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and subtitles off, selected
This is a modal window.
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風起大灣區,雲湧知識城。
近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在這份堪稱大灣區建設的“施工圖”和“任務書”的重磅文件中,“支持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被著重強調,成爲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中耀眼的存在。
步入“大灣區時間”,知識城熱度明顯提升、自帶“流量”。上半年,國際政要密集到訪、重大合作項目紛至沓來;下半年,一批項目即將竣工投産、四海人才紛紛湧入、學校小區落成開放……就在今天,知識城吸引了300位灣區青年齊聚共話創新。經濟“發動機”不斷提速,産城融合的腳步越行越近。良性的循環系統,跳動起生命的有力脈搏。
2020年,知識城將迎來建城十周年,一幅宏大的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希望沃土 知識城曆次備受重大規劃青睐
黃埔區九龍鎮的張錫全沒有想到,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有一天會成爲全球頂尖的生物醫藥項目所在地。
改變來得如此之快。短短9年之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筚路藍縷到車水馬龍,從農田魚塘到企業雲集,知識城的發展一日千裏,見證了廣州經濟的飛速崛起,也見證了中國對外開放的突飛猛進。
時鍾撥回到2010年6月30日,知識城正式奠基。作爲中國和新加坡兩國合作的第三個項目,一開始就被寄予厚望。時值珠三角産業轉型升級,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中新廣州知識城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
“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裁陳長新說,有廣州開發區的發展基礎,有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有開放平等包容的創業創新氛圍,知識城能在短期飛速崛起,不是沒有理由。
作爲廣州國際合作的重點項目,知識城一開始瞄准的就是對外開放新平台、高新産業集聚區的全新定位。規格之高、産業之新,使得知識城在曆次的重大規劃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2016年,知識城獲批全國首個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2018年,知識城上升爲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2019年,當大灣區從規劃變成現實之後,知識城順勢成爲大灣區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之一,也是粵港澳共建的合作發展平台之一。
不僅如此,知識城在體制機制的創新上一直走在前列。2014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知識城雖非自貿區,但改革創新力度不遑多讓,目前,自貿區的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産業合作、投資管理等領域的123項政策,已在知識城複制落地。
知識産權、科技創新、政策制度創新、對外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知識城正在形成高起點、高水平、高標准的國際合作平台。
創新之城 知識城以“新”之名從“新”出發
中新廣州知識城,顯著突出了一個“新”字。每個初來乍到的創業者,都感受到了這裏的新銳之氣。
三年前,百吉生物CEO李烈濤從新加坡飛赴中國,在許多地方考察選址後,一眼相中了知識城。
“知識城雖然是新開發的園區,但中新合作的高端平台、初具規模的知識城園區、先進的城市發展規劃、背靠開發區的生物産業基礎和豐富的政策支持,都給了我們信心。”李烈濤相信,這裏將成爲廣州連接新加坡乃至世界生物醫藥産業的“橋頭堡”。
李烈濤所感受到的“新”,是中新合作引領之新。而在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海明眼中,知識城之新,是刷新建設速度之新。
“項目2017年12月奠基,2018年10月封頂,2019年將如期完成9月量産的目標。我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從無到有到量産的進程,這就叫做世界級速度,令同行歎爲觀止。”李海明說,政府高效的貼身服務有目共睹,也給予行業強而有力的信心。
在龍頭企業的示範作用下,知識城集成電路産業漸成“雁陣”。目前已有72家集成電路産業鏈企業慕名前來考察、意向落戶,30家企業注冊落地,營業額過億的就超過7家……新能源新材料價值創新園的全産業鏈生態圈,從此破土而出。
一個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鋪陳開一座新城産業發展的生命底色。目前,知識城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六大價值創新園區,引進百濟神州、創維、巨輪、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預計兩年內迎來項目建成投産的“爆發期”,達産産值超2100億元。知識城已累計注冊企業1524家,注冊資本1333.83億元。
如此龐大的産值,是在知識城90平方公裏可建設用地上實現的。未來,無論是技術密度、資金強度、知識集聚程度還是國際合作力度,它在全國都稱得上首屈一指,爲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寫下了生動注腳。
知識經濟 勇嘗“頭啖湯”打造保護全鏈條
高新企業紛紛落戶,看重的正是“知識經濟”的價值。
