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梁宏亮
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馮芸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其在金融行業的滲透,國際金融中心評價體系已然發生巨大變化。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逐年上升,並被歸入“全球性頂尖”金融中心類型,彰顯強大的競爭力。但是研究發現,在2021年3月發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亞太地區有5座金融中心依次位列第3-7名,差距相當微弱,競爭激烈,上海的優勢地位並不穩固。在新近發布的第30期排名中,上海從第3名跌落至第6名,第3-8名得分中相鄰兩個排位僅有1分之差。上海如何穩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當下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如何理解國際金融中心評價體系?
國際金融中心排名是較爲客觀、全面地比較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就的方法之一。目前較爲公認的全球金融中心評價體系是英國獨立智庫Z/Yen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dex,以下簡稱GFCI)。
GFCI指數從2007年發展至今,競爭力指標現在包含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發展水平、聲譽五項。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五類競爭力指標中的營商環境的評估從線下擴展到線上。在監管科技發展的背景之下,擁有低風險、有序、穩定的環境在對國際金融中心的評價中越來越重要。
基礎設施評估指標關注重點逐漸從以物理形態存在的基礎設施轉移到線上網絡的便捷程度。
金融業發展水平指標變化主要體現兩個評價趨勢:一是提高對金融科技的關注度,另一個趨勢則是綠色金融。
聲譽指標的變化反映兩個趨勢:一是對于創新的關注度在提高,著重衡量全球城市的創新能力及技術人才優勢,評估時會考慮高科技企業數量、風險投資和研發支出、年輕人口占比等等。二是更加注重資本的流動性,金融中心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重要。
上海從2007年的第24名一路躍升至2021年3月第3名,排名的大幅提升反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另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北京和深圳不再位列“全球性頂尖”金融中心,而上海依然被歸入此類。
對比2008年的排名,倫敦和上海的得分差距明顯縮窄,在2021年9月的排名中,位列第3名至第8名的中國香港、新加坡、舊金山、上海、北京、東京的分數相當接近,其中有5座金融中心均屬亞太地區,並且從各期排名來看,得分差距逐年縮窄的趨勢非常明顯,上海的優勢地位並不穩固,區域內部的競爭非常激烈。
在第30期排名中,根據競爭力各次級指標,上海表現最佳的是金融業發展(位列第4)和基礎設施(位列第七),而相對較差的是營商環境和聲譽(均位列第15)、、以及人力資本(跌出前15)。
上海怎樣做到“全球頂尖”金融中心?
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已是事實,但如何繼續穩固“全球頂尖”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當下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目前中國大陸數座中心城市在營商環境等指標中排名相對靠後,因此即使上海致力于建設優質營商環境的示範中心,但也在經濟體層面上受累于整體環境。由此可以看出制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排名的提升的因素需要整體大環境的改善。
首先,國內若幹城市在建設金融中心過程中應明確功能定位,強化各自優勢,相互扶持發展,達到以點帶面的整體提升。
近年來,中國大陸若幹所大城市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在國際權威金融中心評價中,僅上海列爲“全球性頂尖”金融中心,北京、廣州、深圳、成都、杭州、青島和天津列爲全球專業性金融中心,呈現差異化的特色。未來這些金融中心還需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梯隊態勢,強化特色優勢,相互扶持發展,達到整體提升的效果。
目前國家將上海定位爲國際金融中心,而北京則更傾向于金融監管中心。借助監管科技領域的研發和推廣運用,可提高國內金融監管科技水平,改善國家層面的營商環境,對大陸幾所金融中心建設都將産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上海憑借其強大的金融要素市場,以及與全球金融機構的廣泛聯結,帶動國內幾所專業性金融中心縱深發展。
第二,要大力發展監管科技,改善腐敗感知指數、腐敗控制、賄賂風險、電子政務發展指數等多個營商環境相關的指標。
以區塊鏈的運用爲例,由于區塊鏈本身所具有的公開透明、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征,該技術可以解決違規操作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可以考慮在各級政府采購部門推廣應用,從技術角度能夠有效地控制腐敗,從而改善營商環境。
第三,上海應繼續做強做大金融要素市場,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並著重于要素市場互聯互通程度的提高,以及數據治理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繼續穩固已有優勢。
上海是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要素市場最齊備的城市之一。集聚了股票、債券、外彙、期貨、票據、保險、黃金、石油等各類交易市場,還有上清所、中登、中信登、跨境支付清算等一批關鍵的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與先進的科技手段深度融合。近年來,上海金融要素市場各大機構聚焦于IT技術架構轉型升級,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手段不斷拓展和豐富核心系統和核心業務的邊界。
在上述基礎上,建議一方面上海繼續創造性地結合技術和制度優勢,提高金融要素市場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消除市場分割。另一方面完善數據治理機制。金融要素市場産生的海量數據如何定價、流轉、使用,直接服務于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並創造價值是金融中心的重要屬性,更是全球頂尖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不應滿足于海量數據沉澱在各交易所內部,積極發揮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使數據切實轉換爲生産力。
此外,還應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加大低碳技術研發應用,補足上海在環境和居住等方面的短板。
2020年上海的全球城市實力指數位于倫敦、紐約、東京和中國香港之後。構成該指數包括經濟、研發、文化交流、居住、環境和交通等六個方面,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環境和居住,在“空氣的清潔度”、“綠地的充實度”以及“零售店數量”、“醫生數”等相關指標上有待強化。
在國家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方面。發展綠色金融不僅助推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同時可以通過改善居住和環境質量,進一步穩固並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上海應致力于建成世界級的綠色金融中心。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要素市場上的優勢地位,建立健全共享的、全領域的綠色金融數據庫,加強相關數據的采集、認證、流轉、監控、披露和應用,加快推進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的ESG評估體系建立。此外,借助金融和市場手段,而不只是單純依賴行政手段,促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降低碳排放,實現低能耗,以此改善居住和環境質量。
最後,金融行業自身的特點也決定了人才是關鍵的生産要素和核心競爭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還需要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集聚和流動上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持和長效機制。
作者信息:馮芸,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