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2021年3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以下簡稱“首發院”)、中國人民大學智能時代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創新研究跨學科平台主辦的第七屆首都治理論壇“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以線上直播的形式成功舉辦。全網累計55萬人次收看論壇直播。
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發表致辭,來自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的18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論壇分爲領導致辭、報告發布、主旨演講、專題討論和互動研討五個環節,學者們不僅圍繞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與五大思維、公共價值、數據開放與智慧城市、科技賦能、城市更新、場景治理、包容審慎執法等主題進行了討論,而且對杭州城市治理數字化改革、成都“公園城市”建設、上海一網通辦與一網統管、北京“接訴即辦”、廣州城市更新、新加坡城市綠色發展和東京城市治理等國內外超大城市治理經驗進行理論提煉總結與對話比較,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深入淺出地講述著超大城市有效治理的故事。
劉元春發表開幕致辭時指出,當前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期、“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國各地按照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思路全面開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首發院以“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爲主題舉辦此次論壇正當其時。
劉元春圍繞中國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提出四點看法:第一,要將超大城市的治理放在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體系中進行思考;第二,發揮超大城市治理在政産學研用中的基礎研發核心作用;第三,新發展格局要求超大城市治理不僅推行供給側改革,還應當成爲需求管理排頭兵;第四,超大城市要成爲數字社會和數字時代的引領者。
以下爲專家學者發言精編。
李文钊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李文钊教授發布《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的十大理念》報告。
李文钊教授從人工品、技藝與超大城市治理的本體論,語言、觀念與超大城市治理的認知選擇這兩大視角出發,基于界面治理理論視角,提出了如下十大新理念:第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爲人民;第二,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第三,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第四,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第五,城市建設要注重曆史文化保護和以自然爲美;第六,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第七,建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第八,統籌城市安全和發展工作;第九,城市治理要增加人民群衆獲得感;第十,城市治理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
郁建興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郁建興教授在論壇上作了以“數字化改革新議程”爲題的演講。郁建興首先回溯了數字時代的中國改革,指出改革的核心邏輯爲從後發優勢到先發優勢、從學習模仿到探索引領。
其次,郁建興對浙江數字化改革曆程做出理論解讀,分別總結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改革的實踐經驗和理論邏輯。
郁建興展望了數字化改革的未來,即公私界限的模糊、大公共治理時代數字技術讓物品屬性靈活多變,數據治理規則將成爲社會的底層規則,全領域的去結構化,經濟社會運行去中介化,民衆的需求將越來越獲得差異化滿足。
姜曉萍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曉萍教授以“讓城市幸福美麗生長”爲主題,從理念緣起、歸因、內涵和主要導向四個層面介紹了成都“公園城市”的治理理念。
姜曉萍提出,“公園城市”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表達,城市文明的繼承創新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歸依。“公園城市”涵蓋聚人、建城、營境、興業四個維度,核心要素包括和諧共生、品質生活、綠色發展、文化傳揚、現代治理。
姜曉萍將“公園城市”理念的意蘊總結爲五個方面:以人爲本、幸福美好;綠色生態、永續發展;風貌美麗,場景怡人;良序善治,安居樂業;巴適安逸,和諧友好。
