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珠小鳳餅。
■鮑魚雲吞面,每只雲吞裏都有一只小鮑魚,很得意。
騎樓裏的美學
據說十九世紀初,南洋新加坡規定臨街店屋要留出五英尺(約1.5米)的公共空間,稱爲“五腳基”,各家的“五腳基”相連成爲連續走廊,貫穿爲街道,從南洋返鄉的華人,把這種建築形式帶了回來,就是廣州騎樓的雛形。因當時與南洋貿易往來頻繁,騎樓融入了不少像拱廊、石柱、浮雕裝飾等元素,同福西路也逐漸建成200多棟連成片的騎樓,主人多爲僑商,同福西路亦是海珠區騎樓保留最好的一段街道,站在環珠橋上望騎樓群,圓弧曲線門楣、羅馬式圓柱、山花幾何圖案、女兒牆等盡收眼底,別有風味。被譽爲“最大最靓的騎樓”是從南洋發達回來蓋的樓堂居所南達堂,屬黃陸幼(馬拉西亞華僑首富)的産業,騎樓頂上有“南達堂”三個金漆大字,樓下拱門圓柱見其氣派。
西關大屋的趟栊和趟栊門亦是建築中的看點,標准的趟栊門由三道門構成,第一道是屏風門(腳門),像兩面窗扇,擋住外面路人的視線;第二道門就是趟栊,是趟栊門的一部分,一眼看過去,是一個大木框,中間橫架十幾根圓木,也算古老的“防盜門”了,趟栊門通常左右開啓,既通風又保證基本安全;第三道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門。“趟”在粵語裏有滑動著推的意思,“栊”指木箱,趟栊,就是活動的柵欄,橫向開合,開即“趟”,合爲“栊”,中間的圓木一定要單數,不能是雙數,因爲粵語中“雙”“喪”同音,不吉祥。
美食篇
這條線路最亮眼的恐怕非美食莫屬,曆史的厚重、建築的個性,再加上美食的點睛,讓這一條線路的人間煙火氣瞬間蓬勃了起來。
吃一碗潮州粉,買燒臘斬料加餸
在號稱“全廣州人都知道的吃潮州牛丸魚蛋粉的老店”榮昌潮州風味館吃一碗粉,三十年味道不變。
南武中學旁邊的炸加姨,據說是很多廣州人兒時的記憶,從“走鬼檔”到固定店面曆經二十多年,特色是炸物表面只有薄薄的一層漿,不會影響食物本來的味道和口感,“炸姨醬”也是店內特色之一,務必要試。
到森記燒臘斬料加餸是很多廣州人的老傳統,四十年前開在南華中成珠酒樓旁(那時叫橋頂)的森記燒臘,每天用黑鬃鵝新鮮烹制的燒鵝遠近馳名,並且限量供應,曾經很多香港歸來的親戚都要買上一整只燒鵝帶回去。
喝碗廣東人的生活飲料——涼茶
廣東人的涼茶,也同樣位列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且還是國家級的,這是本地居民根據氣候、水土等地域特征,在長期的預防疾病與保健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爲主導、中草藥爲原料總結而成的伴隨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它有特定的術語指導人們日常飲用,即無劑量限制,也不用遵醫囑,通常以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爲要。
在這條路上,有著94年曆史的老涼茶鋪耕田公,咳嗽傷風,街坊都喜歡找耕田公“執劑涼茶”歎下,它涼茶種類不多,只做3種,清熱消滯的招牌耕田公涼茶、專科感冒茶及祛濕甜茶,多年來一直堅持真材實料用傳統煮法煎制。另外一家林氏涼茶也有三十年曆史了,賣給你涼茶之前會“望聞問”,了解你的情況再配涼茶給你,也很有趣。
原來,小鳳餅不是雞仔餅
成珠樓的小鳳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非遺傳承人薛銳明和搭檔馮國基租用“成珠小鳳餅”品牌,在成珠樓原址對面以“成珠餅家”之名的鋪面售賣成珠小鳳餅,“小鳳餅不是雞仔餅!雖然大家都雞仔餅雞仔餅地叫,但官面上一直都只用小鳳餅的名字,從來沒用過雞仔餅!”
確實很多人混淆了小鳳餅和雞仔餅的概念,大家不約而同地“約定俗成”了有一只小雞仔商標的成珠小鳳餅等同于雞仔餅,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在于小鳳餅中的榄仁,雞仔餅是沒有這一味料的。如今的成珠小鳳餅,配方上沒有太大變化,但爲順應現代社會人們追求少糖少油的口味變化,白砂糖和花生油的用量減了大約三分之一,又適當加大了果仁的投入量,整個制作流程基本上依靠人手,尤其是做皮和拌餡,人手的作用就凸顯得十分鮮明,途經這裏,買上幾包成珠小鳳餅作爲手信,也是一個收獲。
竹升面、雞粥、煲仔飯等老字號非吃不可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曾提到的南派面食中,就有竹升面這一味,推薦試試蝦籽面和鮑魚雲吞面,每只雲吞裏都有一只小鮑魚,很得意。
這條線路當中同樣老字號的還有熊記雞粥,粥底綿密,看不到一粒完整的米粒,推薦雞皇粥,碗底有一枚生雞蛋,吃之前要先把蛋黃攪勻,加上雞肉雞胗雞雜,滋味十分豐富。
此外森記煲仔飯、無名牛腩粉也值得嘗試,無名牛腩粉並不是沒有名字,只是店內沒有挂招牌,街坊們就直接叫它“無名牛腩粉”了,環境就十分簡陋,空調都沒有,人氣卻經常爆滿,因爲味道確實“冇得彈”,不過沒有熟人帶路也是壓根找不到的。
這條線路上,還有廣州首家“待用快餐”的素食餐廳弘善素食,迄今已逾七年,追求的是“人人皆可爲”的“微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