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對中國的領土要求,第一目標是舟山,後來爲何變成了香港島?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英國圖謀侵占舟山由來已久
素稱“海上之王”的英國憑借強大的艦隊和制海權,在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不斷奪占別國島嶼和半島,作爲它的軍事基地或通商據點,難怪有人稱當時的英國爲“海島和半島收藏家”。
早在中國明朝,英國殖民者就有奪占中國海島作爲通商據點的野心。
1637年(明崇祯十年),英國海軍大佐威忒從英王查理一世那裏獲得“如果發現任何機會就把他們可能發現的,以及認爲對我們有利益、有榮譽、值得據爲己有的一切地方,占據下來”的指令後,便四處活動。選擇的地點中,就包含舟山島。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在甯波設浙海關。1698年清政府在定海建造“紅毛館”。 17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喀恰浦率船至舟山,提出設立商館的要求,但未獲成功。
同時,西方傳教士也開始駐足舟山,在定海等地設立天主教堂。
不久,清政府考慮到英國人等在中國橫行不法,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下令關閉浙海關,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限于廣州一處,西方商人對此不滿,特別是英國的資産階級,他們千方百計地破壞閉關禁令。
175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英商洪任輝乘“成功”號至定海,企圖立足舟山,後被當地政府逐走。
此後,英國政府經過長期考慮,于1787年決定派卡思卡特中校出使中國,其主要使命是向清政府要求割讓一塊土地,作爲英國的通商據點,這是英國第一次准備正式向中國提出割地要求。後因卡思卡特在班卡海峽途中病逝,未果。
廣東十三行
1791年,英國國務大臣鄧達斯任命馬戛爾尼勳爵爲全權大使,借祝賀乾隆帝壽辰名義,正式訪華。
1792年10月3日,馬戛爾尼根據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的指令,以照會形式向清政府提出6條要求:
1.開放舟山、甯波和天津爲通商口岸;
2.英國在北京設立貨棧,買賣貨物;
3.將舟山附近一個不設防的島嶼讓給英國,以便英人居住和存放貨物;
4.將廣州附近“一塊類似的地方”讓給英國;
5.英商在澳門、廣州之間運載貨物免納過境稅;
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稅則納稅,不另納稅。
中國當時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乾隆帝對這種分割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要求,予以斷然拒絕,並谕令沿海各省督撫加以防備。
乾隆皇帝說:“昨又據該夷使臣向軍機大臣呈禀,懇賞給珠山附近(即舟山)小海島一處……種種越例幹渎,斷不准行……甯波之珠山等處海島,皆當相度形勢,先事圖維,毋任英吉利夷人潛行占據。”
馬戛爾尼在中國逗留期間搜集了涉及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許多情報。
1834年,廣州英國商館前負責人厄姆斯頓寫了一本宣傳冊子,極力鼓吹奪取舟山。
1836年,曾隨馬夏爾尼和阿美士德兩次來華的斯當東建議占領中國的一個海島。
同年,長期爲東印度公司效力的傳教士郭士立上書英國外交部,建議占領舟山群島。
格拉斯哥“東印度與中國協會”也上書巴麥尊,要求中國開放更多的口岸,對英通商,如果這一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則應在東海岸占據一島,在島上建立商館,並執行英國法律。
中國的東部是茶、絲商區和英國毛織品的潛在市場,英國人曆來認爲,進一步擴 大對華貿易必須打開華東門戶。正因爲如此,中國的東部海島特別是舟山群島,才成了英國人蓄謀已久的首要爭奪目標。
