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日本先後十幾次派出遣唐使團,到大唐學習先進制度和文化。日本遣唐使團中,除了官員之外,還包括一些留學生和留學僧。
在這些留學生中,最負盛名的大概要屬阿倍仲麻呂(公元698—770)。阿倍仲麻呂19歲時隨第9次遣唐使團來大唐留學,入唐後稱爲朝臣仲滿,後被唐玄宗賜名晁衡(又稱朝衡)。
他在唐朝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太學”中求學數載後,考取了大唐進士,是日本留學生中唯一科舉及第的人。科舉及第後他留在大唐爲官,曆任左補阙、衛尉少卿、秘書監兼衛尉卿等職。阿倍仲麻呂性格豪爽,與唐朝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羲等交情很深。
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呂隨日本第11次遣唐使團回國,但在海上遇到了風暴,與其他船只失去聯系,被吹到大唐皮州海岸(今越南境內)。登陸後又慘遭當地土人襲擊,全船一百七十多人,只有阿倍仲麻呂和遣唐大使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幸免于難。
後曆經艱險,再度返回長安。公元770年1月,阿倍仲麻呂在長安病逝。唐代宗爲了表彰他的功績,追封他爲璐州大都督。
天寶12年(753年),仲麻呂歸國時,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李白聽了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詩篇: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詩人把仲麻呂比作潔白如碧的明月,把他的死,比作明月沉碧海。因爲是明月沉碧海,所以天愁人哭,萬裏長空的白雲,刹時間也變得灰暗陰沉,一片愁色籠罩著天地人間。詩中感情充沛,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成爲中日友誼史上傳誦千年的不朽名作。
仲麻呂回到長安後看到李白爲他寫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了著名詩篇《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爲君哭,不得長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