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來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需要破題的難點。將同時期國內外建築業産業規模、發展階段、企業表現、轉型升級成效等發展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有利于客觀分析當前我國建築行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並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下一步的發展建議。
建築産業規模比較分析
▌1. 我國建築業增加值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
進入新千年,我國建築業總産值及增加值始終保持增長態勢,産業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我國建築業完成總産值11.6萬億元,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完成總産值21.4萬億元,突破20萬億元大關;2021年完成總産值已達29.3萬億元,是2000年的23倍,是建國初期1952年的5000余倍。
從2012年起,中國建築業增加值超過美國居全球首位,擁有全球最大的建設規模。2019年我國建築業增加值超過1萬億美元,2020年高出美國約1600億美元,遠超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日本和德國,排名5~10位的國家則均低于2000億美元。從變化趨勢來看,自2010年以來,中國、美國建築業增加值基本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其他國家增長不明顯,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 我國建築業支柱産業地位較發達國家更爲穩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建築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01%,在疫情影響下,建築業增加值占比仍能連續保持在7%以上,支柱産業地位持續鞏固。
從2020年數據來看,我國建築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爲7.18%,略低于發展中國家8%左右的平均水平,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則基本處于4%~6%區間。從變化趨勢來看,自2010年以來,印度、法國建築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明顯下降,加拿大、俄羅斯、英國基本保持平穩,其他國家大都呈現穩中有升態勢。
表1 2011~2020 年部分國家建築業增加值(單位:10 億美元)
(數據來源:英國國家統計局)
表2 2011~2020 年部分國家建築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
(數據來源:英國國家統計局)
建築業在不同城鎮化發展階段的形勢分析
▌1. 以日本爲例,建築業發展趨勢與城鎮化率水平息息相關
城鎮化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早在1950年英國城鎮化率就達到了78%,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加拿大等國也在1970年達到了70%,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平均水平已達到80%左右,建築業增加值仍基本保持增長態勢。以日本爲例,日本城鎮化率當前已達到平穩狀態,其建築業在不同城市發展階段的變化趨勢,可爲我國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建築業發展形勢分析提供參考。
從建築業投資額增長率來看,1960~1990年,日本城鎮化率由63%增至77%,爲該國的城鎮建設快速發展時期,建築投資基本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伴隨小幅波動;1991~2010年,城鎮化率由77%增至90%,處于該國城鎮化進程的後半期,行業內部進行結構調整優化,除1996年出現躍升外,建築投資增長率基本爲負,出現大幅縮減;2011~2020年,城鎮化率穩定在91%左右,城鎮化進程基本結束,建築投資額又開始不同程度地逐年增長,近幾年基本保持平穩保守狀態。
從建築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看,1970~1990年,日本城鎮化率由72%增至77%,建築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6.6%以上,總體呈上升趨勢,伴隨一定幅度的震蕩;1991~2010年,城鎮化率由77%增至90%,建築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開始逐年下降,2010年達到最低值4.8%;2011~2020年,城鎮化率穩定在91%左右,建築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維持在5.5%左右的平穩狀態。以上趨勢可以與建築投資增長率的階段性變化規律相互印證。
圖1 1960~2020 年日本城鎮化率及建築業投資額增長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Wind 數據庫)
圖2 1970~2020 日本城鎮化率及建築業增加值占 GDP 比重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Wind 數據庫,英國國家統計局)
▌2. 我國建築業進入增存並重時代,未來仍有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已步入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房屋建築等新建項目的增長空間縮減。對于中國建築行業來說,普漲時代已成爲過去,行業結構與業務模式面臨調整與轉型升級,發展模式也由粗放型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由大規模新建轉爲新建與存量更新改造並存。從日本的經驗啓示來看,我國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或將處于日本1991~2010年間的城鎮化中後期發展階段,我國建築業産值和增加值雖增速趨于放緩,但總體量並未出現類似日本的明顯回落,預計未來將會維持穩步增長狀態,建築業將仍是當之無愧的支柱産業。
表3 2011~2021 年我國城鎮化率、建築業總産值增速及增加值增速
(數據來源:Wind 數據庫,英國國家統計局)
