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過去數年,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更多是把目光投向中國香港和美國。今年5月,蔚來選擇在新加坡交易所(簡稱“新交所”)以介紹方式上市,爲其他中國企業拓寬了海外上市路徑。
而爲了能吸引更多海外公司尤其中國企業到新交所上市,新交所持續創新,提供適合不同階段企業的融資方案,比如去年推出的SPAC框架,以及縮短上市審核流程至4~6周。
此外,新加坡金管局也出台政策鼓勵企業來新交所上市,企業最高可獲得200萬新元(約人民幣1000萬元)的補貼。
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近700家,有近40%來自海外;總市值約7000億美元,來自大中華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400億美元,占比20%。在募集資金方面,過去10年新交所上市公司發債募資超過1.4萬億美元。
日前,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新交所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主席陳慶。她稱,新交所非常重視中國業務,未來新交所中國業務的戰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跨市場的互聯互通;二是爲跨市場資本流動提供支持,通過産品創新和定制化設計,充分滿足中國客戶需求;三是支持中國企業投融資需求、國際化和東南亞發展戰略。
新交所中國業務
三大戰略
證券時報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一下,目前新交所上市的中資企業占比及行業分布情況?
陳慶:目前新交所近700家上市公司中,有20%來自大中華區。新加坡資本市場不僅對中國企業熟悉,並且非常歡迎中國企業。目前新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以工業制造業占比最多,其次是材料類、食品飲料行業。此外,新交所還是亞洲領先的債券上市地,其中有15%來自于大中華地區。
證券時報記者:新交所未來是否會加大力度,出台一些針對性政策或者措施,吸引中國公司來新交所上市?
陳慶:新交所是非常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我們會根據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去作調整和改進。除了政策以外,我們更傾向于通過國際化的平台搭建、高市場化的運作,和多元化生態環境的打造,來吸引中國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近年來,東南亞本土的獨角獸企業也紛紛在新交所上市,典型的比如說Nanofilm、iFast等。這些新經濟企業可以和中國公司實現協同效應。協同不僅僅是在流動性上,也體現在業務和戰略發展上。
新加坡金管局也出台了資本市場津貼政策(GEMS)來鼓勵企業來新交所上市,企業最高可獲得200萬新元的補貼。除了IPO之外,第二上市、SPAC、REITs及商業信托也被納入了補貼範疇。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新交所與中國證券市場在互聯互通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
陳慶:我們相信,全球證券和衍生品市場的蓬勃發展,關鍵是生態系統內的合作夥伴關系。我們已經與多個區域性和全球交易所建立了夥伴關系,這種夥伴關系可以推動市場創新,擴大包括但不限于大宗商品、證券和固定收益在內的各類資産的全球分布,促進跨境雙邊資本流動和新興公司的融資。
比如,我們目前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將建立雙邊ETF聯接,使中國和新加坡ETF發行方都能利用跨境資本。此外,我們還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一家子公司合作,擴展了我們在中國的數據行情分發網絡,來分發新交所的證券數據,加強我們資本市場之間的連接。
我們的子公司波羅的海交易所,通過其市場數據子公司,也與鄭州商品交易所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探討在航運衍生品研發方面的合作。雙方將在中國共同研究和開發以波羅的海巴拿馬航運指數(BPI)爲結算標的的期貨合約,這將爲中國航運公司提供一個運費風險管理的新工具。
證券時報記者:請介紹一下新交所未來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尤其在大中華區。
陳慶:新交所致力于發揮新加坡在東南亞資本市場的戰略地位和市場深度,建立跨市場的互聯互通,通過多元化資産平台,一站式支持市場參與者的投融資和風險管理需求。
未來,新交所中國業務的戰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建立跨市場的互聯互通,加快中國證券及大宗商品的國際化發展速度,促進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第二是爲跨市場資本流動提供支持,通過産品創新和定制化設計,充分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並協助金融中介機構申請會員、設立機構等,以增強新加坡市場的流動性;第三是支持中國企業的投融資需求,尤其是通過在新交所上市來獲得融資、國際化和東南亞發展戰略。
資金流入優勢突出
流動性向好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截至目前,新交所上市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陳慶:截至2022年7月,今年已有12家企業在新交所上市,總募資額5.72億新元(約28.6億元人民幣)。上市業務的優異表現,一方面是因爲新交所持續創新,提供適合不同階段企業的融資方案,去年領先推出SPAC框架,目前已迎來了VERTEX、PEGASUS ASIA和NOVO三家SPAC公司上市;另一方面是新交所二次上市框架以高效著稱,審核流程縮短至4~6周,企業額外的持續上市義務極少,受到企業的歡迎。比如最近上市的蔚來汽車和皇勝酒業就是典型案例。
證券時報記者:從股票成交活躍度來看,新交所整體不及香港交易所,新加坡未來是否會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股市活躍度和融資能力?
陳慶:我們關注到市值在5億~50億新元(人民幣25億~250億元)區間的企業在新加坡擁有很好的流動性。這個區間的企業在新交所受到投資者關注度高。市值50億新元(約人民幣250億元)左右的企業進入指數的機會比其他市場更高。當企業估值接近80億新元(約人民幣400億元)時,就可以進入海峽時報指數,獲得更多被動基金的關注,從而有效提升整體流動性。
同時,新加坡在資金流入方面的優勢日益突出。近年來,全球資金在新加坡彙聚。當前,新加坡在管資産4萬億新元(2.9萬億美元),年增長率15.7%。其中76%的在管資産來自境外。這些新資金有些按監管要求必須有一定比例投入新加坡本地市場,所以他們很關注優質的投資標的。我們希望提供更高效的平台讓多元交易者參與。可以預見,新加坡股市的流動性和活躍度將會越來越好。
推出首個專注于中國
ESG債券數據平台
證券時報記者:據悉新交所正在開發第一個專注于中國ESG債券的數據平台,能否介紹一下這個平台?
陳慶:中國境內可持續發展債券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順應這一趨勢,獲取有關債券框架、分配和影響報告的全面信息,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新加坡交易所與淡馬錫控股的合資企業Marketnode,與中誠信綠金合作推出名爲Greennode RMB的中國境內綠色債券數據平台,利用國際債券市場的最優實踐報告方法,爲境外債券投資者提供中文和英文的信息。
截至2022年8月中旬,Greennode RMB平台所覆蓋範圍爲266只債券和162家發行人。
證券時報記者:截至目前新交所一共發行了多少只國際ESG債券?來自大中華區的債券發行人占比達到多少?
陳慶:至今新交所上市的國際ESG債券近350只,總融資額1950億新元(約人民幣9750億元),其中近20%的ESG債券發行人來自大中華區。新交所是亞太地區ESG債券的首選上市地,市場份額超過50%,新交所非常歡迎更多的大中華區發行人來上市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