吳建南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建南教授以“踐行城市善治:以人民爲中心的數字轉型”爲題做了發言,主要探討作爲數字治理的“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如何實現和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吳建南認爲“一網通辦”的本質是通過線上線下便捷辦理拉近市民與政府的距離,並結合案例分析“一網通辦”實施過程中在技術應用、流程再造、部門合作方面的改革創新。“一網統管”的本質是通過建立問題導向的治理模式,拉近政府與市民的距離,“一網統管”的實施從技術應用、流程再造、部門合作角度破解了城市治理的難題,促進了政府形態的轉變。
楊開峰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循證治理與公共績效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循證治理與公共績效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峰教授以“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公共管理的視角”爲主題做了發言。
楊開峰認爲超大城市治理最終要歸根于公共福利、公共福祉和公共價值的創造,超大城市治理面臨著回應公共管理核心價值——公平與正義的挑戰。目前,“以人民爲中心”等的價值理念與實際的群衆獲得感之間尚存在差距和諸多問題,如何實現從治理理念到群衆獲得感的跨越,值得我們從公共管理的視角進行反思。
楊開峰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數字化轉型不僅直接影響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等指標,也會對社會結構、文化認知、價值觀念産生漸進且重要的影響。
沈體雁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政府管理學院沈體雁教授以“決勝城市化下半場:從城市增長引擎(UGEM)範式轉向城市更新引擎(UREM)範式”爲題進行了發言。
沈體雁認爲,城鎮化驅動邏輯從城市增長引擎範式轉向城市更新引擎範式,城市更新引擎(UREM)模型旨在引入“城市更新運營商”,與市政府共同形成再生雙引擎,城市更新的邏輯從土地資本驅動的空間生産轉變爲社會資本驅動的社區建設。
沈體雁認爲,城市六大類的閑置資源,需要運營商、雙引擎、網格化城市治理基礎設施、EPCI、城市經理人、城市空間整合服務的投融資、信息公開、運營服務的監管等八大制度設計來實現資源轉換。
沈體雁從技術應用、規則設計、循證治理角度提出城市治理的建議。
王亞華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亞華教授以“激活超大城市治理的社會機制:兼評‘接訴即辦’案例”爲題發表了演講。
王亞華指出,現代社會治理面臨強政府、強市場與弱社會間的張力,城市治理相對于農村更加依賴于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給、正式制度與外部監督以及高強度的資源投入和支撐保障,基層治理存在規則缺失、規則不適以及規則執行問題,“接訴即辦”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問題,但對社會機制産生“擠出效應”。
爲此,應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激活城市基層自治,保障基層組織的規範化運行,發展多形式的交流平台,打造以人民爲中心、以數字治理爲依托,有爲政府、有效市場和有機社會相結合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格局。
吳遜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及社會科學學部教授、兼任公共政策學部主任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及社會科學學部吳遜教授以“政府數據開放與智慧城市”爲題做了發言,認爲政府開放數據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要條件。
吳遜首先辨析了數據發布、信息公開與數據開放三個不同的概念,指出數據開放不能僅停留在知情層面,更應被允許利用。開放政府數據需要政府數據、開放政府和開放數據三個層面相結合,政府數據開放的目標是將新的參與方和不同利益引入政府決策制定的過程中,擴大信息公開,改善超大城市治理。
然而,據統計目前只有7%的全球政府數據是開放的,要提升政府數據開放水平需要堅持默認情況下數據開放、質量重于數量的原則,加強政府數據平台建設,並通過政府部門、市民、媒體、專家學者等利益相關者推動政府開放數據的利用。
朱春奎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朱春奎教授做了題爲“科技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演講。
朱春奎指出,智慧城市的奧義在于運用科技創新賦能超大城市破解城市病。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分別是行業應用驅動的數字城市、新興技術驅動的智慧城市以及數據驅動的新型智慧城市,在政府治理層面則經曆了從電子政務到數字政府再到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
隨後,朱春奎介紹了上海市數字政府與智慧城市建設情況,指出其成效在于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並進一步認爲城市治理機制設計的目標是參與公開、過程透明、共識導向、依法行事、權責分明等。最後,朱春奎提到通過信息技術開展社會實驗,以達成未來美好生活願景是值得期待的。
宋雄偉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宋雄偉教授以“超大城市治理的‘五大思維’理念”爲題做了發言。
