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美國德州自由港液化天然氣出口碼頭發生小型爆炸。
這聽起來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報道,但三周後,金融和政治沖擊波仍在歐洲、亞洲及其他地區蔓延。
這是因爲天然氣是目前世界上最熱門的大宗商品,同時也是全球通脹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自去年年初以來,歐洲的天然氣價格上漲了約700%,將歐洲大陸推向了衰退的邊緣。能源危機火燒眉毛,歐洲各國擱置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
烏克蘭局勢將天然氣危機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俄烏沖突爆發後,西方國家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歐洲還表示希望停止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作爲對西方制裁的回應,俄羅斯削減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一場全球範圍內的“搶購”浪潮正在升溫,因爲各國趕在冬季到來之前填充天然氣庫存。
有媒體指出,和曾經的石油一樣,天然氣如今已成爲影響地緣政治格局的“武器”。
重演1970年代危機?
自德州自由港被迫暫時關閉以來,歐洲和亞洲的天然氣價格在幾周內飙升了60%以上,在此期間俄羅斯也進一步削減了供應。相比之下,美國天然氣價格暴跌了近40%,因爲有更多的天然氣滯留在美國國內。
市場已經變得極度緊張。俄烏沖突和新冠疫情刺激從小麥到鋁和鋅的每一種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與全球天然氣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在亞洲,現在的天然氣價格大約是一年前的三倍。在歐洲,飙升的天然氣是推動通脹創下新紀錄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仍較低,但即便如此,在自由港關閉之前,美國的天然氣期貨價格較年初已上漲逾一倍。
歐洲、亞洲及美國天然氣價格飙升
能源危機愈演愈烈。德國警告稱,俄羅斯削減歐洲天然氣供應的舉措可能在能源市場引發一場 “ 雷曼式危機 ”。俄羅斯已經將北溪管道的天然氣運輸量減少了60%,該管道將于7月11日關閉並進行10天的維護。德國對該管道能否在維護結束後恢複供應表示懷疑。
研究公司ClearView Energy Partners LLC的董事總經理Kevin Book表示:“這是天然氣的1970年代。”“和曾經的石油一樣,天然氣在經濟、能源安全和多樣化供應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了解,19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全球原油價格從1970年初的每桶1.2美元上升至1979年底的近40美元,十年間累計漲幅高達約32倍,造成了當時全球範圍內的大通脹。
政治180度大轉彎
許多國家已經轉向天然氣,作爲向清潔能源過渡的一部分。
從德國到烏克蘭,美國的主要政治盟友迫切希望購買美國的天然氣。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出口激增,並與卡塔爾爭奪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的寶座。去年有44個國家進口了液化天然氣,幾乎是十年前的兩倍。但是天然氣比石油更難運輸,因爲它必須在德州自由港工廠這樣的地方進行液化。
這就是爲什麽不起眼的德州自由港發生小型爆炸會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美國制造商警告稱,更多的海外銷售將意味著國內成本上升。美國工業能源消費者協會主席Paul Cicio表示,市場對自由港爆炸的反應表明,“液化天然氣出口與國內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的通脹影響之間存在明顯聯系”。
隨著歐洲尋求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液化天然氣投資再次受到提振。七國集團(G7)領導人上周表示支持對天然氣項目進行臨時公共投資,以幫助應對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
支持對液化天然氣進行更多投資標志著政治上的180度大轉彎,尤其是在歐洲。歐洲投資銀行和歐洲複興開發銀行等政府支持的銀行此前一直專注于爲可再生能源提供融資,如今它們已發出轉變信號,表示更願意支持天然氣項目。
據彭博情報(Bloomberg Intelligence)估計,到2026年,歐洲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將滿足該地區40%的天然氣需求,是去年的兩倍,但仍遠低于俄羅斯一直以來的供應量。
危機向全球蔓延
隨著歐洲天然氣供應危機加劇,市場也不斷發出歐洲經濟將陷入衰退的警告。
上周,德國政府表示,正在就救助公用事業公司Uniper SE進行談判。該公司每天虧損約3000萬歐元(合3100萬美元),因爲它被迫從現貨市場購買更昂貴的天然氣。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 SE)等公司表示,他們可能不得不削減産量。
德意志銀行表示,俄羅斯“斷氣”或將導致德國陷入“深度衰退”,並表示意大利和法國的電價也在飙升。摩根士丹利預計,到年底,整個歐元區將陷入低迷。
對于一些新興經濟體來說,經濟前景陰雲密布。隨著天然氣走向全球,這些經濟體不得不與德國等富裕國家搶奪液化天然氣。由于燃料短缺等問題,巴基斯坦部分地區被迫長時間停電。因價格飙升,泰國正在限制液化天然氣進口,這可能會使該國面臨燃料短缺的風險。
各國進口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
能源和環境經紀公司Vanir Global markets駐新加坡董事總經理James Whistler表示:“過去天然氣市場主要是區域性的,但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全球化的現貨市場,將全球對這種至關重要的燃料的敞口連接起來。”“這一點在過去幾個月裏表現得最爲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