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在新加坡濱海南花園遊覽時見到黃花夾竹桃,之前沒有見過。較之常見的夾竹桃,它的葉子細些,密集一些。花黃色,開得有些攏,杯狀。
黃花夾竹桃,原産地爲美洲熱帶地區。我國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省區已引種栽培。
關于黃花夾竹桃引入中國的時間,台灣出版的《楊氏園藝植物大名典》這樣記載:“1901年田代氏由日本引入台灣。”關于引入中國大陸的時間未找到相關記載,查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有C.O.Levine s.n.于1917年8月28日采集于中國廣州的標本(保存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由此看來,上世紀初我國即已引種了黃花夾竹桃。
1918年初版的《植物學大辭典》收載本植物,拉丁學名爲“Thevetia nerifolia,Juss. ”(Thevetia nereifolia Juss.、Thevetia neriifolia Juss.爲Thevetia peruviana (Pers.) K. Schum.的異名,不知《植物學大辭典》的拉丁學名是否有誤),釋文爲:“夾竹桃科之一種。熱帶阿非利加原産。葉似夾竹桃。花爲漏鬥狀,黃色,有褶襞,香氣頗高。名見熱帶植物奇觀。”釋文說原産于非洲,不確。因說“黃花夾竹桃”之名出自《熱帶植物奇觀》(判斷爲日本植物學家三好學于1908年5月出版的《印度馬來熱帶植物奇觀》),懷疑釋文內容來自三好學的說法。
1952年出版的《廣州常見經濟植物》收載本植物:“黃花夾竹桃(日名) 別名美國黃蟬(廣州)……原産地美洲熱帶,現栽培于各熱帶區域作爲觀賞之用。本種之樹液及種子有毒,間(注:瞬間)可毒斃家畜。花期:全年。”
1974年出版的《海南植物志》第三卷提到,黃花夾竹桃在海南的別名有“竹桃(文昌)”、“酒杯花”。
1959《廣西藥用植物圖志初稿》第1輯收載黃花夾竹桃,認爲其性味藥效均與紅花夾竹桃相仿。
《中華本草》對于黃花夾竹桃在各地的異名介紹得最爲全面:“柳木子、相等子、台灣柳、吊鍾花《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夾竹桃、番仔桃《福建中草藥》,鐵石榴、楊石榴、菱角樹、癬瘡葉《雲南藥用植物名錄》,黃花狀元竹、美國黃蟬(廣東),大飛酸子、竹駝子、酒杯花(海南)、楊柳樹、鐵菱角、都拉樹(雲南)。”
對于“黃花夾竹桃”這個名字的由來,《中國植物志》說它出自《植物學名詞審查本》。《植物學名詞審查本》先後有1924年當時的政府部門頒布的版本和1992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查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版本,《中國植物志》提到的無疑是前者。因爲1918年出版的《植物學大辭典》已收錄“黃花夾竹桃”的詞條,所以說“黃花夾竹桃”的名字出自《植物學名詞審查本》顯然欠妥。
關于黃花夾竹桃衆多名字的來源,我認爲一類來源于它的花、葉、果的形態,一類來源于産地加花、葉、果的形態。本植物花如金、葉若竹、果似桃,故名“黃花夾竹桃”。因夾竹桃也稱“狀元竹”,故又有“黃花狀元竹”之名。“吊鍾花”、“酒杯花”源于花的形態。“柳木子”、“楊柳樹”源于葉的形態。“鐵石榴”、“楊石榴”、“菱角樹”、“鐵菱角”則源于果的形態。“美國黃蟬”、“台灣柳”、“番仔桃”分別源于産地加花、葉、果的形態。“癬瘡葉”或與葉子的藥效相關(《福建中草藥》稱其葉治蛇頭疔)。“竹駝子”或指葉如竹但不挺拔,如駝背一般。“都拉樹”或是方言,意思不詳。“相等子”、“大飛酸子”則完全不知其意。
《中國植物志》對黃花夾竹桃作了較爲全面的介紹,其中提到:“植株全綠、多枝,柔軟下垂,花期幾乎全年,爲一美麗的綠化植物。樹液和種子有毒,誤食可致命。種子可榨油,供制肥皂、點燈、殺蟲和(作)鞣料用油,油粕可作肥料。種子堅硬,長圓形,可作鑲嵌物。果仁含有黃花夾竹桃素,有強心、利尿、祛痰、發汗、催吐等作用。”
黃花夾竹桃的拉丁學名爲Thevetia peruviana (Pers.) K. Schum.,是夾竹桃科黃花夾竹桃屬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