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異域風情的廊道
漳州台商投資區是一處盛産洋樓的僑鄉。她有曆史、有風情,有鄉俗、有記憶。尤其是楊厝一黑一紅叔侄樓、東美曾氏番仔樓等番仔樓,更是見證了角美人過台灣、下南洋、闖世界的悲歡離合。 清末,越來越多的閩南人懷揣著致富夢,登上下南洋的輪船。半生打拼,積累財富,更圖一個衣錦還鄉、惠及鄉裏的美名。遠在海外,親友搭夥,同宗相攜,那時的角美出了不少致富返鄉的僑民。于是,中西合璧、既中又洋的番仔樓在角美的土地上鱗次建起。 今天要看的是台商投資區角美鎮東美村的曾氏番仔樓(右圖),堪稱台商區諸多番仔樓中的“王者”。
從賣螺仔到航運巨頭
逛曾氏番仔樓之前,曾氏家族的故事得先說一說。
據史料記載,明朝月港成爲通商港口,大批閩南人漂洋過海到南洋。他們中一部分人往來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成爲早期的“海商”,也帶動一股閩南人下南洋的移民熱潮。
出海經商在閩南不算什麽稀奇事兒,不過流傳、楊厝等多個村社都有人去南洋發了財、回鄉“起大厝、娶水某”(閩南話,意爲蓋大房、娶美妻),這就稀奇了。當年的曾振源還是個一窮二白的賣螺少年,一聽這些就按捺不住好奇心,尋了機會離開家,買了船票漂洋過海到新加坡去,輾轉找到娘舅,開始在南洋謀生。剛開始他在一位番婆(閩南話,意爲南洋女人)店裏做夥計,因勤勞肯幹,頗受番婆信任。某日,店裏要發一宗高價貨物去暹羅、安南,可是當季海浪洶湧,不少貨棧不敢接單。老板問曾振源肯不肯押貨過海,只要貨到,賺的錢五五分。曾振源不肯放棄發財的機會,冒死押船,在海上遇上了狂風惡浪。運氣,這時候顯示出了它強大的力量,曾振源迎風開船,竟然沖出了巨浪,九死一生將貨物送達,賺取了第一桶金。
有了本錢,曾振源開啓了人生第一家貨店“豐源貨棧”。隨後的十多年時間,曾振源馳騁商界,生意涉及貿易、航運、典當等行業,手下夥計有數百人。豐源商號在新加坡之外,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緬甸以及中國的廈門、廣州均有分號。事業鼎盛時期,曾振源父子又組建了“豐源航務局”,有29艘輪船,僅較大型的輪船就有13艘,成爲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運巨頭。
氣勢恢宏的閩南“99間”
成爲巨賈的曾氏父子,自然要在家鄉蓋大厝。曾振源先是在東美墩上社起了座三進式大宅,是典型的閩南風格燕尾大厝,因牆壁粉刷成黑顔色,故稱“烏煙厝”。
後來,曾振源、曾福全父子決定斥巨資在家鄉再建一座中西合璧的莊園,和“烏煙厝”向背而建,就隔了一道一米巷。
曾家先是請了在南洋的西方設計師設計圖紙,後又請中國的風水師擺羅庚看風水。1903年始,曆時14年,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627平方米的曾氏番仔樓一點一點地呈現出它不凡的氣質。
曾氏番仔樓很大,也很洋氣。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廳爲中軸線,對稱排列,前爲閩南風格古厝,中爲哥特式樓房,後爲紅磚騎樓,計13棟建築物,據說這處大厝房間有99間,當地百姓更樂于用“99間”來喚它。
更爲有趣的是,整片番仔樓莊園還配有地下排水系統,石板通道下面設計有三縱三橫排水溝,通向家廟前的月池。樓與樓之間均有騎樓、走廊與通道連接,出入不受雨淋日曬,既適合族人群居的舒適、通暢,又能獨立成戶不受幹擾。
一百年過去,曾氏番仔樓的居住屬性略略淡去,雖仍有住戶,但它更像一處見證“闖南洋”的遺迹,時時刻刻恭迎往來遊客的憑吊。細細看去,高樓大院裏是“海商”們鎖不住的拼搏精神,一磚一石都镌刻著閩南人對故土的眷戀。
東美村還有不少“寶藏”
看罷番仔樓,千萬別匆匆離開東美村。這個小村莊除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曾氏番仔樓,還有好幾個點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比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坊、漳州曆史文化名街“東美古街”及漳州級非遺項目“東美香脯糕制作”。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坊位于東美村南園社中。據《龍溪縣志》記載,牌坊于明天啓年間立,爲漳州年代最久遠的牌坊。它矗立在尋訪曾氏番仔樓的必經之路上,位于南園宮和村社戲台之間,其貌不揚,古韻尚存。匾下橫梁豎行镌“林文望以子廷蘭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同知初任秩滿,敕贈文林郎,廣東肇慶府推官三任秩滿 诰贈奉直大夫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州”等字樣,提示了這個牌坊是父以子榮而立。
東美村還有一條古街——東美街,街道兩側紅磚騎樓依然留存,二樓匾額仍可見老招牌字樣,中式建築、西式裝潢,很容易喚起人們對當年這個村繁華景象的聯想。
東美糕,始于明崇祯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當時東美街“錦成”號糕餅店獨家經營的名品。正宗的東美糕以綠豆磨粉爲原料,入口即化、清涼潤喉。2010年,佳慶東美香脯糕制作技藝入選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想嘗這口美味,可以到村中的佳慶東美糕食品廠參觀、購買,當然,街頭巷尾的小店裏也不乏東美糕的身影。
另外,村內還有高真殿、瀛洲宮、南園宮和林氏家廟“敬愉堂”、高田林氏“高遠堂”、文橋王氏“燕贻堂”等建築,也可一覽。
■閩南日報 記者 張 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