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民不聊生,大批中國人遠渡重洋到南洋謀生。中華武術也隨著移民而傳播到南洋, 衆多移民當中,有些是被清廷追捕的反清志土, 間中參有挾藝南來的江湖賣藝人。
太極拳大約在廿年代傳入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二地,在五十年代即達鼎盛時期,至今曆久不衰, 各門各派開枝立葉,百花齊放。
馬新二地的太極拳原以楊式太極拳最爲普遍,吳式孫式次之,八十年代末期,隨著陳家太極拳的名師馮志強,陳小旺,朱天才等老師到新加坡授藝後,加上陳家溝朱天才朱向前父子先後長年在新馬兩國授拳,促形成一股旋風,陳式太極拳不僅在馬新兩國盛行起來,蓬勃發展,後來居上,是新馬目前最普及的拳種。與此同時,隨後其他源流的太極拳如武式,趙堡式也傳入。
太極拳能傳入馬新並普遍得以傳播,得力于中國精武會無門戶之見的主張。聘請過各派太極名家執教,培養許多人材,其中一些較後到海外精武體育會傳授太極拳, 使太極拳在南洋開花結果。
根據前吉隆坡精武體育會會長曹堯輝的 “精武懷舊錄” 一文中有紀錄,1929年來自中國的盧炜昌及李佩弦前來吉隆坡雪蘭莪精武會執教, 太極拳才在大馬紮下根基, 較後上海精武總會又派唐文伍, 姚申俠二位老師來協會任教,學習太極者日益增加。
據《新加坡精武體育會75周年紀念特刊》內記載,盧炜昌(上海中央精武體育總會主幹)于1928年南來新加坡傳授吳派太極拳。
這說明 新加坡的太極拳基本上也是1920年代精武體育會成立後才引進的。
上述等老師,都是以外家拳爲主,唐文伍有“單刀唐文伍”美譽,擅長臥龍刀,可惜日治時被迫爲虎作伥,和平後被清算死于非命。姚申俠擅長“武松脫铐”,迄今老一輩精武人乃津津樂道。
嚴格說來,他們都是以教外家拳爲主,太極拳爲輔。
1936年,中國中央國術館組國術隊到南洋巡回表演,掀起熱潮。由于時局動亂,該團的高長明及一些武術能手留在新加坡發展,其中有武術家胡雲華,畢業中國南京中央國術館。胡雲華是新加坡孫氏太極拳的開山人,對新加坡孫式太極拳和馬家太極拳的傳播作出貢獻,創有“石雲武術健身會”。孫式太極拳在九十年代,來自中國南甯及昆明的潘淑儀及蘇自芳分別私下教導推展。
出生新加坡,1935年到中國南京中央國術館師資班深造的陳玉和(1918-2010),于1949年受聘于新加坡精武體育會教拳,後在中華總商會及榕青體育會教殷商名流,對新加坡武術及太極拳的發展貢獻巨大。
1936年,陳微明弟子梁孝植來槟經商,參加精武會,並在精武會義務教授, 傳播太極拳。
1940年,武林名宿林伯炎(1903-1990)南來在新加坡精武體育會教拳並在中正中學教書;1952年受聘到吉隆坡尊孔中學當華文教師,課余受聘在雪蘭莪精武會教授太極拳。他是楊式太極拳名家董英傑的門徒,有功于楊式太極拳傳播與推廣;1957年他回到新加坡發展,在林氏宗祠九龍堂教拳,桃李滿天下。
太極拳在馬新兩國蓬勃發展。引起人注意, 是在1954年1月17日澳門的吳公儀與陳克夫擂台賽後, 該賽會不僅帶動人們想學習太極拳, 也帶動新派武俠小說忽然流行起來,造就了號梁羽生及金庸等武術小說名家。
1954年,吳公儀、大揆、大齊父子及侄兒大新先後來新加坡傳播吳式太極拳,並成立星洲監泉太極健身社。隨後,也到吉隆坡及槟城,成立監泉太極健身社。吳大揆之子吳光宇千禧後也到過新加坡講座及短暫指導改拳。
1956年雪精武會邀請楊式太極拳名師董英傑前來執教,使到楊式太極拳廣爲流傳。之前,1955年7月1日,董英傑曾到槟城精武體育會表演。其子董虎嶺隨後也來新馬兩地傳藝,董虎嶺嶺較早時曾在1953年受聘到泰國教拳。
1970年,虎嶺之子董繼英來吉隆坡,1985年左右,董虎嶺之另一公子增辰也來新馬傳拳,1991年又到槟城北海教拳,其門徒在北海才能園成立有拳社。
1956年香港的聶智飛來槟城、怡保及吉隆坡執教,並成立吡叻智飛太極拳蔡李佛學會;同年黃性賢(1910-1992)南來,成立黃氏太極拳協會,門徒分布東西馬及新加坡,影響深遠。
1957年葉秀挺從台灣南來,將鄭曼青簡易37式太極拳推廣到全馬,並引入鐵布衫內功,極一時之盛,使筒易37式太極拳風行新馬,他並創編下十八式,豐富筒易37式太極拳內容。
