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德尚玉 北京報道
“雙碳”目標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遇。但是要實現“雙碳”目標,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主要靠市場彌補。從全球經濟低碳轉型過程中,可以看到ESG投資能夠在創造財富的同時,助力可持續發展。
根據彙豐投資管理于2021年1月和2月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和英國幾個市場進行的調查,亞洲市場中(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平均64%的受訪投資者表示疫情提高了他們對ESG等因素的認識,同時促使其重新評估投資方式。半數受訪的亞洲市場投資者相信,未來三至五年的投資組合將100%包含可持續投資。
中國在ESG投資屬于初級階段,目前包括商業銀行、公募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不斷探索將ESG理念貫穿到公司風險管理以及決策流程中。同時,國內ESG投資逐漸從早期的銀行信貸業務拓展到證券業、股權投資和産業基金實踐中,銀行ESG理財産品、泛ESG公募基金等責任投資産品不斷湧現。
國際上逐步形成了披露、評估和投資的有機銜接過程,參與ESG評級的國際與國內機構不斷增長。各種ESG指標和評價體系間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異。
統一的ESG評價體系是否存在,差異化的ESG評價體系會是常態嗎?國際上哪些投資經驗和産品值得中國借鑒?引導ESG投資,中國還有哪些方面值得發力?
近期,彙豐中國副行長李峰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采訪。
李峰認爲,爲了便于監管機構與資本市場推行采用,有必要通過相對統一的體系和指標來對信息披露和評估進行規範。綠色金融需要統一的標准和定義,加強綠色數據收集和應用,完善數據的認證、評級、監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機制,讓投資者理解債券或者項目是否真正“綠色”,也爲金融機構進行産品定價及投資者提供參考,便于相關産品在市場交易。
全球ESG資産超35萬億美元
《21世紀》:ESG投資和普通的投資有什麽不同?境外對于ESG投資的熱度如何?
李峰:ESG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UN Global Compact)于2004 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認爲在投資過程中,除了財務回報的考量之外,還應將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納入投資的評估決策。而要將ESG納入投資決策,指標體系、企業數據和評估標准缺一不可。同時,企業數據又極大依賴于監管機構及投資者的信息披露要求。
隨著境外監管機構、投資者和企業對ESG的關注度提升。我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將ESG與其投資戰略相結合。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 (GSIA) 估計全球ESG資産約超過35萬億美元。此外,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PRI)的簽署夥伴數量也持續增長,現已超過3,500 家。
《21世紀》:中國要實現“雙碳”目標,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缺口主要靠市場彌補。引導ESG投資方面有哪些值得發力之處?
李峰:實現“雙碳”目標及推動大規模的低碳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預計在2021至2050年期間,每年平均需要8,300億美元的額外投資,才可以控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之內。
另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測算,全球每年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需求高達5萬億至7萬億美元。
雖然數額巨大,但所需要的資金其實是存在的,且金融業在彌補資金缺口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可爲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推動資本進入綠色産業領域;亦可通過日常金融決策,有效配置金融資源。
我們要達成的目標在于如何創造適合的標准、政策和規則環境,讓資金能夠得以流動。
要達成目標,首先需要將這些資金與綠色項目聯系起來,讓市場對綠色和低碳項目的定義有所共識。綠色金融需要統一的標准和定義,加強綠色數據收集和應用,完善數據的認證、評級、監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機制,讓投資者理解債券或者項目是否真正“綠色”,也爲金融機構進行産品定價及投資者提供參考,便于相關産品在市場交易。
與此同時,政策工具的推動作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我們了解到央行正在研究設立直達碳減排領域的碳減排支持工具,並將適時推向市場。通過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爲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這將有助于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源向低碳、綠色轉型、綠色創新等項目和行業傾斜流動。
中國ESG投資處于初級階段
《21世紀》:“雙碳”目標爲金融行業帶來了哪些機遇?國際上哪些ESG投資經驗和産品值得中國借鑒?
