬來人、華裔和印裔三大族群的利益。
馬來西亞獨立後,無論是執政數十年的執政聯盟“國民陣線”,還是在2018年大選異軍突起的“希望聯盟”,馬來西亞政黨政治都沒有跳出“各黨派以族群利益爲基礎”的框架。
許利平進一步表示,馬來西亞政黨之間、政治聯盟之間的分化、組合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馬政局可能迎來新的重塑期。
中馬關系有何變化?
馬來西亞政壇變化,將對中馬關系造成何種影響?
一般說來,政權更叠往往會對一國的外交政策造成一定影響。但一直以來,發展對華友好合作都是馬來西亞社會的主流聲音。
早在上世紀70現代,馬來西亞就是東盟中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後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加強,達到了“全面性戰略夥伴關系”的高度。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馬哈蒂爾治下的馬來西亞就和跟中國建立了非常密切的經貿關系。馬哈蒂爾還是第一個反駁“中國威脅論”的亞洲領袖。
自2018年重新執政以來,馬哈蒂爾政府延續了往屆政府馬中友好的政策取向。
馬來西亞的對華政策是小圈子精英決定的。最近幾年來,這些精英的對華認知變化不大,預計可保持大馬對華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這也符合馬來西亞執政團隊的政黨利益和其國家利益。
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超分析指出,馬來西亞政壇主流共識仍是要與中國開展務實合作,對中國的市場潛力和中馬合作普遍看好。他認爲,未來中馬兩國關系仍將保持友好合作爲主,在多個領域仍會加深合作。
許利平表示,中馬兩國關系的基礎較好,雙方友好合作的大方向是不可逆轉的。未來不管誰上任,中馬友好合作的大局應該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中馬 “一帶一路”合作會受影響嗎?
馬來西亞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積極明確,且合作成效顯著。
該國的2017—2018年度經濟報告,就將“一帶一路”倡議列入其中。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幫助馬來西亞開辟新市場、擴大本地産品和服務銷路及吸引外資。
馬哈蒂爾重掌政權後,曾多次明確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示支持。2018年8月和2019年4月的兩次訪華過程中,都明確表示支持共建“一帶一路”。
目前,兩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以中馬欽州産業園和馬中關丹産業園爲代表的“兩國雙園”國際合作模式,探索出了産業合作的嶄新方式。東海岸鐵路項目的複工促進了雙方基建合作的再發力。2018年8月,中馬首個“一帶一路”文旅項目——“又見馬六甲”劇場交付,這是目前爲止馬來西亞技術最先進的劇場。
海洋養殖、海上旅遊、海洋生物醫藥等新生合作領域的成果也次第開花。阿裏巴巴在馬來西亞的數字自由貿易區(DFTZ),也將中馬合作的未來緊密相連……
各界看好中馬未來關系平穩發展的走向,但在政局動蕩的大環境下,各領域合作還應秉持謹慎的態度,對可能的風險作出評估並做好應對預案,確保連續、穩定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