1957年6月22日,鄭曼青趁美國順道到槟城及新加坡訪問,掀起簡易37式太極拳(後被稱爲鄭子太極拳)的熱潮。
1958年陳至誠趁美路過槟城及新加坡停留,1965年葉秀挺介紹王大松來槟城,1969年12月鄭曼青高足翁子川到新加坡傳拳教推手,接著鄭曼青另一弟子吳國忠也在1979年來新馬開館,一波接一波浪潮,新馬二地成了鄭子太極拳的重鎮。
五十年代時期,鄭榮光、吳寶祥 等都到馬新任教, 使太極拳的學習推至另一高峰,百花爭豔。此時傳入的各家太極拳巳齊全,有楊家、吳家、鄭子、孫家、陳家、武家等。孫家及馬家太極拳是由胡雲華老師傳入新加坡。
來自香港的吳式太極拳鄭榮光是在1957年到新加坡精武體育會擔任太極拳教練,他的弟子遍布新加坡、吉隆坡及怡保。他學于吳鑒泉,著名弟子有鄧夢痕。他的弟子胡勝曾于1962年到新加坡肇慶會館太極班教太極拳搏擊法。
聶智飛是香港名師, 精于太極及蔡李佛拳術,五十年代他長住大馬, 對推動東南亞擂台賽具有貢獻。他的弟子在怡保吉隆坡較多。
▲作者拳照
太極拳發展的重要階段如董英傑吳公儀分別發揚楊家及吳家外,1957年台灣太極拳名師鄭曼青高足葉秀挺南來槟城傳播簡易太極拳37式,可說是開辟了一個新的太極天地。其弟子祝聖錦、 盧統寶、 鄧芳、陳建隆等, 名噪一時。這一流派在鄭曼青宗師七十年代逝世後,現被稱爲鄭子太極拳,以推手及排打鐵布衫氣功見長。
葉秀挺可以說是鄭曼青這個派系在新馬的開辟功臣, 與此同時鄭曼青名師的另一個門生黃性賢亦在新馬(特別東馬砂勞越及沙巴一帶)開天辟地,帶動太極拳的熱潮. 影響所及, 新加坡的太極拳界, 都有葉秀挺及黃性賢的門人設館, 桃李滿滿天下。
七十年代, 鄭曼青另三位門徒翁子川、 幹嘯洲、 吳國忠、翁子川兒子翁少華等先後亦挾藝南來授拳。 吳國忠打著鄭子太極拳的招牌, 創有神龍太極協會,當時也激起一陣熱潮。當時中國尚未改革開放,新馬兩地的太極拳是依賴香港及台灣拳師南來傳播。
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始,中國改革開放,新加坡武術總會聘請中國名師劉萬福、李天骥、 李秉慈、朱天才、 馮志強、 陳小旺、 楊振铎、 李承祥、 周樹生、 潘淑儀、沙國政、 蘇自芳、蕭長根(傳授太極拳對練)等老師先後到新加坡授藝,太極拳又興起新一輪熱潮, 國際競賽套路42式太極拳及陳式太極拳是在這時傳入新馬。
馬來西亞方面,則要等到1990年,大馬武術總會及個別武術團體才正式由中國聘請名師邵善康、邵照明、白文祥、余霞、張梅英、杜華等老師前來授藝傳授亞運會太極拳42式的競賽套路、陳式競賽套路及85式楊式太極拳及陳式太極拳,使太極拳運動由港台師資的影響轉回中國。
間中, 尚有私人武館或個人私下聘請中國老師前來執教, 如董虎嶺、傅聲遠、王壯弘、劉積順、董增辰、陳尤骧、李敏娣、喬松茂(1993)、 馬虹、劉瑞、劉偉、張勇濤、夏柏華、陳正雷、李德印、李和生、胡鳳鳴、劉玉珍,董文玉、高壯飛、門惠豐、阚桂香、周悅文、陳中華、王西安、劉志華、張東武、夏明華、高興亮、吳永思、盧春、劉元毅(2012)、牛鍾明(2012)顧立祺、周展方(吳家馬嶽梁弟子)等,培養不少太極人才和成立太極拳協會。
台灣鄭曼青系的弟子廖祯祥及再傳弟子沈于順來過新山講座及指導。
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傅聲遠是在1987年受到新山太極拳愛好者禮聘,多次在新加坡海景酒店教拳,後其弟子在新山成立永年太極拳學會,傳播楊式太極拳85式。
1990年,大馬武總正式由中國聘請名師邵善康及白文祥等老師前來,在吉隆坡、新山、槟城、怡保等地傳授太極拳42式的競賽套路、85式楊式太極拳及陳式太極拳,使太極拳運動由港台師資的影響轉回中國。
九十年代末,陳家溝四大金剛之一的朱天才之公子朱向前,跟隨其父到新馬開拓的市場,長駐一段時期在大馬各州教拳,奠下陳式太極拳在大馬逢勃的發展。而朱天才以新加坡作爲大本營,向歐美、日本發展。這十年,朱向前轉移到新加坡長住教拳,發展蓬勃。