建築業企業國際表現比較分析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發展迅速,國內建築業企業積極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近年來,在國際建築市場下行壓力加大、總體規模萎縮的趨勢下,中國內地企業仍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根據美國《工程新聞記錄》雜志統計,2013年以來,中國內地入選全球250家最大國際承包商榜單(以國內與國際營業額合計排序)的企業數量始終在55家以上,除2020年由于企業合並重組出現了輕微減少外,我國入選企業數量、國際工程承包收入、收入總占比均基本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國內工程承包企業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中的競爭力越來越顯著。
2021年,我國內地共有78家企業入選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榜單,占企業總數的31.2%,上榜企業數量蟬聯各國榜首,美國以41家上榜企業居第二位,土耳其位列第3位(40家),意大利位列第4位(12家),日本和韓國並列第5位(11家)。
表4 2013~2021 年內地企業在“全球 250 家最大國際承包商榜單”中表現
(數據來源:根據 2013~2021 年美國《工程新聞記錄》雜志排名數據統計得出)
建築業轉型升級成效比較研究
▌1. 綠色建築與節能減碳方面
(1)我國綠色建築評價標准不斷完善,基本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國際上比較認可的綠色建築評價體系主要有英國的BREEAM體系、美國的LEED體系、日本的CASBEE體系、新加坡GREENMARK體系及由加拿大發起的GBC評估體系等。我國2006年發布的《綠色建築評價標准》是規範和引領我國綠色建築發展的基礎性技術標准,經過2014、2019兩次修訂後有了很大改進和突破,從評價維度的全面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基本已能同國際先進標准比肩。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各項綠色建築的相關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綠色建築品質不斷提升。2021年最新發布的《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爲綠色建造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爲打造國際領先的綠色建造自主核心技術奠定了基礎。
(2)我國建築節能發展迅速,應用率、能耗和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
在建築節能方面,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走在前列,其法律和政策體系中均對此有較多涉及,其中德國低碳建築法律體系建設開展較早,1976年即頒布了《建築節能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要求新建建築必須采取節能措施,同時對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也十分關注,建築節能水平很高。我國建築節能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技術與發達國家尚存差距,但隨著新技術、新材料、可再生清潔能源等在建築中的推廣應用,我國對建築節能的要求已逐漸從30%提高到50%、65%,並逐步向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築發展。
(3)我國建築全行業碳排放量偏高,低碳發展還需系統推進
據《2020全球建築現狀報告》(全球建築聯盟,GlobalABC)統計,2019年全球建築部門CO2排放總量約爲10億噸,占到了全球能源相關的碳排放總量的28%,若加上建築工業部分(建材生産等)的排放,這一比例將上升到38%。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我國建築(包括民用建築、生産用建築和基礎設施)建造和運行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我國全社會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2%,其中建築建造占比22%,建築運行占比20%,排放總量和建造過程排放量高于全球水平,可見我國建築業仍存在資源消耗大、汙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問題。
▌2. 智能建造與智能建築方面
(1)我國智能建造技術發展取得較明顯成效,發達國家仍是行業風向標
近些年,衆多工業化發達國家將包括智能建造在內的先進制造業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建立了較爲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完整的技術體系,掌握實現建造過程智能化的先進材料、重要基礎技術和關鍵零部件。近年來,我國智能建造技術及其産業化發展迅速並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然而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舊引領著整體方向。
以BIM技術爲例,很多發達國家已明確部分工程建設項目必須強制應用BIM技術,如英國2016年實施BIM強制令,提出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必須使用BIM,2018年英國了解並使用BIM人數占比已達到74%,顯示出較高的接受度和使用情況;新加坡在2011年發布的《BIM發展路線規劃》中提出要推動整個建築業在2015年前廣泛使用BIM技術,政府部門必須帶頭在所有新建項目中明確提出BIM需求,並開設BIM課程、創建了BIM專業學位。中國早在2002年就開始推進BIM技術在建築中的使用,建築信息化市場規模逐年擴大,但多集中在施工階段,近年來才開始向建築全壽命周期推廣應用,行業標准還有待完善,應用深度也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
(2)我國建築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20世紀80年代,美國最先開始建設智能建築,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的關注,並紛紛開始投資建設智能建築。日本是其中之一,制定了智能化城市建設計劃;新加坡也在智能建築建設中投入大量資金,擬打造生態智能城市花園;英國、德國、法國等均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了智能建築的建設,發展至今已具備較成熟的技術體系和較高的智能化水平。相比之下,我國智能建築同樣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多年發展,建築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覆蓋率、技術水平、專業人才管理、建設質量、智能化程度等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智能化設備運行效果不佳、成本過高等問題,目前仍處于成長探索階段。
