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艾特小潮 侵刪
本文轉載目的在于信息學習、交流,非商業盈利用途。
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小編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對內容進行刪除
“潮州人”與“潮汕人”兩詞,經常看到,也經常通用。他們是否一樣?有何區別?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潮州人”在很多情況下是指原潮州民系,在國內有些人爲了區分原潮州府與現潮州市,從而被其它地區(如原潮州民系中的揭陽、汕頭等地)改稱爲潮汕人。實際上,“潮州人”與“潮汕人”兩詞的概念不完全等同;“潮州人”爲更多人接受的含義,應該是指原潮州府的人,但亦可以特指原潮州府的講潮州話的人(也就是說在特指的時候,不包含潮州府的客家人);“潮州人”一詞一般不包含海陸豐人,而“潮汕人”一詞目前通常是包含汕尾人的。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複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爲州治。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
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甯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曆史上統稱爲“潮州人”。後來由于行政規劃的原因,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曆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爲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爲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裏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爲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松口人張煜南等看准這裏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衆,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湧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彙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爲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爲外界所矚目。
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將沙汕頭間簡稱汕頭。1860年(鹹豐十年)對外開市。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經就關注過汕頭,說汕頭是中國當時五口通商之外“唯一 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1919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汕頭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包括潮州市、揭陽市的8縣1市)。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並入汕頭市。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爲52.6平方公裏,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汕尾市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汕尾市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
揭陽市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1991]84號文)批准撤銷揭陽縣建立揭陽市(地級)。
現在的海外潮州人(包括原屬整個粵東地區)卻依然保持其原來的習俗把自己稱爲潮州人,潮州人因此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上的潮州人是指如今的潮州市(整個行政區)人,然而廣義上的潮州人卻依然指的是:包括原屬整個粵東地區的人。即: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與梅州豐順縣及旅居海外等地的潮州民系的人。三市與豐順縣構成傳統的古潮州八邑。它雖然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中所占人口比例最少的民系,卻是中國南方乃至全球華人界最具影響力的民系。中國第一商幫—潮州商幫是中國最有實力的商幫,其中代表人物爲全球華人第一富豪李嘉誠就是潮州人,也是如今的潮州市人。
