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醫藥險”融合似乎成爲了每一家健康險相關企業面對用戶和投資人的必喊口號,但外界對健康險最大的認知仍舊是“支付方”,而對“服務提供方”這一角色的感知並不明顯。
如果說服務的缺失是前幾年導致形成這一刻板印象的元凶之一,那在健康險企業都爭相將醫療與健康管理服務納入保險責任中的今天,爲什麽普通民衆仍舊“感受”不到“被服務”?原因是服務沒有落地的場景,即沒有爲普通民衆提供“被服務”的直觀感受場景。
而由鎂信健康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海南醫院聯袂打造的一站式健康中心——瑞康健康中心,不僅開設在公立醫院內部,內設的康付健康·商保服務專區還可爲患者提供保險福利、藥械福利、醫療福利和健康福利等綜合性商保服務,是鎂信健康依據自身創新支付優勢,探索醫療服務落地的最新突破,也是鎂信健康爲構建“診療——用藥——支付”業務閉環而邁出的堅實一步。
客觀而言,哪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資本“催熟”的行業背景下,要想真正實現“診療——用藥——支付”業務閉環,這一過程都顯得緩慢而又艱難。而在這條路上,鎂信健康似乎一直在啃“硬骨頭”。
01. “啃”下帶病體這塊硬骨頭
如果將鎂信健康堅持在做的事情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必然是“讓更多的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相同乃至更好的服務。”
進一步濃縮後,鎂信健康的願景可以概括爲“更多的人” “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好的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更多的人”並非只是指參保人員的數量增加,更多的是指投保用戶從健康體逐步擴展至次標體、帶病體,並且囊括更多的患病人群。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的上映,將國內癌症等重病患者買不起、買不到“救命藥”的困境擺在了台面上,感歎于劇中人物遭遇的同時,大衆也許更想知道的是,經此一“影”,國內癌症等重症患者的用藥困境能否得到有效解決。
彼時剛成立不久的鎂信健康看准了這一機遇,選擇從重疾、癌症切入市場,開發了多個特藥險産品幫助重疾、患癌人群解決購藥渠道和費用昂貴的問題。
例如,2019年5月,鎂信健康聯合保險公司發布了“藥神保”抗癌特藥保障計劃,用戶只需繳納1元保費即可獲得兩年內12種社保目錄外抗癌特藥的保障。
此後,鎂信健康還先後攜手多家保險公司打造適用于海南博鳌樂城國際旅遊先行區政策的境內外特藥相關醫療險,爲患者提供特許醫療、創新藥品等優惠福利。
而在重疾非標群體商業保險經驗積累的基礎上,鎂信健康又先後涉足了罕見病、惠民保以及慢性病領域。
以罕見病爲例,2021年5月,鎂信健康正式成立了“康付·四葉草罕見病關愛中心”,在爲罕見病患者提供藥品供給服務的同時,還提供遠程問診、精准檢測、早篩指導和心理咨詢輔導等服務。
02. 在醫藥險融合的浪潮中被看見
從本質上來看,鎂信健康的角色依然是醫藥行業、保險行業、患者之間的連接者。這也決定了鎂信健康的商業模式一定包含兩大不可分割的板塊——ToB和ToC。
對鎂信健康稍有耳聞的人也一定聽說過這三個名字——康付健康、康付智保和康付智藥。
康付健康主要通過與藥企、金融機構和藥房合作,爲C端用戶提供藥品福利、醫藥分期等醫療福利、保險福利和品質健康服務;
而康付智保則主要面向保險行業,已發展成爲行業領先的健康險服務商和惠民保綜合服務運營商;
康付智藥則是爲醫藥行業提供全價值鏈商業化智能解決方案,例如根據特定藥品或器械所處的特定生命周期,基于其市場情況及所面臨的痛點,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通過康付健康、康付智保和康付智藥三大品牌,鎂信健康將患者、藥企、保險公司以及相關第三方機構進行了有機串聯。
串聯的效果顯而易見。超300個城市的醫療醫藥覆蓋網絡、超3400家DTP合作藥房、超60家合作藥械企業、超70家保險公司,超100萬的已服務患者數量以及超1億的服務總保單,鎂信健康的每一組數據似乎都在宣告其走在健康險賽道的前列。
而一年之內兩輪總額高達30億人民幣的融資也表明了資本市場對鎂信健康現階段發展成果的認可。
有趣的是,上至鎂信健康的企業定位,下至鎂信健康的商業模式,似乎都可以歸結爲醫藥險融合,但標榜醫藥險融合的企業前仆後繼,能被看到的寥寥無幾,爲什麽鎂信健康能在這“寥寥無幾”之中占據一席之地?
