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疫,把民間輿論場上原本五花八門的新聞熱點一掃而空,只剩兩個:一、戰疫;二、戰疫相關。
2月3日,央行通過逆回購放水1.2萬億沒有激起一點輿論浪花;2月20日,央行發布報告,元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總量達202.31萬億(2019年我國GDP大約只有99萬億,不到其一半),同比增長8.4%,也沒人在意。連自媒體的注意力也全放在戰疫這個遲遲沒有降溫的熱點上,全國的,地方的,公有的,私有的,鮮少例外。
但物價上漲的大錘,已經在緩緩落下,不論你是否關注它。
只要不疏于防護,我們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幾乎無限接近于零。但物價上漲帶來的生活壓力,大多數工薪階層無法躲避。
本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元月份CPI指數,5.4%,創下過去八年來的新高,上一次物價指數“破5”,還是2011年10月份。去年底CPI指數是4.5%,本來就已是高位,如此疊加,物價不飙升才怪呢。
漲價的本質,是一種貨幣現象。錢多貨少,錢自然就不值錢了。
從貨幣供應量看元月份暴漲的CPI指數,就不難理解了。今年元月初央行通過降准放水9000億(是否包含在8.4%的同比增長不得而知),再加春節和疫情影響,5.4%的漲幅也並不突然。但這恐怕只是一個開始, 2月3日央行通過逆回購釋放市場流動性1.2萬億,相當于進一步貨幣放水,自然也會進一步稀釋居民手中鈔票的實際購買力。貨幣寬松一般不會一步到位,所以今年大概率還會有一輪或幾輪貨幣投放,如果股市和房地産持續低迷,不能起到“畜水池”的作用,那這麽多的錢在市場上流通,無疑會使CPI指數進一步攀高。
我們老百姓也許沒必要去關注國家貨幣政策,但物價上漲的切身感受是實實在在的,連方便面都上漲了,桶裝面去年還是四塊,今年已經五塊了。肉就更不要說了,雖說元月15日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國恢複從美國進口豬肉,按說供給增大,市場終端的零售價應該回落才是,但到農貿市場或超市去看一下,就知道到底啥情況了,聽說有的地方甚至漲到四十多塊一斤了。再說水果,當前比春節前的消費旺季甚至還要貴,節前10塊錢三斤或四斤的沙糖桔,現在10塊錢怕只能買兩斤多一點。服務業的價格,其實去年就開始漲了,前不久有理發店把理發價格40元漲到60元,大漲三分之一,明顯離譜,但各種服務類消費價格普漲也是不爭的事實。去年末,連澡堂子的價格都漲了。
于普通工薪階層,收入沒有上漲或漲幅跑不贏CPI指數,那就只能通過減少消費支出來化解生活壓力。但食品支出是剛需,也是助推CPI指數上漲的主動力,吃在我們生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難降下來的。
談到經濟,房地産就是屋子裏的大象,視而不見是不行的。就2020年的房産市場,在此也補充一點個人看法。
很多人痛恨房地産,長期以來,痛恨房地産已經成了媒體輿論的政治正確。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房地産對消費市場也起到了“畜水池”的作用。一個基本的常識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越多,物價指數往往也越高,但住房作爲居民剛需和還比較靠譜的固定資産投資,會虹吸相當一部分資本,使其在短期內不會在市場上流通,這對平抑物價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2020年的房産市場,不可避免也會受到貨幣放水的影響。盡管政策層面貨幣寬松是爲了給實體企業纾困,但如果物價指數造成消費終端鈔票的實際貶值,那仍然會有相當一部分的民間資本進入房産市場避險。
而且,目前減稅降費已是既定國策,尤其受疫情影響實體經濟飽受打擊,存活下來已屬不易。但是減稅降費又會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因此而造成的財政窟窿如何填補?恐怕還是要靠賣地收入填補。另外,前不久,央行降息5個基點(5年期以上),購房房貸成本有所下降,大概率會進一步刺激房産市場。
其實老百姓對經濟向來有一種發乎本能的直覺,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比如過去地主省吃儉用買田買地,置辦産業。錢往哪兒使比較靠譜,大多人心裏跟明鏡似的,並不需要了解什麽宏觀經濟。所以,永遠不要問“今年房價會跌嗎”,或者“我到底要不要買房”這樣的蠢話。
(PS: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