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賈·瑟伽說,參與人數未全面恢複,主要原因相信是不少印度客工回返家鄉。
衆信徒星期天(10月16日)傍晚約6時起,以實龍崗路的實裏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Sri Srinivasa Perumal)爲起點,步行到四公裏外的橋南路馬裏安曼興都廟(Sri Mariamman)參加蹈火儀式。
疫情前,蹈火儀式參與者一般超過4000人。
通訊及新聞部長兼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以嘉賓身份應邀出席儀式。
主辦方延續過去兩年的做法,讓信徒分時段蹈火,將人群分散。
爲避免過多信徒同時聚集一處,主辦方今年采取新的安排,只允許2000人從實裏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陸續出發,其余的人直接到馬裏安曼興都廟“報到”。
今年是疫情暴發以來,蹈火儀式首次不設人數限制。印度教基金管理局總裁拉賈·瑟伽(T Raja Segar)受訪時說:“不少信徒參與蹈火儀式已有二三十年。好多人過去兩年無法參加,今年能讓更多人能向神明祈福還願,實在是再好不過了。”
前年,爲期三個月的蹈火節縮短至一個月,僅60多人參與蹈火儀式;去年活動期恢複至三個月,但只開放讓近1000人進行蹈火儀式。
超過3000名印度教男信徒赤腳踩過火炭堆,參與人數恢複至冠病疫情前近四分之三的規模。
在本地,只有男信徒參加蹈火儀式,現場約650名女信徒則繞著火炭堆祈福。另有約1000人在寺內見證儀式,在嘹亮鼓樂聲中爲蹈火的信徒歡呼助威,場面一片喧騰。
一年一度的蹈火儀式星期天在馬裏安曼印度廟盛大舉行。
2017年開始參與蹈火儀式的工程師塞瓦杜萊·拉賈(Selvadurai Rajesh,37歲)說:“參加蹈火儀式是我對神明許下的諾言,過去兩年無奈得暫停,今年總算可以繼續履行承諾。”
傍晚7時許,信徒在主祭司帶領下,赤腳踩過四米多長的火炭堆,表達對蒂勞柏地女神(Draupadai)的虔誠與崇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