廣義的潮州人主要分布在原潮州府的潮州(湘橋區、楓溪區、潮安縣、饒平縣)、汕頭(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南澳縣)、揭陽(榕城區、揭東縣、揭西縣、普甯市、惠來縣)(前述地區及今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古屬潮州府)以及海外華人聚居地。
廣東梅州地區的大埔、豐順縣等地舊屬潮州,至今豐順南部的留隍鎮、湯南鎮、湯坑鎮、黃金鎮(埔東村等說閩南話)仍說潮州話,多認同潮州。解放前出生的不少大埔客很有潮州認同感,諸如碧野、鄒文懷等人。豐順縣的客家人與大埔人是不同的,雖然豐順縣也是以客家人爲主的縣,但豐順的客家人在祭祖時會請潮劇班,但大埔縣是沒有人喜歡聽潮劇的,大埔人祭祖時,也只會請廣東漢劇班演出社戲。可見,豐順客家人認同福佬(潮州)祖,而大埔客家人認同客家祖。
廣東原潮州地區(包含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與梅州豐順縣)有相當數量的客家人分布(其中揭西縣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地區,還包括豐順縣)。這些半山客兼具潮州人和客家人的雙重屬性。半山客還包括汕尾市的海陸客,汕尾市的陸河縣又是潮汕地區之中,除大埔縣之外唯一的純客家縣。
台灣的潮州人一般是指講四縣腔、大埔腔、饒平腔、長樂腔的客家人,不包含講海陸腔的客家人(海陸腔屬惠州人)。他們主要是明末到清代從原潮州府遷到台灣的移民,其中清雍正十一年(1733)以後的嘉應移民,亦不算潮州人;但雍正十一年(1733)以前移居台灣的蕉嶺縣人(四縣腔),則有潮州人認同。而台灣的長樂腔,不僅是來自現五華縣(古長樂),還包含部分現揭西縣河婆一帶的移民。除這些被認同爲台灣本省籍的客家潮州人外,改革開放以後移居台灣的潮汕三市人,也自稱潮州人,但暫時這些潮州人未能影響台灣人對“潮州人”的傳統理解。
在香港,“潮州人”的含義似乎相當于“潮汕人”,因爲包含汕尾人。也許在香港人的理解之中,“潮州人”甚至是不包含潮汕地區的客家人的,卻包含了汕尾人。他們是以語言來分別的,而不是以曆史行政區劃的淵源。但由于豐順籍有很多客家人(不僅是豐順籍的潮語人),也是認同潮州的,還有就是揭西客家也有很多人移居香港,因此雖然香港市井之民對“潮州人”的理解可能不包含客家,但實際上也是存在客家的。
在新加坡,新加坡最著名的就是潮州八邑會館,其中不包含豐順,而以南澳代替,也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排除豐順的潮州會館(可能是唯一)。即潮安、饒平、澄海、潮陽、揭陽、普甯、南澳、惠來等八邑。但潮州人實際上又因爲原籍大埔或者豐順的客家裔,李光耀、李顯龍總理而感到榮光。
在馬來西亞,“潮州人”一般是指籍貫潮安、饒平、澄海、潮陽、揭陽、普甯、豐順、惠來八邑的人。含豐順的“潮州八邑”的概念,得到最廣泛的認可。
廣東海陸豐(屬汕尾地級市)地區屬于廣義的潮州地區,香港的潮州人在含義上一般就包含海陸豐籍,而且目前看來,似乎只有香港的潮州人含義才會包含海陸豐人,(認准微信號:loveshantou)其他地區如果要把古潮州府地裔與海陸豐裔合在一齊理解的話,一般會說成潮汕人,而且海外幾乎沒有“潮汕人”的說法。其中陸豐東部較爲親潮,海豐親惠(陸豐東部的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博美鎮說的方言基本上能與原潮州各地交流)。雖有些潮州人也不將汕尾人視爲潮州人。
潮州人的定義不是一成不變,而應是一個曆史地域文化不斷演繹的稱呼。一般意義上的潮州人指潮州、汕頭、揭陽三地級市以及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湯坑鎮、湯南鎮、東留鎮(04年並入留隍)等鎮,有著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閩南民系,他們又自稱潮州人,因爲這幾個地區大部分原屬潮州府城管轄。
這其中也包括境內爲數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各種因素已經閩南化,如豐順留隍鎮,饒平三饒鎮,潮陽谷饒鎮、兩英鎮,惠來縣前詹鎮等鎮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閩南化。這就是所謂“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現象。通常來說,狹義的潮州人是指潮汕三市及豐順縣的講潮州話的人,潮嶺半山客屬于廣義的潮州人。
港澳地區理解的潮州人包括汕尾海陸豐一帶的閩南民系,或者可以理解爲原潮州府與汕尾市的融合,語言民俗文化相似。而陸豐靠近惠來這一帶的三甲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以及碣石鎮、博美鎮、南塘鎮、內湖鎮等鎮,更有著潮州文化鮮明特色的善堂,英歌與功夫茶。
至于碣石鎮的玄武山佛祖更是潮州人朝拜的聖地。當代分布各地的潮汕商會也可以見證出潮州商人與陸豐商人的結合。另外在外特別是港澳不少海陸豐人也會認同爲潮州人。不過由于海陸豐一帶長期遠離潮州大本營,幾乎一直屬原惠州府管轄,難免認同感不足。一般而言陸豐人較爲認同潮州,潮普惠(潮陽普甯惠來)較爲認同陸豐人。
總之,我們現在所稱的“潮汕人”和海外華僑稱的“潮州人”都是指粵東四市潮州、汕頭、揭陽、汕尾,還包含梅州的豐順縣、大埔縣的人。不論區域的分分合合,曆史的錯綜複雜;不論廣義、狹義,放下正統、架子的紛爭。團結起來,互相幫助,攜手共進,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