英國政府把舟山群島作爲首要的爭奪目標,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建立軍事基地。
舟山位于長江、錢塘江的入海口,是我國的“黃金海岸”、“黃金水道”交彙的咽喉,背靠滬、杭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面向太平洋。
全島港灣衆多,水深大于10米的海岸線長達164公裏,水深穩定,終年不凍,這一區域優勢在中國是少見的。
早在明嘉靖年間,舟山雙嶼港就已成爲國際性的互市港口,影響很大。舟山的區域優勢在那時已在泛太平洋地區引人注目。
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也注意到舟山,但尚專注于控制印度,無暇東顧。
從地理位置上看,當時從英國到中國,最快也得在海上航行三四個月的時間。即使從它的殖民地印度到中國,也至少要一個月的時間。這種狀況對于對華作戰是極不利的。
因此,如果占領具有區位優勢、港灣衆多、兵艦可以自由出入的舟山群島,那就有了一個理想的軍事基地。
舟山群島
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說:“該群島爲廣州、北京之間的中途,接近可航行大江的三角洲。從許多方面考慮,適于作司令站。”
舟山同廣州比較,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清政府的所在地北京。占領舟山,不僅可以威脅中國最富庶的沿海各省,而且能夠切斷南北的海上交通。同時能提供良好的、安全的船舶錨地,能防禦中國方面的進攻,能根據形勢加以永久占領。
1839年10月,鴉片販子查甸也認爲:“應該占領大的舟山島……可以當作大大困擾皇帝的根據地,如果這些島嶼落到我們手裏,中國人極可能以我們退出島嶼爲條件答應我們的一切要求。”
巴麥尊在1839年11月4日給義律的訓令中說:“陛下政府有意保有舟山群島,一直等到中國政府各事都有滿意的解決的時候爲止。”
事實上,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東方遠征軍”就是按照這些軍事計劃行事的。像他們所預料的那樣,占領舟山後,的確給清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巴麥尊在英國下院發言
第二、建立通商據點。
印度成爲英國的殖民地後,英國的擴張野心不斷升級,步步向中國逼近,終于以廣東禁煙爲借口,悍然向中國發動鴉片戰爭,而戰爭的突破口就選定在浙江舟山。
1840年2月21日,英國海軍上校義律在致海軍少將梅特蘭的密件中說:
“舟山群島良港衆多,靠近也許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當然還擁有一條最宏偉的河流和最廣闊的內陸航行網。
在大不列顛軍隊的保護下,又有這樣的地理條件,貿易不久必將興旺發達,不僅與這個帝國的中心地區進行貿易,而且很快就能開拓與日本的貿易,因爲中日貿易的中心乍浦靠近舟山群島……
如果英國占領舟山群島的某個島嶼,而且皇帝也允許其人民可以在那裏與我們貿易,我確信女王陛下政府定會感到欣慰,大不列顛將會得到巨大的利益,該政府的第一步措施無疑將是宣布它是各國船只進出的自由港和建立適中而自由的關稅。
我相信,在這樣的一個基地上必定可以獲得這樣的權利,這個基地不久便會成爲亞洲最早的貿易基地,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商業基地之一。
我這樣說決不會太過份,如果說揚子江、大運河以及舟山群島對面那些最富裕地區的內陸航運貿易,近于全歐洲貿易的三分之一,那也決非言過其實……
確實,江南各省和浙江省及其四面各省份的貿易,尤其是興盛之時,其巨大的貿易額簡直無法估量。據可靠報告,僅杭州府就有居民100萬,甯波至少有50萬……在安全的軍事基地上建立一個大不列顛商業中心,其價值確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賓漢在《英軍在華作戰記》中也說:“舟山一島資源蘊藏豐富,假如有一個好政府,抽適當的商稅,很快就能支付本島一切費用而尚有余。該島位于中國海岸線中部的外邊,成爲南北間的商業樞紐……該島位在中央,也能成爲一個商業中心市場,不久以後,就會與亞洲的任何一個抗衡。”
