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德尚玉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一個叫NGFS的國際機構被中國央行頻繁提及。
“中國央行參與發起設立了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這個網絡正在成爲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平台之一。”今年5月12日,在中宣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第三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介紹我國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時談到。
在這個發布會上,來自中央財辦、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門相關負責人一同回顧十年改革成果,是一個鄭重嚴肅的場合。由此,我國央行對NGFS的重視程度可窺一斑。
今年3月,中國央行在官網發布《綠色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一文也提及,深化合作,讓綠色金融成爲“全球大合唱”,央行還主動引領和積極參與多雙邊平台及合作機制,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綠色金融政策、標准、産品、市場的認可和參與程度。人民銀行參與發起設立的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已成爲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綠色金融合作平台之一。
5月31日至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BIS)、歐洲中央銀行、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NGFS)聯合舉辦第二屆“綠天鵝”視頻會議,易綱在會議上發布主旨演講。
“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NGFS、GIP、BRBR等一些國際合作機制,都是中國參與發起的國際綠色金融合作平台。這些平台在積極促進國際綠色金融合作、解決合作與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上,皆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召開的“碳中和2060與綠色金融論壇(2022年夏季)”論壇上,工商銀行現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殷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介紹。
全球多數央行認爲環境和氣候風險會引起金融危機
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簡稱NGFS)並非一張網,而是一個全球性的組織。
在2021年2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吹風會上,人民銀行國際司副司長艾明介紹了人民銀行參與國際合作情況,也隆重介紹了NGFS已成爲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研究合作的重要平台。
此前,NGFS研究工作組主席、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時介紹,之所以成立NGFS,緣于全球的央行與監管機構的一個共識:環境和氣候相關的風險已經成爲金融風險的重大來源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是2017年發起NGFS的八家央行之一。從2017年至今年年初,馬駿以人民銀行行長特別顧問的名義擔任了NGFS監管工作組主席和研究工作組主席,這兩個工作組主持推動了金融機構開展環境與氣候風險分析、防範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金融風險、央行綠色金融研究能力建設等工作。
2021年,中國央行形成了綠色金融五大支柱,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是五大支柱之一,而NGFS也是全球央行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
也就是說,環境和氣候因素可能會演化成金融機構要面臨的金融風險,也可能會對金融穩定構成系統性的威脅。可以簡單理解爲:全球多數中央銀行認爲環境和氣候風險可能會引起金融危機。
NGFS成員已包括100多家央行和監管機構
據艾明介紹,NGFS是中國人民銀行與荷蘭央行、法國央行和宏觀審慎與處置委員會、英格蘭銀行、德國央行、瑞典金融管理局、新加坡金管局以及墨西哥央行8家央行和監管機構于2017年12月共同發起。
NGFS重點關注氣候變化對宏觀金融穩定、微觀審慎監管的影響,旨在強化金融體系風險管理,動員資本進行綠色低碳投資。
馬駿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時介紹,在過去四年多的時間內,NGFS成員已擴大到代表五大洲的130多家中央銀行、監管機構和觀察員機構,推動了一系列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政策共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NGFS的成員所代表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75%。NGFS第一任主席由歐央行(ECB)執行委員會成員Frank Elderson擔任;今年三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總裁Ravi Menon 被選爲第二任NGFS主席。目前,今年年初,NGFS下設五個工作組,分別是監管工作組、宏觀金融工作組、規模化綠色金融工作組、數據工作組和研究工作組。最近NGFS正在進行工作組架構的重新設置。
NGFS通過成員自願分享最佳實踐經驗,爲金融部門發展綠色金融和管理環境與氣候相關風險提供政策指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 NGFS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除了推動形成了“氣候變化是金融風險來源”這個重要全球共識之外,至少在四個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一是推出了氣候風險分析的標准化情景,爲全球央行、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開展氣候風險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提供了具有一致性的、可比的情景模板;二是推出了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的典型方法和案例,爲銀行、基金、保險業機構開展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提供的主要的模型和工具的參考書;三是推出了針對央行和主權基金的“可持續投資指引”,爲央行在儲備管理和主權基金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強化ESG考慮提供了路線圖和最佳實踐案例;四是首次提出了央行和監管機構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及相關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行動議程,在央行和監管部門層面形成了“防範生物多樣性喪失帶來的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本開展生多友好投資是央行與金融監管部門職責”的全球共識。
爲氣候風險分析提供一致化的情景假設
