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的聯系空前緊密,企業做大了,難免就會牽扯企業的國際化的問題。當然,各國情況不同,對國際化的理解與方式也各不相同。
目前看,以美歐爲主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爲首的發達國家以外的國家,其方式還是有所區別的。以美國企業爲例,從結果來看,美國在世界各地的企業,無疑都完整地保留了美國的價值觀,與行事方法。這屬于一種強勢的國際化。具體爲什麽會有這樣的結果,咱也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與美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顯然要艱難得多,因目前世界的商業運行規則,基本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中國,或者中國企業在這套規則面前,無疑會有弱勢的一面,熟悉規則,運用規則都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中國企業在學習,摸索中也不斷在探索適合中國的企業國際化之路。國企和民企的國際化道路也有所區別,本文主要說說民企的國際化之路。
目前看,民營企業或以民營形式經營的企業主要有這幾種模式,一種是以聯想爲代表的放棄自我研發,以整合全球資源爲主的並購模式。一種是以華爲爲代表的以自研爲主,整合全球資源的滾雪球模式。一種是以吉利爲代表的收購,轉化,吸收,形成自身獨特能力的借雞生蛋模式。另一種是以單點技術爲突破口,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獨特的競爭力如比亞迪。當然,每個企業的模式都不盡相同,但這幾種無疑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聯想在內地出生,選擇以香港爲橋頭堡,成立了香港聯想公司。以收購IBM開啓了聯想的國際化之路。目前,聯想爲三總部模式,分別在美國,新加坡,中國設立了總部,統管其全球業務。
從其業務範圍來看,産品己遍布全球一百多個國家,Pc銷量全球第一。但缺點也相當明顯,由于缺乏自主技術,導致産品利潤率較低,且有時候不得不讓渡一些權利以換取支持,因缺乏國際的這種支持,聯想的商業模式也將不複存在。但也是這種取得支持的方式讓聯想作爲民族企業的身份備受質疑。
當然,民族企業這一身份是國人強加于聯想的,聯想可能並沒有這樣的認知,就如聯想總裁在被問到聯想是哪國企業時回答到:“聯想是一個出生在中國的國際化企業,統合全球資源,爲全球消費者提供産品”。因此,在聯想的認知中,中國屬性顯然是他身份屬性中比較靠後的屬性。
也可以這樣認爲,聯想的國際化的過程,就是聯想逐漸剝離其中國屬性的過程,聯想的目標是成爲一家純粹的國際化的企業,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家這樣的企業,但聯想卻想成爲第一家,能不能成,不知道。
華爲,一家民營小公司,在摸索中找到了通訊這條路,同樣,華爲也選擇了以香港爲跳板打開國際市場,但華爲不是在香港設立分公司,而是出擊香港市場。最終,華爲打動了李嘉誠,在香港通訊市場有了一席之地。
以香港爲國際市場的出發點,華爲一步一步地成爲了世界通訊行業的翹楚之一。華爲的發展壯大,當然有各種各樣精彩的故事,但這些故事無一不遵循華爲的行事邏輯。
一個不著名的公司,要發展客戶,就得有吸引客戶的本領,沒有名氣背書。就得在性價比上做文章,以更低的價格,做出客戶需要的合格産品,無疑是華爲的目標之一。同樣的産品,要想價格更低,且不降低利潤率,就得依賴自身技術突破。賺錢,投入技術,技術突破降低成本。賺更多的錢投入技術,更多的技術突破使成本進一步縮減,占領更多的市場。就這樣,依靠這種邏輯,華爲如滾雪球一樣,由小到大,成了一巨型航母。
但這種發展路經,也有一缺點,那便是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對原先掌握技術高地的企業或國家形成挑戰,最先華爲面臨的只是一些專利訴訟之類的阻力,但當華爲技術發展到足以威脅到某些國家的技術霸權時,華爲就面臨來自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打壓。
在目前看,華爲對這種發展路徑的後果做了比較務實的預估,也爲這種預估做了比較充分的戰略准備。所以,在巨大壓力下,華爲雖比較吃力,但還是勉強撐過來了。
吉利的發展,是介于聯想和華爲之間的一種方式。吉利的國際化以收購沃爾沃爲起點。但與聯想不同的是吉利在收購過程中,經過轉化,吸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術特點,並以中國市場爲中心,逐步向全球擴散。目前看,這種計劃己初步得以實現。
比亞迪則是與電結下了緣,專攻電這一塊,比亞迪目前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汽車上與電相關技術領域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並以此爲抓手展開了自身的國際化之路。
吉利,比亞迪他們的發展共同點是皆在單一技術領域形成一定的專業能力,但又不會對現有技術霸權構成顛覆性的挑戰,因而面對的壓力也比華爲小上許多。
以上的幾種國際化的路徑,華爲的路無疑是最艱苦的,承受的壓力也最大,但效果好象也更好,更能得到國人的支持與擁護。與之相對的則是聯想,雖然完成了國際化,但卻與國人的期待相差甚遠。更多的企業則類似吉利,比亞迪在進軍國際化的同時,還以中國企業的身份立之于世,雖暫時未發展出顛覆性技術,但在自身技術領域卻都有絕活。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目前以制造業爲主,互聯網企業,抖音是唯一例外,其它互聯網企業踏入世界主流市場尚需時日,原因不外是安全,意識形態等涉及政治互信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