查理•義律
1840年6月27日,《澳門新聞紙》說:“大抵舟山島,乃至現在駐紮之處……領近之處皆系富厚省份,又與産茶葉、絲綢之省份相近,即在其內地之港口,亦系甚好,可爲外國貿易之大市鎮……惟舟山之天氣甚好,土地肥美,而且民亦甚稠密,在此島上有定海城,即在于今亦系大貿易之處。此島的樣子,還與新加坡相同,大抵比新加坡更寬大,若系好南風,此處到舟山不過四五日而已。”
浙江巡撫劉韻珂上奏說:“浙江爲東南財賦之區,通省皆産稻谷,杭嘉湖三府又産蠶絲,溫、處兩府又産純鐵;杭、嚴、金、衢、溫、台、紹各府則又皆産茶葉,鐵斤例禁出洋,蠶絲素爲夷人所重,至茶葉則夷人更以爲命……若英夷在定海通商,稻谷、鐵絲即可就近謀取,而各處茶葉更爲百計潛收。”
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占據舟山是想在安全的軍事基地上建立一個大不列顛商業中心,而不僅僅是把它作爲軍事基地。這就是他們侵占舟山的目的。
舟山群島
英國武力侵占舟山及其改占香港的緣由
1839年9月,林則徐廣東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英國資産階級輿論大嘩,倫敦、利物浦等地工商界人士紛紛上書外交大臣巴麥尊,要求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以保護和擴展英國在華利益。
巴麥尊是發動這次侵華戰爭的主要決策人,他于10月18日致函義律,聲明英國政府已決定對中國用兵,遠征軍將于明春抵達,屆時將占舟山群島或廈門作爲作戰基地,“日後可以作英國商業機構的可靠基地,我們打算永久保留幾個這樣的島嶼。”
11月 1日,巴麥尊在致海軍部的密信中也說:“遠征軍到達中國海域後,應即占據中國沿海某個島嶼用作集結地和作戰的基地”,“如果情況許可,應將此島永久占領。女王陛下政府認爲舟山群島的一個島比較適合這一用途;而且該群島位置適中,在廣州與北京的中點,並靠近一些可航行的大河河口,從各方面來看均宜將指揮部設在該群島。”
這兩封機密文件表明,巴麥尊十分重視舟山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價值,認爲英軍不但應該奪取舟山,而且應將它永久據爲己有。
就在1840年2月20日這一天,巴麥尊連續發了4道訓令,任命懿律和義律爲侵華全權代表,並對侵華方針作了極詳盡的指示。
此外,還有兩個重要的附件,一件是《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另一件是《對華條約草案》。
這6個文件的要點是:遠征軍到達中國後,應即封鎖大河河口,占領舟山群島。然後北上談判。談判中,英方的要求將包括:
一是開放上海等五口,對英通商;
二是英國有設領權;
三是中國將沿海島嶼一處或數處永久割讓給英國;
四是折價賠償英商呈繳的,已被林則徐全部銷毀的兩萬余箱鴉片的費用;
五是償還公行商人的欠款;
六是賠償軍費。
訓令中還明確的提出了“二者擇一”的方針,即要麽給英國五口通商,要麽割讓一島或數島。
英國政府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打開中國門戶,開辟更廣闊的市場,並建立英國在華的支配地位。
我們發現,2月20日的訓令和附件中並未提到英國打算割占何島,但根據1839年10月8日巴麥尊致義律函和11月4日致海軍部函的內容,可以斷定,他准備割占的主要是舟山群島或以之作爲籌碼,以換取更多的侵略權益。
至于香港島,這時尚未引起英國政府的注意。
香港位于南海之濱,離北京很遠,從軍事角度來看,占領香港不足以對清政府構成重大的威脅。而從經濟上看,當時英國企圖打開中國東部的廣闊市場,占據香港也無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英國外交部的檔案表明,當英國政府決定派出侵華遠征軍,策劃奪占中國海島的時候,所選擇的目標中並不包括香港。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英國政府于1840年4月動用了一支包括軍艦16艘、運輸船28艘、武裝汽船4艘,共載炮540門、士兵4000人的侵華遠征軍,向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7月4日,這支“遠征軍”按照英國政府周密布置的侵略計劃,除留少量兵艦封鎖珠江、牽制廈門外,司令伯麥率軍艦“威裏士裏號”、“康威號”、“鳄魚號”、“巡洋號”等5艘軍艦,“馬達加斯加號”、“阿塔蘭塔號”等3艘武裝汽船,以及“阿拉利維號”、“挑釁號”、“愛爾納德號”和“風鸢號”等20多艘運輸船,直闖定海水域。
