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乘船從中國的東南沿海去往今天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等地,中國人稱這是“下南洋”。它和闖關東、走西口一樣,是這個國家在數百年來長久傳襲的曆史記憶。
在一場全球曆史的大變局中,一些華人離開故土來到異國,從此下南洋成爲人類移民曆史上一段含著血淚和夢想的傳奇故事。
截至上個世紀的中期,有一千多萬華人乘著絕望與希望之船踏上了下南洋之路。這些南下華工其實還有一個更爲人熟知的名字——“豬仔”。
“豬仔”檢疫
“豬仔”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澳門紀略》中,講述的是這些勞工在被運出國之前,常常是被成群地關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食物都裝在一個大盆裏,勞工們只能像豬仔一樣圍盆搶食。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
艾倫·麥克法蘭
一些災難同時向中國襲來導致民衆都無法生存,而且當時殖民地的開發對廉價勞動力迫切渴求,苦力就成爲介于自由勞動者和奴隸之間的産物,他們是所謂的契約勞工。
幾十萬被稱爲“豬仔”的華工曾從新加坡聖約翰島碼頭登陸南洋,然後又四散各處,挨過了幾個月漫長汙穢的海程。
新加坡聖約翰島碼頭是當時南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關檢疫站。這些“豬仔”華工抵達碼頭所面臨的第一件事是接受檢疫。
他們被趕到一個淋浴間用硫磺水沐浴,一旦有人在硫磺水的刺激下發了燒就會被帶走。
在一間簡陋的監獄式房間中裏面擠滿了感染上霍亂、瘧疾的人,每天都會有新的病人被帶進來,然後把死人擡出去。
福建晉江籍新加坡華人
吳清波
我小時候四五歲,從汕頭坐船來新加坡。新加坡是英政府管的,雖然你有帶防疫證書,但是他不承認。來到新加坡第一天要上岸的時候,他給你坐小船去聖約翰島,在那邊上岸先給你打預防針。
廣東三水籍新加坡華人
陳帶好
要消毒,要驗痘,以前的說法叫做驗痘。如果這個痘不發出來的話,還得再驗,以前他們,刀來割我們的肉。在那裏的十天,我們走來走去沒事可做。
聖約翰島的檢疫並不是今天人們熟悉的醫療福利,這只是一種篩選,其結果是許可或禁止入境的殘酷處決。挺下來的人最終拿到了一張允許居留的紙。
這不是結束,只是新的苦難的開始。
南洋的機遇
從18世紀後期開始,工業革命的爆發使歐洲對資源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在南洋的密林間先後有上萬間大型錫礦被建立起來,南洋的火山島鏈中儲存了世界70%以上的錫礦,這些豐富而易于開采的礦産使西方各個殖民強國紛至沓來。
對那些背井離鄉尋求生計的華人來說,這就是南洋的機遇。
采集錫礦的印尼原住民
印尼的原住民仍然用很原始的方法開采著錫礦,現在幾乎已經沒有當地華人再從事采礦的勞作了,但在19世紀這卻是“豬仔”華工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當然,他們工作環境的惡劣和風險,遠遠超過今天能夠目睹的這些情形。
各式各樣的種植園也正是百年前,前來南洋的“豬仔”華工們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場所。即便是在今天橡膠園仍然大都采用這種有著上百年曆史的手工方式割膠。
南洋的火山島鏈有著良好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是各種經濟作物的理想家園。
19世紀開始後的幾十年間先後有兩千多座胡椒種植園,三千多座甘蜜種植園,上萬間煙草種植園,上萬間甘蔗和橡膠種植園開墾于密林深處。
但同時,各種危險也隱藏其中,荊棘、瘴氣、蟒蛇、身量巨大的蠍子等等,在密林中早已不足爲奇。
最可怕的是老虎,根據記載,當時僅僅在馬來半島就活躍著兩萬只以上的馬來虎。在大型種植園,甚至不得不成立“打虎隊”。
華人力量
在如此的環境中“豬仔”們終日勞作,甚至用性命換來的酬勞,卻只是“豬仔錢”。
“豬仔錢”一般是陶瓷、紙或錫制成,是種植園或礦場內部流通的貨幣。
每年只有一天,華工們才能將這種“豬仔錢”換成貨真價實的錢幣帶走。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卻無錢可換。
原廈門大學教授
吳鳳斌
一般過年過節的時候或者是發錢的時候,大家平時都辛辛苦苦的,這時就一塊吃些好的。吃飯的時候,一些妓女都在那邊。
所以有些人原來是沒有惡習的,因爲在那個環境之下,所以很多人就也沾染了一些惡習。所以有一句話就是,你不嫖不賭,飯碗跳舞,飯碗跳舞就是不給飯給你吃。
上世紀60年代,吳鳳斌曾親自訪問了一些仍然健在的老華工,並如實記錄了他們的自述:我在煙園前後勞動了七年,第一年結大賬時還剩下七十多盾,但因賭博輸光了只好留下來。
這樣年複一年,到第七年結大賬時還有一百多盾。下了很大的決心,這才出園。我所在的園丘,華工有四百多人,1912年出園的只有四十人。
原廈門大學教授
吳鳳斌
他都不在乎你們這些人死去多少,因爲我們契約華工每年都到他園裏面去,你死掉一百,第二年他又來二百。就這樣不斷地,都是死的比較多,活的比較少。
幾乎與“豬仔”華工時代同時,數以百萬計的華人在以另一種方式生活。
他們活躍于南洋諸島,成爲絕大多數港口城市的主要居民,成爲新生的大大小小的種植園主。他們是木工、理發師、金銀匠、販貨郎和攤主。
在殖民時代的南洋,幾乎每一個港口城市,華人都是服務業的支撐者,他們所構成的生活圖景如此豐富,令人難以一一描繪。
千年以來,華人一直在這裏尋找他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方法和力量,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傳承華人的文化傳統,保留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李光耀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祖上就來自中國廣東,李家先輩李沐文年輕的時候曾在新加坡生活了十八年,其間娶妻生子。
後來李沐文回到家鄉,妻兒卻留在了新加坡,兒子李雲龍在“糖王”黃仲涵的船務公司裏開始了自己的事業,而李雲龍的長孫正是李光耀。
今天有數千萬華人生活在南洋,他們保有著中國人的血統、文化,他們今天或許是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印度尼西亞人或菲律賓人,但他們融入當地環境,成爲推動東南亞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回到最初,中國人爲什麽離開故土,遠下南洋,紮根異國?
8月16日至9月4日
紀錄大時代《下南洋》
19集連播,敬請觀看
編輯:王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