宋雄偉分別論述了超大城市治理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的五大思維理念,即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曆史思維、法治思維以及底線思維,爲超大城市治理的路徑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其論述充滿了哲學層面的思辨。
宋雄偉首先從二分法、矛盾以及事物的聯系三個方面論述了“辯證思維”的理念;其次,他將“系統思維”分爲五個方面,認爲城市治理應關注系統性和戰略性;再者,他從北京近代城市治理案例出發,具體論證了“曆史思維”的應用方式;接著,宋雄偉指出“法治思維”應重視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相結合等問題;最後,他從關注風險社會的視角入手論證了“底線思維”。
馬衛紅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馬衛紅教授以“雙重均衡主導下的場景治理:特征、理路與問題”爲題做了發言。
馬衛紅首先從四個一線城市建設的案例出發,與特裏•克拉克的場景理論對話,提出並界定了“場景治理”,從場景建設(技術、經濟、語言等)、經濟意義與宏觀微觀三個方面詳細闡釋了場景治理的特征。
接著,馬衛紅從“增長”與“服務”、“經濟”與“治理”雙重均衡導向出發,以深圳城市治理的發展曆程爲例,對于城市治理場景化的原因進行了解釋。
馬衛紅認爲,場景治理帶來了“建設取代治理”、“物化導向導致人的心靈缺失”、“數字化手段極化”以及“城市政府的分裂”等問題。
最後,基于此,馬衛紅對于城市治理的理念進行了反思,從城市觀、社會觀、秩序觀、動力觀四個維度提出了城市治理需要的新理念。
王叢虎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公共資源交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資源交易研究中心主任王叢虎教授以“包容審慎執法與結果導向間平衡——北京行政執法理念的思考”爲題做了發言。
王叢虎首先對包容審慎執法理念的解釋、確立的背景、確立的必要性、確立的實踐標志以及制度標志等進行了梳理,提出了“包容審慎執法是否需要有其限度”的深入思考。
其次,王叢虎指出,執法的結果導向以及績效目標實現的追求可能會帶來法律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沖突。
最後,基于此問題,王叢虎從樹立正確的包容審慎執法理念、中央層面加快建設類型化清單、鼓勵地方細化各領域執法制度以及司法系統的同步配合保障四個方面出發,對平衡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兩者緊張關系的路徑做了深入探討。
于文軒 ▏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
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于文軒教授作了題爲“後疫情時代超大城市綠色發展:來自新加坡的想象力”的演講。
于文軒表示,後疫情時代下的超大城市治理需要關注綠色城市可持續發展,並詳細介紹了新加坡的“花園城市”案例。于文軒指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建設源于生存所需,後發展成爲全球樣板和實驗室。
同時,新加坡也是應對新冠疫情的優等生,並在後疫情時代制定了面向百年的新加坡2030綠色規劃,這一規劃旨在從自然中的城市、可持續居住、能源重設、綠色經濟、韌性的未來、植物機器人、綠色軍隊等方面來實現綠色發展。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馬亮教授以“以家庭爲中心的城市”爲題做了發言。
馬亮介紹了當今城市中存在的“家庭憂慮”“家庭碎片化”等突出問題,探討了“以家庭爲中心”的城市的含義、價值及其與“以人民爲中心”的執政理念的聯系。針對如何推進建設以家庭爲中心的城市的建設,馬亮則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評價指標,以及對應的城市家庭政策。
葉林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葉林教授以“讓城市煥發新活力:廣州城市更新的治理經驗”爲題,介紹了城市自我更新的概念,我國城市更新的城市化背景,及其對我國的超大城市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葉林指出,我國的城市更新過程與城鎮化過程雙線並行,也是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礎上,葉林介紹了廣州市城市更新政策的變遷過程,及其未來的發展策略。
臧雷振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臧雷振教授以“東京城市治理:體驗式觀察與學理性思考”爲題做了發言。
臧雷振首先從文化、政治與城市治理體制、城市規模等方面講述了中日兩國城市治理背景的異同點,進而列舉了兩國城市治理過程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其主要體現爲城市規模膨脹,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現象。
最後,臧雷振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化解城市治理沖突的邏輯與創新理念。
在論壇的互動研討環節,與會嘉賓或分享了關于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等相關問題的觀點,或對未來的城市治理研究提出建議。
李文钊副院長做會議總結,他表示,此次推行超大城市治理新理念的討論,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會深入下去,爲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讓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貢獻學術界的智慧。
編輯 柯銳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