知識,是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核心“標簽”,也是《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及知識城最爲濃墨重彩的部分。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經濟更是産業升級和自主創新的關鍵所在。知識城,一如其名,從一開始就被視爲科技創新的高地,也被寄予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縱深探索的重任。
正因爲這一點,2016年,知識城就成爲全國首個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在政策支持之下,知識城勇嘗“頭啖湯”,探索一條覆蓋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的“全鏈式”綜改新路徑。
依托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知識城規劃建設占地622畝、總投資90億元的知識産權服務園區,形成了集司法、調解、仲裁、行政執法、快速維權于一體的立體式保護體系和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企業面臨紛繁複雜的知識産權問題,創新成果一旦被抄襲模仿,或者遭遇知識産權保護壁壘,後果有時嚴重到難以想象。”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審查業務部副主任劉宏偉說,爲企業做好專利布局和專利“排雷”,對所在國家的知識産權潛在的風險進行研判,是幫助企業“出海”的重要工作,也爲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大的智力支撐。
截至今年4月,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完成發明專利審查結案74.4萬標准件,年審核結案達15萬余件,約占全國的1/5。
目前,知識城致力于建設知識産權最強保護區、最佳運用地。2017年,中新廣州知識城出台全國首個知識産權專項政策,至今已集聚各類知識産權機構100余家。知識城正在探索設立知識産權銀行,開展知識産權證券化試點,首只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近期將公開發行。
“灣頂明珠”
三大關鍵詞彰顯知識城獨特定位
將坐標定格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新知識城猶如一顆明珠,閃耀在大灣區。西連廣佛都市圈,東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遠處向港澳兩地延伸,成爲大灣區耀眼的存在。
在今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裏,知識城被視爲重大創新載體建設。而在近日廣東出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意見中,知識城被提出多達6次,在《三年行動計劃》裏被提出多達4次。僅僅通過這些數字,就能明白知識城在大灣區的重要位置。
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裏,知識城不僅是全國首個知識産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還是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更是粵港澳共建合作發展平台之一。也因此,“知識産權”“科技創新”和“全面開放”,是知識城在大灣區彰顯獨特定位的三大關鍵詞。
“我們研究院坐落在知識城,服務範圍覆蓋大灣區,目光放至國際科技前沿,要引進國外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高新技術進行落地轉化,産生的經濟效益分享互利,這是前所未有的新型合作模式。”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余龍說。
過去4年,余龍和研究院走過的路,恰好濃縮了上述三大關鍵詞。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正式步入建設階段,研究院的路將會越走越寬。
作爲知識經濟的高地,知識城在知識産權交易和保護上的先行先試,使其成爲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産權的領跑區。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存在,也將知識城與整個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體系連爲一體。同時,作爲對外開放的高地,知識城也將成爲大灣區全面開放的先行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知識城在知識産權、科技創新和全面開放方面先行先試,勇當探索“尖兵”。由此,它不斷努力打造中新兩國創新合作典範,將爲粵港澳開放合作提供更多可複制、可借鑒、可推廣的鮮活經驗。
從廣州城市東進發展的橋頭堡到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從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到粵港澳重點合作發展平台,知識城一步一個腳印,書寫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輝煌成績。
這裏不僅是知識産權交易與保護的高地,更是新興産業大放異彩的産業重鎮,同時還是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舞台。
高起點,新夢想。在新的曆史階段,知識城按下了創新發展的加速鍵,敞開對外開放之門,未來將培養更多的創新“良種”,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播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