藥品可及性這一點不必多言,因爲這本就是鎂信健康的“發家之本”,但鎂信健康顯然沒打算讓這把“殺手锏”生鏽蒙塵,反而仍然不斷推動創新藥、海外特藥等前沿藥品的可及性及可支付性。
例如,6月1日,康付健康特攜手武田中國,共同啓動了“伯享生機”患者創新支付項目。患者在“伯享生機”項目要求的時限內,提交完成符合項目規定的入組材料,並成功通過入組審核後,便可獲得一系列患者專屬藥品福利及與本項目相關的藥物信息服務等權益。
但更重要的也許是“服務C端、賦能B端”的綜合能力的沉澱。
在行業摸爬滾打的五年裏,鎂信健康在積累大量用戶的同時,也積澱了大量非標體群體的數據,這些數據模型可以使鎂信健康不僅能夠賦能保險公司在産品設計時直擊用戶痛點、實現較爲理想的風險控制,還能賦能藥企精准找到目標客群,降低營銷成本。而在這一過程中,鎂信健康還實現了Buff疊加,擁有了藥企、藥店、保險公司之間的數據聯通能力。
在鎂信健康一步一步疊加Buff時,其“診療—用藥—支付”的業務閉環也實現了一次小躍遷——服務的落地。
2021年,海南鎂信健康互聯網醫院獲批,與鎂信健康一貫的標簽——創新支付不同的是,鎂信健康這家互聯網醫院的經營理念爲健康管理,而經營理念的轉變標志著鎂信健康由支付角色向服務角色的轉變。
而瑞康中心的開門營業,則是鎂信健康在探索醫療服務方面的“更進一步”。
除了爲用戶提供全球最新藥品、醫療器械的金融分期、慈善贈藥等常規服務外,鎂信健康在瑞康中心最重要的實踐是梳理了院內診療的服務流程,並結合自身優勢,爲患者提供“足不出戶”特藥直付一站式結算服務、在線問診、預約挂號、線上續方、家庭隨訪等一攬子服務。
更爲重要的是,瑞康中心中的康付健康·商保服務專區還專門爲鎂信健康參與的80余座城市惠民保的7700萬參保人群開放,爲其提供“海南特藥直通車”專項服務。
惠民保業務,也是鎂信健康目前和未來發展的重點規劃之一。
03. 出海、打通支付方式、深耕惠民保
“秉承初心服務更多用戶,尤其是具有一定支付壓力的帶病體客戶,是我們未來的首要發展目標。”鎂信健康CFO祁磊表示,而惠民保便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大有效手段。
鎂信健康 CFO 祁磊
從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角度來說,惠民保位于基本醫保和高端商業保險的中間地帶,兼具商業性與普惠性。對于城市居民而言,惠民保意味著更低的費用獲取更多的醫療保障,但對于健康險企業而言,惠民保不僅意味著收窄的利潤空間,也面臨著風控、核保核賠的挑戰。
例如,真正引爆行業關于惠民保討論的是去年10月滬惠保生效2個月便賠付了1.28億。不少媒體借此表達對惠民保發展的“過度擔憂”。
行業對于惠民保風控和理賠的擔憂,來源于對投保人群的逐步放寬——從健康體拓展至“既往症”群體,但非標體市場恰好是鎂信健康的強項。
帶著自身的優勢,鎂信健康開始涉足惠民保業務,從2020年至今,其先後深度參與了“蘇惠保”“滬惠保”“北京普惠健康險”等80多個城市的惠民保項目。並且,近期,鎂信健康參與的“惠閩寶”也正式上線並在上線8小時後便吸引近20萬人參保。
惠閩寶啓動儀式
如果說惠民保之于鎂信健康的賦能在于幫助其更好地挖掘帶病體的健康險需求,那麽鎂信健康對于惠民保的賦能則是前至産品設計、中至宣傳推廣,後至運營落地、核保理賠的整個流程,打破了業界以往對于鎂信健康只提供“特藥服務”的標簽。
以”惠閩寶”爲例,其不僅涵蓋了醫保目錄內外的住院治療費用、特殊疾病門診費等多項自付費用外,“惠閩保”還囊括了30種覆蓋了肺癌、白血病、乳腺癌、胃癌等多種高發疾病和罕見病的特定高額藥。
這不是還是在賣藥嗎?
實則不然,在特藥供應的基礎上,鎂信健康還在“惠閩寶”項目中爲投保人提供了包含特藥直付、送藥上門、用藥咨詢、專家醫生團、藥品費用抵扣、電子處方抵扣、重疾床位/手術安排、第二診療意見、免費門診預約等滿足患者剛需的服務項目,優化投保人的服務體驗、創新屬地化醫療健康服務。而這,恰好也是惠民保發展的趨勢之一。
同時,鎂信健康也意識到,國內醫療、醫藥、藥房競爭格局的分散,不僅導致了行業之間的“各自爲營”,也導致了行業內部之間凝聚力不足,無法快速形成“戰鬥力”,而作爲“連接者”的鎂信健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會致力于在醫療機構間打通不同的支付手段、完善醫療服務網絡以及藥房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不僅如此,鎂信健康的海外業務拓展計劃也在2020年提上了日程:2020年——2021年,鎂信先後與台灣特藥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特藥險産品、成立新加坡子公司,協助保險公司與藥企建立聯系,並提供相關支持;未來3-5年,鎂信健康計劃將業務擴展至更多東南亞國家。
在探尋“互聯網+醫+藥+險+服務”的融合中,這家帶著些許英雄主義的企業,似乎總是馬不停蹄地穩步發展、尋求突破,期待有一天能夠真正實現“讓更優質的醫療健康服務惠及每一個家庭”的終極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