在達成了“氣候風險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來源”的共識之後,NGFS認識到,各國央行、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都需要開展氣候風險分析,來評估氣候相關的物理和轉型風險對金融穩定的影響,以及對各個機構的資産質量和審慎指標的影響。但是,如果沒有標准化的情景假設,每個機構自己搞一套情景,所産生的分析結果在國家之間、機構之間就沒有可比性,也難以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監管措施。
2020年6月,由NGFS宏觀金融工作組主席、英格蘭銀行Sarah Breeden 牽頭完成了《面向央行和監管機構的氣候情景分析指南》(Guide to Climate Scenario Analysis for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以下簡稱“《指南》”),這份指南爲央行和監管機構提供了可用于氣候與環境壓力測試的幾類情景。
“《指南》爲相關測試設計了三種情景,分別是有序轉型、無序轉型和溫室世界。”馬駿解釋道,在“有序轉型”情景中,《指南》假設2020年開始引入碳排放價格每年每噸上升10美元;在“無序轉型”情景中,假設2030年才開始大幅度提升碳排放價格每年每噸上升35美元;在“溫室世界”情景中,假設巴黎協定的要求未能達到,世界或將出現較多的物理風險。
馬駿表示,目前國內銀行開展的氣候風險壓力測試采用的是較爲簡單的情景,只考慮了碳價上升因素對資産質量的影響。未來,應該借鑒NGFS的做法,考慮多個情景和情景組合,並在情景組合中納入碳價沖擊以及轉型對各個行業的需求、定價和成本方面的影響因素。
提供環境與氣候風險分析模型和工具參考
NGFS在2020年9月發布了由時任NGFS監管工作組主席馬駿牽頭完成的有關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的兩份重要文件——包括《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環境風險分析方法案例集》(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下稱《案例集》)。這些報告提出,爲了有效應對環境和氣候相關風險,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第三方供應商和學術機構各界應共同努力推廣環境風險分析(Environmental Risks Analysis,簡稱ERA)在金融業的應用。來自全球三十多家機構爲《案例集》提供了模型和工具,這些方法被用于銀行、保險、基金等機構對環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風險的分析,並覆蓋了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等風險類別。具體來說,這些方法可以用來測算在各種情景下由于環境氣候因素導致的銀行的貸款不良率上升幅度,或者資産估值的下降幅度。
畢馬威中國金融風險管理咨詢主管合夥人曹勁認爲,“近年來,在NGFS的推動下,國際上的大型金融機構都已經開展的氣候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NGFS編寫的《環境風險分析方法案例集》最爲完整地提供了用于環境氣候風險分析的分析框架以及模型、工具和指數,這份600頁的報告已經成爲該領域專業人士必讀的方法學‘聖經’”。
在央行儲備管理中納入ESG考量
過去幾年,發達國家的一些央行和主權基金已開始考慮在其儲備資産和主權投資中注重ESG投資因素,並積累了一些經驗。NGFS認爲,央行和主權基金應該“以身作則”,在強化負責任、ESG投資方面爲私營部門提供示範。
在此背景下,2019年,NGFS發布《中央銀行開展可持續投資指引》(A 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ment Guide for Central Banks’Portfolio Management)(以下簡稱“《指引》”),建議應在儲備投資中注重影響力投資和ESG因素、建立監測指標體系、遵循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TCFD)建議等。
在具體策略方面,《指引》建議,央行和主權機構應可以采用“黑名單”法,避免或退出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標的的投資。另外,可通過篩選綠色主題或調整ESG指標權重的方法,提升對可持續資産的投資比重。《指引》鼓勵央行和主權基金投資于綠色債券。此外,央行和主權基金可以通過“股東參與”的方式,引導被投企業提升ESG的表現。
“《指引》的發布,幫助不少央行形成了一套包含了ESG考量的儲備管理方法,並增加了對綠色債券配置。”馬駿表示。
形成防範生物多樣性相關風險的監管共識
作爲綠色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央行與金融監管者正在將生物多樣性相關風險和強化生物多樣性融資提上日程。越來越多的中央銀行和監管機構意識到,需要將關注重點從氣候變化擴展至更大的環境議題範疇,包括由于自然和生物多樣性損失帶來的挑戰。
在這個議題上,NGFS對形成全球共識發揮了核心的作用。2021年4月, NGFS與國際可持續金融政策研究與交流網絡(INSPIRE)成立了聯合研究組,啓動了關于“生物多樣性與金融穩定”議題的研究。擔任這個聯合研究組共同主席的馬駿說,“由于各國央行、監管機構對此議題的興趣不斷提升,這個聯合研究組人數最後擴大到100多人,這些專家代表了25家央行和監管機構,以及20多個學術專業機構”。
經過一年的努力,2022年3月,NGFS-INSPIRE聯合研究組發布了題爲《央行、監管機構與生物多樣性: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行動議程》(Central banking and supervision in the biosphere: An agenda for action on biodiversity loss, financial risk and system stability)的最終報告。
這份報告首次提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威脅金融穩定,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必須采取行動,以應對與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風險。央行和監管部門的職責應該包括應對多樣性帶來的金融風險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生態友好領域。
馬駿說:“聯合研究組報告發布的當天,NGFS就發表了官方聲明,明確支持這些新的共識。這些新共識是有裏程碑意義的。我預計,未來幾年中,許多國家的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會出台要求金融機構評估和披露投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升生多相關的風險分析和管理能力、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自然與生多友好産業的政策措施。”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自然資本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白韫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NGFS在生物多樣性與金融穩定方面的工作也爲中國創新利用金融手段支持生物多樣性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今年年初,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成立了‘金融支持生物多樣性’研究組,來自20多家金融機構和智庫、研究機構參與了研究組,正在11個領域開展研究和試點。”
白韫雯介紹,這些研究包括了建立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風險篩查與影響評價指標、形成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項目清單、研究生物多樣性相關的信息披露體系、梳理支持生物多樣性的金融工具與案例、開展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風險壓力測試等。預計今年年底前會出一系列成果。
(實習生周怡廷、王彤烨對本文有貢獻)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