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陳耀傑 編輯丨李童圖文未經授權不得擅用一次展覽即是一次美好的遇見。2022年9月26日,“世·相——鍾飙、尹朝陽雙個展”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系列雙個展計劃”項目的第三次展覽,由劉媛、俞婷婷擔任策展人。此次展覽也是時隔二十多年之後,兩位藝術家的深度碰撞與交流。在展覽開幕式中,藝術家鍾飙講到,自己與藝術家尹朝陽第一次出現在同一個展覽中是在23年前,當時是一場繪畫新銳展。此次雙個展,兩人再度相遇,彼此的繪畫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視此次展覽爲彼此之間的一次“過招”,同時也是相互之間的一種應力,從而完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異質同構的空間。
鍾飙展覽現場而對于尹朝陽來說,自己是第一次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並且是以雙個展的形式進行。當他看到藝術家鍾飙在布展現場忙碌時,意識到每個人工作方式都不一樣,展覽如果能夠將每個人的狀態最真實呈現出來就是成功的。策展:讓空間自己“說話” 讓學習可循、可看、可探討劉媛作爲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她將展覽的主題定爲“世相”,“世相”原意爲世界萬物的形態、社會現實的情況與狀態。在此次展覽中,她將世相拆分,來強調各自文字本身含義,取“相”作爲動詞“觀看”、“選擇”的表意,“世”即是世界、時代、人生一 世。以此來凸顯兩位藝術家更爲主動性、自覺性地對現實的表達與體悟。因爲兩位藝術家的創作是正在進行時,展覽中的作品既是藝術家多年創作能量的厚重映現,也更看向未來和遠方。鍾飙展覽現場在劉媛看來,鍾飙和尹朝陽在繪畫語言的呈現與表達方式上有著各自不同的方法和視角,經過多年持續且堅定地探索,都形成了比較獨立、鮮明的個人創作語系。經曆短暫的展覽籌備,從片段且非詳實的圖像分析和藝術評論中感受到,二位藝術家幾乎都不遺余力地將深度的個人體驗(肉身感受與自我精神解析)釋放、投入在繪面表達之中。盡管言說的方式可能是浪漫的,宏大的,也可能是剛毅的,微觀的;但不可否認得是二位藝術家在面對現實與個體之間的矛盾時,都有著一顆捕捉自我、直面當下的決心,一種果敢遭遇現實並與之碰撞的態度,加之對繪畫、藝術執拗的迷戀與堅持,不斷推演著各自的藝術走向更深的思想維度,用各自擅長的繪畫語言方式品現著今天社會現實之下的感觀“世相”。
尹朝陽展覽現場也正是如此,她期望這次展覽所呈現出的兩位藝術家的創作軌迹能夠成爲藝術家自省的縱向參照。同時,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展覽對兩位老師藝術的檢索與梳理,爲川美學子提示出可以參照的直觀樣板,讓藝術的學習有迹可循、可看、可探討。雖然此次展覽參展的兩位藝術家從事的都是繪畫創作,但在展覽的設計上,打破了傳統繪畫展覽的布展思路。展覽另外一位策展人俞婷婷講到,展覽在空間布局與陳列設計上,希望給 “白盒子” 注入更多當下的需要,因此如何營造多層次,豐富的空間體驗是設計中特別強調的。具體做法便是打破原有的僅是作品與牆面的呆板關系,用作品本身構築體量,利用結構形式塑造空間,強化空間、作品、觀衆三者間的互動,豐富作品與空間的表現方式。利用這樣的設計手法把敘事性帶入展覽空間,讓空間自己能夠“說話”。她希望展覽呈現的效果“既是純粹的、當代的、超越的藝術創作,也是豐富的、互動的、充滿溝通的空間。”
尹朝陽展覽現場確實,步入展覽現場,可以看到的是,作品不僅僅挂在展牆上,還矗立在空間中,部分作品還輔以文字解說,以一種非常立體、多元的方式在向觀衆傳達作品的含義。作爲觀衆在觀看作品時,可以面對繪畫靜靜的品讀;也可以閱讀作品旁邊的文字,進而與作品相互印證藝術家的思考;還可以圍繞著作品觀看,有種在畫中遊的感覺。鍾飙:以形顯態“很多年不這樣了,很感動。”鍾飙在談到此次展覽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爲什麽會有這樣的感觸?源于他的布展工作。鍾飙展覽現場展覽開幕前,鍾飙在布展現場非常的忙碌,有時候甚至要忙到深夜,這使他回想到自己年輕時創作的狀態。他講到那時候都是夜以繼日畫畫,早上迎著朝陽回家,當時能夠感受到時代的脈動並追尋,現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都不斷的改變,一方面外在世界在變化;另一方面,內在驅動力也在轉變,從事藝術三十多年,主觀和客觀世界永遠在變,他也一直在把握這種變化。*請橫屏觀看該圖《奧陶紀》布面油畫 344×842cm 2022年這也是爲什麽此次展覽叫做“以形顯態”,鍾飙講到,可視世界與無形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形態”關系。