李峰:相較于國際市場的火熱,ESG投資在中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或初級階段。隨著國內碳中和路線圖的逐漸清晰,以及一系列具體政策的出台,ESG投資作爲碳中和的重要推動力,其發展將充滿活力,對于支持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部署,加速優化資源配置,具有重大意義。
國內市場對于個人投資者的ESG産品在過去幾年中也在不斷湧現,比如中債估值中心于今年3月編制發布了境內首支碳中和綠色債券指數,該指數由在境內公開發行上市的碳中和債券組成,國內也有商業銀行發行了挂鈎于該指數的結構性存款,投資人可以直接購買。
ESG投資涉及的領域和産品種類範圍非常廣泛。以下僅從我們銀行的角度,舉例一些比較常見的ESG投資産品:
一種最常見的投資産品是綠色債券,綠債的發行文件中規定了資金使用用途爲支持特定綠色項目。國內市場人民幣綠色債券的發行也是常態,但目前債券還主要在機構之間交易,個人投資者不能直接投資,只能通過投資資産管理産品來間接持有。
另一種常見的ESG投資品種是銀行發行的綠色大額存單。個人投資者買入後,和普通的大額存單區別不是很大,但在銀行內部,會使用一筆綠色資産,和發行的大額存單進行匹配,通過這樣資産負債匹配的方式,使得投資者在獲得收益的同時,也支持了綠色投資的發展。
除了固收類産品之外,海外大型資産管理公司也爲個人投資者設計開發了使用ESG投資策略進行投資的基金産品。這些海外基金,國內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QDII投資的方式直接購買。
《21世紀》:全國碳交易市場已運行了一段時間,引導金融機構進入以提高其活躍度成爲熱點話題。商業銀行能從哪些方面助力碳交易市場,存在哪些風險和挑戰?
李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也是我國力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根據目前的碳市場制度,金融機構尚不能直接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但隨著市場和制度的逐步發展成熟,金融機構的參與,可有效推動碳市場在價格發現、引導與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得以實現,未來可期。作爲商業銀行,我們希望未來能夠逐步地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以助力增加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通過幫助碳市場進行分層管理,提高效率,把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
作爲新生事物,碳交易市場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在于各方如何共同維護市場的穩健發展。作爲商業銀行,我們也很願意積極配合相關的市場政策和監管措施,發揮金融機構的作用,推動全國碳市場循序漸進、完善成熟,同時也爲銀行和客戶未來的發展尋找並把握機遇。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價體系
《21世紀》:國際上逐步形成了披露、評估和投資的有機銜接過程,參與ESG評級的國際與國內機構不斷增長。各種ESG指標和評價體系間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異。你認爲,統一的ESG評價體系是否存在,差異化的ESG評價體系會是常態嗎?
李峰:ESG的出發點就是從投融資角度出發,在資本市場中植入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使其具有良好的商業意義,並爲社會帶來更可持續的市場,推動經濟社會更好地發展。因此,爲了便于監管機構與資本市場推行采用,有必要通過相對統一的體系和指標來對信息披露和評估進行規範。
當然,在不同行業或不同地區,ESG議題也會具備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並由此産生了ESG指標和評級體系方面的一定差異。
對于中國而言,在國際通行的體系框架基礎上,按照具體議題的重要性水平和信息的統計口徑,對于指標和評價體系進行本地化和差異化是合理的。
《21世紀》:中國正在致力構建中國特色ESG評價體系,統一ESG標准。彙豐銀行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對比境外ESG評級與中國目前評級情況,有哪些建議?
李峰:國際上,使用最爲廣泛的ESG信息披露指標體系是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推出的“全球報告倡議指引”,簡稱GRI指引。
許多監管機構、交易所等也已經提出了強制或指引性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一些投資機構和ESG評級公司,如MSCI、道瓊斯、湯森路透、英國富時、晨星等,則各自制定了評估標准並進行評級以滿足市場需求。
僅以MSCI爲例,其每年基于全球5500多家上市公司,編制100多只ESG指數。但總的來說,國際上的各種ESG指標和評價體系之間都存在差異,全球到目前爲止並沒有統一的標准。
在中國內地,ESG相關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較晚。
除了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由于港交所要求需要實行“不披露就解釋“之外,直到今年,《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才明確了,在投資者關系管理中,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內容包括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
我們認爲,中國在構建ESG評價體系過程中,可以適當參照境外相對成熟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並結合中國實際,盡量幫助企業以一套標准滿足不同利益相關方的需求。
(實習生戴浩冉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