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人總會抱怨我們做好人沒有好報,我們會認爲這是善良的問題。善良從來沒有問題,善良是一個人最佳的美德。
好人有時沒有好報,往往是我們用錯了爲善之道,忘記了人性的弱點,才會讓善良被人利用,而沒有激發最大的善意。
而我們要想讓人生多更多的福報,讓自己的人生因爲善良而有而更多的福氣,我們一定要牢記善良的原則,讓善良造就他人,也造就自己。
善良的第一個原則:不要超出可能的限度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一鬥米,爲恩人;一升米,爲仇人。”這句話早早揭示了善良是有度的,善良不是毫無節制,更不是對別人濫用。
善良講究的第一個原則,不要超出可能的限度。幫助人也是如此,我們要做的是激發別人的責任感,不要讓別人依賴你。
有一本書曾記載曾國藩功成名就後,有一個家鄉人跑到曾國藩面前討要大米,說家鄉的稻田被洪水沖走了,沒有收成。
曾國藩聽說後,沒有送給自己老鄉一袋米,相反他給了一小袋谷種。並叮囑他在洪水退後讓父老鄉親種上。
老鄉覺得曾國藩小氣,後來曾國藩解釋後,“你有頭腦,也有健全的雙腳,我相信你可以通過努力與智慧實現溫飽生活,大米吃了不再有,但是給你谷種,你卻來年會大豐收。
後來這個老鄉果然年後來送大米,他非常感激曾國藩的相助,既不濫用,而是剛好點到爲止。
所以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牢記這個原則,不要濫用。無論你有多大的能力,也要激發別人的信心與勇氣去創造自己想要生活,這是爲善之道最重要原則。
善良的第二個原則:幫助別人,切勿讓別人無以爲報
其二,幫助別人我們要記住的第二個原則,不要讓別人無以爲報。你的幫助最好不要太大。
太大的幫助會對別人形成巨大的壓力。對于中國人來說,幫助別人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會成爲對方的人情債。
對方一旦決定欠你的太多,反而對你會産生一種怨恨,而不是一種感激之情。曾經有一個朋友講述他幫助自己小舅子移民新加坡,還幫他開了一家店子,原以爲小舅子會對他感恩戴德,但是沒有想到小舅子後來反而疏遠了。
其實這本質上也是因爲他的幫助太大,讓小舅子感覺到自己好像一直欠著別人,自然和他相處也會非常的不舒服,感覺就像一個大石頭一樣。
所以我們幫助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幫助恰到好處,而不是讓自己的幫助成爲別人內心的負擔,最後傷害了彼此之間的情誼。
好的幫助是細水長流,而不是過于熱情亦或過于冷漠,當我們懂得善良這個原則,他人才會看到你最爲淳樸的內心。
第三個原則:幫助別人,最重要是明確界限
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要謹記的第三個原則是明確界限。沒有界限的幫助,在某些方面來說,就可能成爲僭越,甚至傷害了對方的成長與潛力。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提出一個原則,課題分離之說。每個人一生都有自己的課題,這個課題就是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走出屬于自己的一生。
這意味著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個原則,而不是越俎代庖,剝奪了對方的成長權益,讓對方一事無成。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講述有一個七旬阿婆,自己的兒子四十多歲了,不願意出去找工作。
而她就是在生活中過于包辦孩子的一切,剝奪了孩子成長能力,讓孩子養成了飯來張口的習慣,最後變得一事無成。
我們要想讓幫助深入人心,我們一定要學會保持距離與界限,無論我們跟這個人關系有多麽親密,我們都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課題,我們都需要學會對自己負責,才會找到人生的意義與歸屬。
幫助人的時候,不要覺得自己很厲害,而是明白王陽明先生所說的一句話,吾性自足。激發別人內在的力量,比起任何的幫助都強。在人生成長路上,一定要學會智慧的幫助別人,你才會讓善良得到最好的傳承。
因爲真正的善良從來都是潤物無聲,而不是帶有一種巨大的壓力和壓迫感。真正的善良是一種愛,從不講究回報,而是成爲一種最好的祝福滋潤著幫助者的心田。
而我們要想讓自己人生擁有更多的好報與好運,也需要明白這幾個原則,你的人生會有更多的心安與幸福相伴。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