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民園
1860年《辛醜條約》簽訂後,天津開埠成爲通商口岸,此時的五大道是一片沼澤地,荒無人煙。二十多年以後,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長德璀琳征得直隸總督李鴻章同意,在南郊養牲園建了跑馬場,爲方便租界裏的洋人來賭馬,修了一條石子馬路,從英租界維多利亞花園直通跑馬場,這條路叫馬場道。
1903年的年初,天津海關道唐紹儀與英國駐天津總領事金璋合署發布章程,英租界推廣界確立,包括如今五大道的全部區域。英租界工部局圍埝築池,把沼澤裏的泥水抽出來,運到牆子河、海河,沼澤地慢慢變成了建築用地。
英租界牆外推廣界,按照英國城市學家、風景規劃埃比尼澤·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規劃,簡單說,就是遠離城的中心,開辟花園,修建林蔭道,設計排水、排汙系統,別忘了,這是100多年前,中國的絕對大多數城市,還都有四面城牆,早晨開城門,夜晚關城門。
五大道
馬場道附近的愛丁堡道和劍橋道于1922年開通,兩條路連在一起,組成了今天的重慶道。到了1929年,新加坡路(今大理道)、香港道(今睦南道)、科倫坡道(今常德道)、倫敦路(今成都道)等等十幾條道路,一條一條地修通,行成了這一區域窄路密網的格局。
五六百名滿清遺老遺少、北洋軍閥政客、洋行買辦投機商、民族實業家紛紛到英租界推廣界購地、蓋房子。當時中國富豪榜排在前500名的,有80%以上都在天津有房産。這些富人住在英租界推廣界,也就是今天五大道的,又占了八成。
徐世昌、載振、小德張、龔心湛、靳雲鵬、潘馥、顔惠慶、顧維鈞、張自忠、馬占山、張作霖……,叱咤風雲的大人物簡直數不勝數。富人們買地,聘請外國建築師,爲他們設計建造洋樓。建築師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采用千篇一律的圖紙,形成了小洋樓的多樣性。每一條路的兩邊,建起了一幢一幢的小洋樓,小樓都帶有開闊的庭院,房間高大,衛生間、浴室、廚房、水電暖氣排水一應俱全。現在這裏被稱爲“萬國建築博覽會”。
那時候這一區域沒有物業公司,但是由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專門的一個部門,負責管理,從賣地到基礎設施的維護,綠化,排汙,清理垃圾,直到治安,都有專人管理。每家每戶也都需要交納相應的費用。
五大道曆史展示
五大道彙聚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各式風貌建築千余幢。這些建築的風格千變萬化,文藝複興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甚至中西合璧式,其中主要有三大類建築,一類是單體小洋樓,另一類是聯排別墅,第三類是公寓式大樓。但是沒有日式建築,因爲兩公裏以外還有一個日租界,另外來說,當時西方其實跟日本,還是存在一定的隔閡,說到底,文化的根基完全不一樣。
英租界推廣界這一地區包括很多條道路,那爲什麽叫五大道呢?有人說是因爲主要道路有五條,這也不對啊,因爲主路至少有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成都道六條路,另外還有桂林路、雲南路、衡陽路、澳門路、昆明路等等二十多條路,那怎麽說呢?
比較官方的說法是,60年代,天津城建部門爲了統一管理,按照由南至北的順序,這一地區有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成都道六條路,因爲常德道被民園體育場截斷,只剩下半條路,故名“五大道”。不管怎麽說,跨進五大道,就像穿越到上世紀20年代的英國小城,一個遙遠的異國他鄉。(文:何玉新)
五大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