到港後,伯麥向定海總兵發出戰書,限定海守軍在7月5日下午2時“獻出”定海。否則將開炮攻城,戰書雲:“現奉大英國主之命,率領大有權勢水陸軍師,前來到此,特意登岸如友,占據定海並所屬各海島。”
定海知縣姚懷祥、水師總兵張朝發拒不投降。5日下午2時,伯麥見清軍無獻城投降的迹象,便下令發起進攻。“威裏士裏號”首先開炮,接著“康威號”、“鳄魚號”、“巡洋號”等相繼開炮。
張朝發雕塑
總兵張朝發率水師2000余人在城外道頭抗擊,因英艦大炮多,射程較遠,清軍船小炮少,射程又近,故交戰不久,清軍便損失嚴重。
張朝發左腿受傷,率部退至鎮海。英軍在艦炮掩護下,登陸攻占了定海縣城東南的關山炮台,並徹底攻城。
知縣姚懷祥帶領城內官兵奮力抵抗。6日淩晨,英軍從東門梯城而入,定海城失陷。姚懷祥退出北門,行至普慈寺時,投梵宮池殉國。
定海之戰,是英國侵略者第一次以武力侵占中國領土的戰爭,也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喪師失地、蒙受恥辱的敗仗。
正是這次戰爭,改變了中英雙方乃至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戰前的格局。
可以說,英國政府發動的對中國侵略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走上屈辱的半殖民地道路,是從定海被占開始的。
中英定海之戰
英國侵略者占據定海城後,便准備長期侵占。當時侵略軍頭目紛紛來到定海縣城。
7月6日、7日,懿律、義律和披著傳教士外衣的侵略分子馬禮遜、郭士力等,相繼聚集定海,策劃建立殖民統治機構。最終決定陸軍司令布爾利上校管理定海軍務,郭土力治理定海民政。
英國侵略者爲了鞏固在定海的殖民統治和實施第二步戰略,便分頭派出艦船,嚴密封鎖甯波河流港口,並探查、測量、封鎖長江口。
另一方面,侵略者對舟山城鄉的大肆劫掠破壞,激起了舟山人民強烈的反抗,不少居民內渡到甯波等地,留島漁民、農民同仇敵忾,堅壁清野,使侵華英軍陷入了極度的困境。
當時正值暑夏,天氣炎熱,舟山人民拒絕向英軍供應蔬菜、魚類、糧食等,邱菱涓、包祖才等還帶領群衆,采取堵塞水井、汙染水源的辦法對付敵人,使英軍既得不到食物,又得不到幹淨的飲用水,最終使英軍染上了腸道傳染病。
從1840年7月13日到12月3日止,在一支不超過4000人的軍隊裏,兵員住院療病的就有5329人次,死亡448人;住院診療的兵員中半數是患了間歇性的發熱症,死亡人數中三分之二是死于腹瀉和下痢,處境十分困難。
喬治•懿律(查理•義律的堂兄)
除此之外,舟山人民還頑強地開展遊擊鬥爭,出其不意的捕捉敵人。
英軍占領舟山後,即以定海爲據點,不時騷擾浙江沿海的鎮海、慈溪、余姚以及杭州灣北部重鎮乍浦等地。
英軍每到一處,都遭到了當地人民的有力打擊。1840年9月16日,定海士民包祖才在定海青林岙,擒獲了英軍軍官安突德,此人後來成爲中英談判的重要條件之一。
9月25日,英艦“康威號”和“阿吉林號”上的英軍到定海附近的島嶼,搶奪老百姓的菜、牛,也遭到了當地群衆的打擊,當場打死1名英軍,重傷1名叫哈威的士兵。
同時,舟山人民還捕捉漢奸買辦布定幫等人,堵住英軍的供貨、供物渠道,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懿律和義律等在赴粵談判途中經過舟山,目睹了英軍的狼狽處境,亟盼早日從舟山脫身,並結束戰爭。
他們致函巴麥尊說:“考慮到女王陛下政府的廣泛要求和整個形勢,我們覺得有責任表明自己的看法:不經過曠日持久的戰爭,這些要求能否完全達到目的是值得懷疑的。另一方面,我們認爲不難迅速達成一項臨時性的解決辦法,包括賠償煙價,可能在廣州附近得到一個海島基地,並且在一種擴大的、穩固的、改善的基礎上,在該地開辟貿易,條件是我們同意撤出舟山。”
這表明,懿律、義律爲了擺脫英軍在舟山的困境,早在廣東談判開始時,就在尋找舟山的替代品,目標就是香港。
