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多數紙幣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會有一個人像印在上面,比如美元上的華盛頓,法郎上的居裏夫人,或是日幣上的夏目漱石。根據面值不同,紙幣上印的人像也不同,在大多數國家,面值越高的紙幣上,君主、領袖、元首和政治家的人像越常見。值得稱贊的是,咱們中國人並不僅僅出現過在自家的紙幣中,還出現過在他國的紙幣上,比如新加坡20元紙幣上的陳嘉庚。能被印在他國紙幣上,肯定是份莫大的殊榮,而陳嘉庚這個名字想必都不陌生,小學的語文課本上就有篇關于他的精讀課文叫做《陳嘉庚辦學》,回顧陳老的一生,你會發現這位被譽爲“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老人是一位了不起的“狠角色”。
在19世紀末,國內並不太平,有不少福建人因此去了南洋,陳嘉庚就是其中一員,他到了新加坡,與父親陳杞柏苦心經營著自家的米店,可沒過兩年父親就因病去世了,而且還給年紀輕輕的陳嘉庚留下了一大堆生前投資失敗的債務。不過當時法律並不健全,沒有父債子償一說,陳嘉庚是可以不用還這些錢的,而且他家的米店生意也大不如前,按理說將債務推得一幹二淨才是明智之舉。可陳嘉庚並沒有這樣做,作爲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他明白不能因爲這些債務而損失了陳家的招牌信譽,更不能因此丟了中國人的臉!于是他一口氣扛下了所有債務。
後來陳嘉庚算是因禍得福,由于自願承擔了所有債務,他的信譽沒人質疑,在一年的時間裏,便籌集到了大筆資金,建了一座工廠專門生産菠蘿罐頭。接著他又合並了日新公司,將罐頭最大化地輸出。得益于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債務也全部還清,于是他又將目光放在了興起的橡膠産業上,結果在1925年就成爲了南洋的橡膠大王之一。可能很多人認爲已經如此成功地陳嘉庚應該富裕有余,每天都過著上流人的生活,可實際上陳嘉庚過得很清貧,讓他人看來對自己實在太“狠”了,一個富豪月生活費卻只有小幾千加幣而已。爲啥要這麽摳呢?其實陳嘉庚主要是爲了把錢用到他認爲最該用到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既不是擴大投資,也不是留給後代,是用來援助祖國的。
對于陳嘉庚來說,他一直深愛著生他養他到17歲的中國。陳嘉庚其實很早就加入了革命的隊伍,並幫助孫中山先生提供資金援助。除此之外,他還回了趟家鄉福建集美區興辦學校,在1919年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都知道那個時候的中國,內憂外患,一邊打著仗一邊還要應對自然災害,有不少難民餓死在了逃荒的路上,陳嘉庚知道後感到非常痛心,于是又撥款赈災。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遂在新加坡組建了南洋華僑籌赈祖國難民總會,會議上他說道“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讓人,反之則爲國賊也!”,在1940年全國的抗戰經費已經達到了18億元,而有六成就來自南洋的籌捐。
1950年陳嘉庚回到了祖國,細細算來他在新加坡待了將近60年,對于那個地方,陳老將它當作了第二故鄉。戰爭結束後,新加坡也開始複興,當地大多數都是華人。因爲地理位置特殊,這裏成了大國博弈的風口浪尖,華人的子女學不到中國的文化,思想漸漸被西方同化。爲了改變現狀,陳嘉庚拿出剩余不多的積蓄在新加坡創辦了獨特的南洋華僑中學,這所學校與大多數隨大流、尚美文化的學校不同,教學語言只有中文,用的也是中國課本,校歌中有句“我中華之光,雄立獅島”讓人淚目。此舉引來了許多愛國者投資辦學,可好景不長,西方的金融危機影響了陳老的生意,大家都勸他先保住自己的産業再搞教育,可陳老夠狠,直接賣掉了自己的橡膠園全部投進辦學中去。前前後後他在新加坡總共聯合創辦了近118所學校,而大多數如今都已經成了名牌學府。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經感慨:“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人,只有陳先生。”
爲了紀念陳老,我國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國際上更是將我國科學院發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爲“陳嘉庚星”,而新加坡那邊則是出了20元紀念鈔,在今年雲南省博物館又展出了陳老實業報國、投身教育的畢生奮鬥經曆。請記住這位爲了祖國奮鬥一生,花盡家財的“狠人”,他身上的民族光輝和奮鬥精神將永遠被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