“態”是事物內在的普遍聯系和潛行動能,永不停息地潛移默化;“形”是“態”在具體時間和空間中聚合的外貌。隨著時間的推移,態會改變,形也會改變,因此藝術家需要不斷的改變,這也是藝術家的價值所在,關注個體生命同時去感受時代,並超越時代呈現更爲本質的東西。《時間谷》布面油畫 195×300cm 2022年《此起彼伏的詩意》布面油畫 195×300cm 2022年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談到鍾飙的創作時講到,對于藝術家鍾飙而言,圖像與生活構成的既是一種顯現,也是一種遮蔽的關系。從選擇什麽圖像,再到畫草圖,直到作品完成,不僅僅體現爲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會涉及個人的文化立場與價值判斷。雖然鍾飙的創作線索從未有過明顯的斷裂,但其作品一直是在階段性的推進。早期,藝術家致力于以都市化生存體驗爲中心的圖像敘事;之後又積極地在語言與作品內部視覺機制上做一些新的嘗試,不斷思考圖像與現實、繪畫與攝影、看與被看等問題。近年來,藝術家筆下的圖像所涉獵的範圍變得更爲廣泛——早期作品中秉承的“視覺奇遇”讓位于藝術家對現實、對生命、對能量世界的哲學追問,並將個人化的思考融彙到宏大的、史詩般的場景中,試圖在可觀看的圖像與抽象的本質之間找到連接的橋梁,賦予內在的邏輯。最終,對現實生活的拷問與圖像的邏輯並重,而對思想觀念與精神世界的表達成爲了藝術家創作最內在的動力。《知音》布面油畫 195×300cm 2022年《相逐心生》布面油畫 200×140cm 2022年鍾飙自述風是看不見的動力,雲是風的姿態,風起而雲湧。可視世界與無形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形態”關系。“態”是事物內在的普遍聯系和潛行動能,永不停息地潛移默化;“形”是“態”在具體時間和空間中聚合的外貌。每個平凡的時刻,都是由無數的不平凡決定的。藝術通過對 “態” 的覺悟、感知,進而表達,來顯形現實深處隱藏的關系。當時過境遷,藝術則態變形隨。以形顯態的藝術創新,持續地把現實深處的秘密變成常識,將發展趨勢兌現爲時代潮流,並不斷拓展看待世界的方式,釋放出生活本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魅力。這一永續的動態過程,蘊含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之底層邏輯。“以形顯態-鍾飙作品展”爲近四年的部分創作,分爲格物和組態兩部分:“格物”聚焦對象,通過對確定物體的觀察、思考、冥想,把物相以及背後的可能性視覺化;而“組態”則不著相,穿越遠古,進入具象事物的底層結構,聽現實的回音。
尹朝陽:自選集
尹朝陽展覽現場對藝術家尹朝陽來說,此次展覽是對過去幾年自己狀態的呈現,他講到,工作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因此他近些年的創作更像是自己的自傳,包括舉辦過的每場展覽,也都是時間段落的呈現,回看這些展覽的時候,仿佛是在看那個時間段的自己。*請橫屏觀看該圖《寒枝驚雀之二》布面油畫 350×882×30cm 2018-2022年《黃昏禅寺》布面油畫 385×220cm 2022年《丹崖玉樹》紙本水墨 495×195cm×2 2020年具體到此次展覽,在尹朝陽看來是一個非常精煉的展覽,兩位藝術家的創作相互對照,觀衆進來之後可以看到兩個非常鮮活的個體。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談到尹朝陽的創作時講到,在尹朝陽早期的作品中,其強烈的主觀表現風格、濃郁的悲劇意識、無法回避的傷害感,使其在藝術界令人矚目。在思想與觀念上,不僅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有藝術家對內心世界的剖析,也有對個人生存境遇的拷問,更重要的是,藝術家試圖將其作爲70一代的成長背景,從而去言說70一代的視覺經驗是如何被建構的,文化理想是怎樣被塑造的。近年來,尹朝陽的繪畫有一個重要的轉向——開啓了“新風景”繪畫的探索。從圖式與視覺經驗上,它們與新中國以來的“新山水”會形成一種潛在的互文性,所不同的是,藝術家不注重視覺的再現,而更強調畫面的內在氣息。氣息得益于語言與手法。比如,浪漫主義與象征手法的結合,使得畫面産生了不同的心理隱射,使其在慷慨中蘊藏著悲壯,豪邁中充斥著悲憫。或許,這種崇高感來自于藝術家對自然對山水的禮贊與敬畏。在尹朝陽的筆下,觀衆不時會發現一些禅院、寺廟、塔林,如華山上的廟宇,位于恒山懸崖之上的懸空寺等。它們並不太醒目,但不可或缺。作爲一種意義的索引,它們的出現也並非偶然。看得出,藝術家對它們的著力描繪,或許是受到了古人精神上的感召,或者是來源于內心被喚起的宗教感。事實上,在尹朝陽構築的繪畫場域中,一旦觀衆凝神關照,因爲“觀看”,同樣能進入畫面,感受到一個不同的藝術世界。