當時香港島人口僅5450,英軍占領香港島比占領定海一個縣容易得多,再加上英軍兵力不足,不可能僅靠1除艘軍艦、幾千兵力就封鎖東南沿海和長期占領舟山。
所以,義律經過比較,就以舟山作爲籌碼,提出占領香港島問題。
其實,義律早在1835年春,就主張占領舟山,但他最終打算撤離舟山,並非出于自願,而是迫于當時的處境,無其他選擇。
英軍攻陷定海
中英關于舟山與香港問題的交涉
定海陷落,清廷大爲震驚,英方《致中國宰相書》中蠻橫的提出:中國禁煙“亵渎大英國家威儀” ,“現派海陸軍前來要求賠償和昭雪,包括賠償煙價和割讓島嶼。”
此時,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負責交涉。12月11日,琦善照會義律,主動提出:“煙土本系違禁之物,斷無償價之理”。但中方“擬設法酌酬銀洋500萬元,俾貴公使大臣得以複貴國王之命”。
同時,琦善對割讓海島表示拒絕,並堅決要求交還定海,“一日占據彼土,即一日不能奏請通商。”
第二天,義律會複琦善,要求賠償煙價700萬元,並開放廣州、廈門、定海對英貿易。如中方同意三口通商,英方可以放棄割地要求。此外,需要談判的問題還有規定稅則和貿易章程,英人在各通商口岸居住並享有特權,以及英國在華設立刑事法院等。
英方還保證兩國訂立條約,並經中國皇帝依允之後,英國即于一個月內將定海交還。但英軍將占領香港島,直到一切糾葛全部得到解決爲止。
在這個照會中,義律大肆敲詐勒索,並首次提出占據香港的要求,使琦善感到極大的壓力。
3天後,中方再作讓步,表示賠償煙價可以增至600萬元。英國交歸定海後,通商口岸除廣州外,可另增一處。
17日 ,義律複照,同意鴉片賠償爲600萬元,但通商口岸必須在浙閩兩省或閩蘇兩省各增開一處,若中方接受上述條件,並訂立條約,英國才會撤出舟山。
義律在談判桌上沒有如願,便決定實行武力威脅。限琦善在一日內,對12月1日的照會作出明確的答複,否則“議借兵法辦行。”
27日,琦善複照,暗示通商一事已代爲“奏懇聖恩”,事須從長計議,不必“苦苦相迫。”
29日,義律更進一步提出:“在目前情況下,惟有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豎旗自治,如西洋人在澳門豎旗自治無異。”
義律指的“外洋寄居一所”正是他在12日照會中要求“暫屯”的香港島。
半個月後,義律將“暫屯”改爲“豎旗自治”,准備永久占據香港。
博爾濟吉特•琦善
1841年1月5日,義律與伯麥分別通知琦善,聲明談判破裂。
1月7日,英軍占據沙角和大角。沙角和大角是廣州的屏障,琦善無法想象義律竟有割占沙角的企圖。
其實,義律的目的是想侵占香港,但故意提出割讓沙角的要求相要挾,以迫使琦善對香港問題作出讓步。
1月11日,琦善照會義律說,沙角實難相讓,願照上年12月29日來文內“所稱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代爲奏懇。”
義律見琦善已入圈套,即于當天複照說:“今擬以尖沙咀洋面所浜之尖沙咀、紅坎即香港等處,代換沙角予給,事當可行,若除此外別處,則斷不能收領”。他還對琦善說,只要中方從其所請,英方仍願交還舟山,並且不再要求增開口岸。
1月15日,琦善照會義律說:“尖沙咀與香港屬兩處”,希望他遵守前言,“可擇一處地方寄寓泊船。”
第二天,義律複照,不再堅持割占尖沙咀,要求“以香港一島接收,爲英國寄居貿易之所”。並要求與琦善面談訂約。
但談判尚在進行,條約尚未訂立,1月24日伯麥即下令占領香港島,並指派英艦“琉璜號”執行此項任務。
1月25日上午8時15分,英軍登上陸地,成爲香港的首批占領者。爾後,司令官伯麥在艦隊其他軍官的陪同下,在陸戰隊施放的禮炮和各軍艦的隆隆禮炮聲中,正式占領該島,並在駐地升起英國國旗。
爲了給武力侵占香港的行徑制造條約根據,英國侵略者謊稱琦善已同意“割讓”香港。
1月29日,義律和伯麥乘坐“複仇女神”號戰艦,趾高氣揚地圍繞香港島巡駛一周,並于第二天向清朝副將賴恩爵發出照會,公然聲稱“議將香港等處全島地方,讓給英國主掌,已有文據在案,是該島現已歸屬大英國主治下地方,應請貴官速將該島各處所有貴國官兵撤回,四向洋面,不准兵役稍行阻止……。”
詹姆斯•約翰•戈登•伯麥
2月1日,義律和伯麥聯合向香港居民發布“告示”,宣稱“本公使大臣奉命爲英國善定事宜,現經與欽差大臣爵閣部堂琦善議定諸事,將香港等處全島地方,讓給英國寄居主掌,已有文據在案,是爾香港等處居民,現系歸屬大英國主之子民,故自應恭順樂服國主派來之官。……毋違,特示。”
