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將于美東時間26日以在線形式舉辦“印太經濟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經貿部長會,預計該框架下14個成員的代表將出席,就貿易、供應鏈等議題進行討論。
就在一周前,14國代表在新加坡舉行了“印太經濟框架”下的首次線下高官會,明天的會議也被視爲新加坡會議的延伸。不過,這一框架被指“先天不足”、缺乏細節、政治意味大于經濟前景,不被看好。
加速推進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言人亞當·霍奇25日表示,26日的會議將由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商務部長雷蒙多主持。預計來自澳大利亞、文萊、斐濟、印度、印尼、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經貿部長將出席。
在議題上,預計將涉及貿易、供應鏈、清潔能源和基礎設施、稅收和反腐。這四大領域也是“框架”下的四大支柱。戴琪主要負責貿易,雷蒙多負責另外三大支柱。
去年10月,美國總統拜登提出構建“框架”的想法。此後,該計劃在新冠疫情、俄烏沖突、大國競爭等背景下推進。今年5月,拜登在上任後的首次亞洲行期間宣布啓動這一框架。當時,戴琪和雷蒙多以在線形式主持召開該框架下的首次部長級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此後,14國又于6月11日在法國巴黎舉行“框架”下貿易支柱領域的部長級非正式討論。
也許是意識到進展緩慢,戴琪上月初表示,“框架”下的談判或于今夏加速。“我們有望在今夏舉行一場更正式的會議,”她說,成員需至少對四大支柱之一感興趣,並希望各方能夠從不同的支柱開始對話,並以各自的節奏進行。戴琪還表示,接下來要深入探討,答疑解惑,“爲我們的願景提供更多細節,協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7月13日至14日,14國又在新加坡舉行了“框架”下的首次線下高官和專家會議,就“框架”設想進行討論,並表示將在未來幾個月繼續接觸。
不被看好
然而,“框架”進展緩慢不無原因。首先,這一計劃被指“先天不足”。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出台這一框架意在填補特朗普領導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從而在亞太地區留下的空白。
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任內,TPP被視爲美國“重返亞太”、參與亞太經貿事務的一根支柱。但其繼任者特朗普于2017年帶領美國退出該協定,擔心這種自貿協定會讓美國“吃虧”,並對美國工人和企業産生負面影響。
在拜登政府執政的今天,這種擔憂依然存在。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麽拜登政府直言“框架”不同于傳統自貿協定。但若沒有關稅削減、市場准入等便利,從而給合作夥伴帶來實質好處,“框架”還具有多少吸引力和影響力?
美國智庫行動論壇的國際經濟政策研究主管托裏·史密斯(Tori Smith)預計,如果不包括市場准入,“框架”不太可能影響美國和另外13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流動。
美國前駐新加坡大使戴維·阿德爾曼(David Adelman)先前表示,盡管美國體現出參與亞洲經濟事務的動向,但對于太平洋兩岸的貿易來說,“框架”並不代表政策上的重大變化或突破。
還有評論稱,缺乏削減關稅等貿易方面的討論,表明美國只是想在該地區實施自己的規則,而不給與回報。
其次,盡管宣稱旨在加強地區國家在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但“框架”的排他性昭然若揭。戴琪曾稱,“框架”是“獨立于中國的安排”。雷蒙多曾稱,“框架”標志著美國重塑地區經濟的領導力,爲地區國家提供“替代中國”的方案。然而,這將如何促進地區繁榮與穩定?
此外,在美國國內通脹高企,經濟面臨衰退風險;黨派分歧加劇,政府議程在國會受阻;中期選舉臨近,總統支持率不斷下降等背景下,“框架”前景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5月3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訪問斐濟期間表示,美國最近推出所謂“印太經濟框架”,聲稱要建立自由、開放、包容的新秩序,但一個經濟框架如果沒有降低關稅,談何自由?沒有市場准入,談何開放?如果刻意把本地區乃至世界最大市場的中國排除在外,又談何包容?美國實際上是要用自己制定的標准和規則框住別的國家,是在以世貿組織爲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之外另搞一套,另起爐竈。美國試圖把經濟事務也政治化、武器化,甚至意識形態化,連正常的商品貿易都要用是否符合美式價值觀來衡量。這種做法違背基本經濟規律,給自由市場戴上鐐铐,與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的經濟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馳,恐怕將無疾而終。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笪曦
題圖爲5月23日,東京都六本木的泉花園畫廊舉行“印太經濟框架”(簡稱IPEF)啓動儀式,初始成員國領導人或部長級官員通過視頻方式遠程參會。
來源:作者:陸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