《松骨》木板油畫、木頭、玻璃鋼 163×129×36cm 2019年《殇1》青石 105×45×60cm 2022年尹朝陽自述對于一個在過去的數年裏始終活在藝術裏的人,挑選作品拼接出一個肉身之外的形象則接近一次隆重的回憶和再造。我一直試圖尋找一種新的質地和情感回應眼前這個日漸癫狂又司空見慣的世界。在我看來,藝術的功能無非兩個:超越和拯救。一方面,我們深陷其中的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我可以深切感受到藝術所攜帶的那種無與倫比的修複功能;另一方面,經由人生所必然遭遇的苦痛和磨煉後的藝術也應該有不同的樣子,這個過程事關拯救。那可以使你超越一切不值一提的紅塵裏的陳詞濫調。所以,在年屆中年的這個時段,我仍然強烈地感受到內心深處的那種不可名狀的湧動,僅僅是種單純的屬于一個生命個體的渴求自由生長的召喚,一種我時刻感受到的那種 “我手寫我心” 的奔湧的熱情!在此,世界的樣子也是你作品該有的樣子。它們遼闊、複雜而沉郁,深不可測。這些繪畫和雕塑不再是爲哪座山、某個人所做的寫照,也不是對哪個偉大的廢墟和遺迹所進行的傷感的憑吊,它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肉體對靈魂的一次誠懇的尋找,是面對現實的一次次掙紮和自救。是一個人的心靈史。“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系列雙個展計劃”項目以藝術家個案研究的形式,推廣和展示今天當代藝術現場活躍的代表性藝術家的創作狀態。聚焦在川美和校外藝術家的深度合作,記錄他們的藝術觀念和相互碰撞而産生的無限可能,展示中國當下青年藝術的豐碩成果,梳理出“個案研究與中國當代藝術史寫作”的學術方向,從而建構起川美在今天藝術現場的重要影響力。具體到此次展覽,正如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何桂彥講到的,兩位藝術家無論是對藝術語言、創作方法的探索研究,還是在觀念思想的衍變與轉化上,都是當代繪畫領域卓有成就,且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此次展覽也是“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系列雙個展計劃”項目的第三場展覽,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挑戰,但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仍在不斷推進和深化雙個展項目,相信隨著展覽不斷推進,雙個展項目未來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展覽呈現。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11月13日。藝術家介紹鍾飙,1968年生于重慶,1991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爲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重慶市油畫學會副會長。鍾飙曾在11個國家舉辦個展、30多個國家參加主題聯展或國際雙年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美國丹佛美術館、德國哈根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等30多家國內外美術館收藏。出版有《顯形——鍾飙的圖像世界》《鍾飙詞典》等。鍾飙曾獲2004第十屆全國美展優秀獎、《芭莎男士》2010中國年度創新藝術人物、《羅博報告》2016中國年度藝術家、2019中照照明獎科技創新二等獎、2020北美照明協會IES優秀獎。鍾飙致力于透過紛呈的世相,探尋現實深處浩瀚的普遍聯系和潛行動能,並運用創造性的藝術語言,把現實世界的人生觀與能量世界的宇宙觀結合起來,在多維時空中建構現世的理想國。尹朝陽,1970年生于中國河南南陽,199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于北京。1990年代末,以尹朝陽爲代表的“青春殘酷繪畫”,震撼人心地展示出一代人彷徨而“殘酷”的青春體驗,重新使繪畫在敘事性、圖像概念以及美學趣味上,具有一種嶄新的實驗性和思想深度,並構成90年代前衛繪畫的重要傾向。在此後的《神話》《烏托邦》《正面》等系列作品中,通過不斷深入的內心追問和與之相應的繁複而深刻的語言探索,他完成了從表現敏感的青春體驗到展示一個更複雜深沉的精神世界的轉變,成爲中國“新繪畫”的重要代表。2011年以來,尹朝陽轉向一種有著強烈的個人氣質、敏銳的當代視覺、和雄渾而深厚的傳統底蘊的“心靈風景”。以恢弘與純粹的繪畫語言,發展出一種全新的,包含著個人與社會、曆史與當下的山水畫景觀。-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