2月2日,義律又在停泊香港的“韋爾斯利號”軍艦上發表英文宣言,聲稱琦善已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今後來島華人將按照中國法律和習俗治理,所有前來港島的英國人和外國人,只要遵從香港英國政府管轄,即可享受英國法律的保護。
從以上三個照會告示宣言來看,英國侵略者口口聲聲說香港島是清朝欽差大臣琦善同意“割讓”的,“已有文據在案”,目的是給人造成英國占領香港不是侵略行爲,而是有充分根據的印象。
其實,琦善對英的妥協是限于同意賠償煙價和增開一處通商口岸,從未同意割讓土地。
當1840年12月29日義律提出“另給口外一所,設館自治”時,琦善堅決拒絕,聲明:“天朝准令外國之人前來貿易,已屬大皇帝格外恩施,斷無再給地方之理。”
而後,在英軍以野蠻攻占沙角、大角相要挾的情況下,琦善被迫讓步,表示:若英方繳還定海,他即照“來文內所稱予給口外外洋寄居一所,代爲奏懇”。由道光帝最後定奪。
當時,義律提出7項要求,即《章程底稿》。實際上,琦善並未接受這一無理要求,他僅將義律提出的7條修正爲4條,上奏朝廷。
琦善在《章程底稿》中雲“照得英咭利國,現已將天朝浙江省之定海縣繳還,求爲奏懇大皇帝恩施,准令照前來粵通商,並給予寄居之地一所,所有善後各事宜,自應詳加酌定,俾垂永久。”
在繳還定海的前提下,琦善訂立了4項條款:
“一、既經奏請大皇帝恩旨,准令英咭利國之人仍前來廣通商,並准就新安縣屬之香港地方一處寄居,應即永遠遵照,不得再有滋擾,並不得再赴他省貿易,以歸信實。
二、嗣後英咭利國來廣商船,應仍照前在黃埔報驗納稅,所有一切貿易事宜,亦應仍前與例設洋商妥爲議辦,不必與天朝在粵官員通達公文,至稅則向有一定,從無更改,自無庸多爲置議。
三、嗣後英咭利國來粵商船如有夾帶鴉片煙土,及一應違犯天朝例禁之物者,即將船貨沒官,即一切正經貨物如有漏稅走私者,亦將船貨沒官,其夾帶鴉片禁物及漏稅走私之人,即行治罪。
四、英咭利國前此所稱負屈之處,現已概行說定,即照所議辦理,以後永無異議。”
1841年3月2日,在《章程底稿》上道光帝氣憤地朱批道:“一片呓語”。足見《章程底稿》並沒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批准。但英國侵略者一方面從舟山撤軍,另一方面卻用武力強行占領了香港島,並在島上建造房屋和碼頭,視香港島爲己有,這顯然是不合法的。
值得指出的是,義律于1841年1月26日武力侵占香港島後,于2月2日將所謂的《章程底稿》送呈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意在向本國政府邀功。
巴麥尊對義律的做法卻大爲不滿。因爲巴麥尊曾向義律發出過明確的指示:這次對華戰爭的主要目標是迫使清政府向英國商業開放華東口岸,尤其要占領舟山群島,並要攫取大量其他侵略權益。
巴麥尊認爲義律勒索太少,尤其是不該放棄了舟山,而去占領香港島。
4月21日,巴麥尊寫給義律一封私人信件,告訴他英國政府關于中國事務的最後決定信中,責備義律僅取600萬元鴉片賠償,爲數太少,沒有充分使用“本來就是派來給您支配的武裝力量”,在未達到全部要求時,就接受那些條件,尤其是對同意交還舟山,去占領區區的香港島而感到憤怒。
信中寫道:“我們的海陸軍世界無敵”,拿下舟山後,“我們愛保留它多久就保留多久”。他責備義律違抗他的指示,命令他重新攻占舟山。
關于割占香港島一事,巴麥尊根本不感興趣。他認爲發展對華貿易的理想地區是在中國的東海岸,香港在貿易上幾乎毫無價值。即使是華南貿易,也只能在廣州,而不是在香港島進行。
此外,香港還遠離北方的重要政治經濟中心,它的價值僅僅是貿易淡季時,可供英商在那裏蓋房棲息。
巴麥尊還在信中指出,義律所謂對香港島的割讓其實並無保證,因爲琦善並未在條約上加蓋關防,中國皇帝也未加蓋禦玺,不能說英國已經取得對該島的主權。他還嘲笑義律不懂得國際法的基本知識,把這樣一個沒有法律效力的“割讓”拿來向他報功。
5月3日,巴麥尊通知義律,下令解除他的職務”,任命殖民老手璞鼎查接替他的職務。
同時,巴麥尊咨文英國海軍部,聲稱“只要攻占舟山需要,即可從香港抽出任何部隊”。表明了他甯可放棄香港,也要重新占領舟山的決心。