武當趙堡三合一承架太極拳傳人劉瑞是在1996年受新加坡新中太極拳協會聘請前來執教,在新加坡培訓一批趙堡太極拳的主斡人材。後其門生左1998年成立新加坡武當趙堡承架太極拳學院。劉瑞也2次到新山作專題講座。
2001年4月,中國武當龍門派傳人趙衛東師傅到槟城傳授三豐太極拳及三豐綿掌功,楊式葉派太極拳也隨後傳入新加坡,由中國浙江嘉興蔡光圻及江瀾(二水居士)傳入;無極氣功蔡松芳老師也將無極氣功傳入大馬及新加坡,北京李和生的楊家老六路也傳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吳圖南太極功法也通過南華派沈保和傳入新馬;楊少侯系的楊氏小架也由印尼曹繼武帶入新加坡。另外,繼喬松茂之後,來自中國永年的楊振河及胡鳴鳳也分別以楊式及武式太極拳在新加坡傳播。陳式太極拳傳人陳兆奎公子陳瑜也受聘到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新山二地教拳。陳式洪派太極拳傳人陳康輝亦被聘到怡保授拳;武式太極拳翟維傳也到槟城及吉隆坡教推手,台灣的林冠澄到大山腳教推手,中國的董振豐和楊軍、楊斌等曾到吉隆坡教推手及太極拳、中國廈門的謝宗明到槟城教太極拳6式及13式、北京于永年弟子趙正毅定居新加坡傳站樁及推手。
楊式葉派太極拳在二水居士傳入頗有成積,在槟城、告隆坡、沙巴及新加坡皆有不少人學習。二水老師是在2004年起至2008年受邀到新加坡執教;2010年到吉隆坡,2011年到沙巴,2014年起到槟城及怡保執教,目前在槟城及古晉創設有一多廬太極拳協會。
北京的戈春豔老師定居新加坡傳播陳式混元太極拳及八卦掌。蘇自芳目前在新加坡、新山及美國開斑授藝。
陳家溝四大金剛之一陳正雷到新加坡表演及短期講課。除此外,陳家的陳瑜、陳中華等也來傳拳。
2007年9月,中國秦皇島李經悟系的劉明老師在大馬陳式太極拳總會聘請下來馬來西亞教拳。先後在槟城、吉隆坡及新山教吳氏拳健身氣功、推手健身氣功、陳式競賽套路及推手等。難得的是,他把沙國政老師編創的太極拳對練傳來新山。馮志強大師弟子盧春也到新加坡新英武術培訓中心傳拳及教推手。
香港王氏水性太極拳創編人王壯弘師弟子陳少華、小月(蕭澤軍)伉俪到新加坡及新山二地辦太極拳工作坊。
教授級學院派名師,李德印,門惠豐及阚桂香伉俪亦分別在2006及2008年初分別到新加坡表演和教授東嶽太極拳。
李和生老師于2005年及2008年6月,2009年3月,2010年1月到新加坡、吉隆坡及麻坡等地傳楊家老六路內功心法。
高壯飛老師于2010年9月4日至13日來新傳拳,新加坡南洋太極的黃違洪教授安排他在南洋理工大學作一場太極拳講座。後來,高壯飛兒子高小飛多次來傳拳。
府內派的李正也受聘到東馬執教,趙海鑫及張梅英亦在新山執教。在新加坡方面,李學友,牛鍾明,劉志華、張新占(推手)、劉元毅都曾來新加坡舉辦講座及短暫教學。
2014年起,王氏水性太極拳傳人孫世豐每年到新馬兩地講課,2017年,王氏水性太極拳另一傳人王志祥亦受柔佛新山永年太極拳學會邀請,分別在新加坡、新山及吉隆坡授課;2018年11月11日,香港太極拳研究室的陳少華、小月夫婦再度受邀到吉隆坡主持太極拳工作坊,反應熱烈。
間中,陳式太極拳陳慶洲及陳正雷的弟子謝宗明、葉式太極拳的龍龍(鍾齊雲)先後到槟城教推手。
2018年3月,泰籍華人梁德華受私人聘請到新加坡教楊少侯太極拳架、內功十三式、推手、技擊用法短期培訓課程。
2018年4月,來自台南外號“太極僧” 的锺賢明到吉隆坡、玻璃市加央、槟城及怡保教太極推手。他學自鄭子。
2018年11月,來自山東省武術教練彭喜斌受東馬鬥湖晨運邀請,到鬥湖教傳統套路13式楊氏太極拳。
作者:黃建成
▲作者
《新明日報》、《中國報》、《光華日報》原柔佛州經理
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師承傅聲遠大師。
新山永年太極拳學會會長(2018-2019)/高級教練。寬柔中學古來分校太極班教練。
柔佛詩社社長。
中國南京大學文學碩士。
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哲學博士(中文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