▌3. 裝配式建築與建築工業化方面
(1)我國裝配式建築取得新進展,完全實現標准化、工廠化生産還需久久爲功
我國的建築工業化最早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就提出要在國內推行標准化、工廠化、機械化的預制構件和裝配式建築。2016年開始重新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築,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共6.3億平方米,較2019年增長50%,占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約爲20.5%,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推進地區。相關産業發展也十分迅速,産業基地加快布局,構件生産、裝配化裝修成爲新的亮點,但仍存在標准化程度不高、全産業鏈工廠化生産難以實現等問題。日本建築工業化發展較爲完善,住宅産業化是其主體和核心,以政府爲主導,按照工業化建造思路進行標准化設計,逐步形成通用化規格型住宅部品産業,並創立了優良住宅部品認定制度,既降低了生産成本,又提高了住宅質量,成爲各國走建築工業化之路學習的榜樣。
(2)我國傳統的建築工業化模式不可持續,需要與智能建造協同發展
發達國家建築業經過長時間發展已具備成熟的建造技術和完善的産業鏈模式,各自探索出適合本國的建築工業化道路。我國建築勞動生産率僅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二左右,且近年來施工企業頻現“用工荒”,施工現場資源消耗大、環境汙染嚴重,建築工業化成爲促進建築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當前建築工業化正在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依賴,所謂“工業化”指的不僅是要發展裝配式建築,而是要實現貫穿建築設計、生産制作、運輸配送、施工安裝、驗收運營的全過程、全産業鏈工業化,並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和智能建造協同發展,逐漸實現以設計標准化、生産工廠化、施工裝配化、裝修一體化、管理信息化爲特征的新型建築工業化。
我國建築業未來發展形勢及國際經驗啓示
▌1. 推動建築業高質量發展,聚力構建行業新的發展格局
“十四五”期間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重要發展時期,也是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爲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的建築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板塊,也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曆史時期,建築業應延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繼續擴大規模,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有效拉動內需,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新産業生態,實現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2. 緊抓新型城鎮化建設機遇,激發增存並重時代發展潛力
建築業多年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3.89%,雖然我國城鎮化率未必會像發達國家一樣達到80%左右,但從趨勢來看,未來我國城鎮化率和建築業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當前,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成爲城市發展重點,區域發展、城鎮化發展更強調綠色、宜居,這也與建築業深化改革的要求相契合。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建築業建設範圍及空間將進一步擴大,建設要求也將進一步提升,將促進整個建築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激發出增存並重時代的發展潛力。
▌3.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增強建築業企業國際競爭力
建築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在擴內需、促開放、優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建築業要以完善和延展産業鏈爲目標,重點在要素保障、市場拓展、環境優化上發力。一方面,建築業企業應不斷整合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強化風險抵抗能力,助力內部循環;另一方面,還應加入全球化進程,加大海外市場開發力度,著力培養國際人才,加快熟悉國際標准,增強國際競爭力,助力外部循環,從而推動我國由“建造大國”向“建造強國”轉變。
▌4. 縱深推進建築業轉型升級,塑造更綠色、更智能的行業新生態
建築業轉型升級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在學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隨著信息産業爲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的到來及“碳達峰”“碳中和”重點任務的提出,建築行業面臨著一系列新變革。首先,應提升建築節能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在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約束下持續發展綠色建築、推行綠色建造方式、提升建築節能水平,爲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行業力量;其次,應把握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爲杠杆培育新動能,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走出一條內涵集約式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來源丨《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