他還指示璞鼎查盡快前往中國,“陸海軍必須采取的第一個行動,是應該重新占領舟山群島,而且在您舉行任何談判以前加以占領”,“廣州離北京太遠,容易給中國人拖延談判提供借口,不要在廣州附近,而應在舟山或白河口同中國人舉行談判。”
璞鼎查
此時,對于香港問題,巴麥尊一反過去認爲該島沒有貿易價值的說法,在指示中寫道:“據說該島在許多方面很有條件成爲我們對華貿易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貿易站”,可以繼續占領,他說“女王陛下政府認爲香港島應予以保留”,這是巴麥尊對璞鼎查離開英國時的交代。
1841年6月5日,璞鼎查銜命離英後,以5天的超常快速與英國海軍司令巴加于8月10日抵達澳門。
8月12日,璞鼎查在澳門發表“通告”,聲稱他不會和廣東當局接觸,並將用武力來保持他的前任對香港的占領。
8月21日,英軍大舉北上。26日攻占廈門後,10月1日,英國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率主力進犯舟山,定海三總兵血戰晝夜,全部戰死疆場,定海再度淪陷。
10月10日、13日,英軍又先後攻占鎮海、甯波,璞鼎查得意地報告巴麥尊說:“現在剩下的事,就是女王陛下宣布那些中國港口或海域將並入女王陛下的版圖了。”
就在此時,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離職,新任外交大臣阿伯丁于1841年9月繼任。
阿伯丁上任後,就英國侵華政策作了一些調整。重要的調整是除擴大全權使臣行事的權力和要求賠償軍費等外,對華政策的目標著重于貿易而不是領土擴張。
璞鼎查8月抵港後卻繼續執行義律對香港實行永久殖民統治的政策,他曾寫信給阿伯丁說:香港“一定會成爲集中貿易和財富的巨大商業中心。”
到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止,英國人在香港采取了強化軍事占領,建立各種軍事設施,建立殖民統治機構等舉措。
中英《南京條約》
1841年 6月7日,義律又宣布香港爲自由港。這些事實充分表明,英國侵略者已打定永久占據香港的主意。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裏布代表清政府,與璞鼎查在南京江面的英艦“康沃利斯號”上,簽訂了近代中國與外國之間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強行割占了中國領土香港島。
1860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南部地區(俗稱九龍)割讓英國。
《中英北京條約》簽訂時的情景
1898年英國政府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地區及周圍的235個島嶼(後統稱爲“新界”),租期99年。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至于舟山,英軍再次占領後,于1842年2月10日將其宣布爲自由貿易港。盡管英國通過中英《南京條約》,從中國撈了一大把 ,卻仍遲遲不肯撤出舟山,夢想永久竊據。
占領香港五六年後英方仍發出歎息:香港港口太淺,腹地太小,回旋余地不大,還想著要重據舟山。
直到1846年4月4日中英簽訂《退還舟山條約》後,英國政府還在條約中表明:“英國退還舟山後,大皇帝永不以舟山等島給與他國,舟山等島若受他國侵伐,大英皇上應爲保護無虞”。公然把舟山列爲英國的保護地。
今天的舟山群島
總之,舟山是英國政府企圖永久占領的第一目標,雖然戰爭的結局沒有使英國政府如願以償,但它卻昭示世人舟山曆來享有十分重要的區位、戰略和資源優勢。
弱國無外交,只有自身強大,才能保護好自己的權益,不受他國淩辱!
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平視世界各國!
【附】史料來源:
1.馬士:《1635-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2.盧坤:《廣東海防彙覽》。
3.《近代史資料》,1958年第4期。
4.英國外交部檔案:《海軍上校義律致海軍少將梅特蘭》,1840年2月21日。
5.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