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資本市場的一個重大事件的發生,使得生物醫藥領域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原本打算赴美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紛紛終止上市程序,轉而投向聯交所的懷抱;藥明康德(603259)退市後一拆三回歸、百濟神州赴港再度上市;就連Stealth、GRAIL海外公司也被吸引過來。
港股市場允許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上市,其實這一消息在2017年便已受到廣泛關注。
最早,聯交所在2017年6月刊發的兩份咨詢文件中就提到將擴寬香港資本市場的上市渠道。6個月後,聯交所正式公布決定落實計劃,拓寬先行的上市制度,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股票發行人,以及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産業股份發行人,在作出額外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後在主板上市。2018年2月,聯交所《新興與創新産業公司上市制度》的咨詢文件,擬修訂《上市規則》。聯交所還在同年3月舉辦了首屆“香港生物科技峰會”,爲吸引生物科技企業上市造勢。
傳統企業轉型緩慢,完全創新型的企業在國內無法尋求上市,這是此前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所面臨的一大困境,只有少部分領先企業能夠去納斯達克尋求上市。香港市場的開放,好比在國內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家門口有了“納斯達克”。
生物企業中,歌禮藥業最先提交招股書,並于2018年8月1日挂牌交易,成爲首家在聯交所上市的尚無盈利的生物技術公司。但生物企業赴港上市之際正是港股市場的低迷期,香港市場股價累計從最高點下降了24%。歌禮、百濟神州、平安健康等醫療健康股無一例外的破發,醫療行業外的創夢天地、美團點評也不能幸免。
這樣的局面隨著信達藥業的上市出現了緩和,這家未盈利的生物公司在上市當日股價上漲了19%,拉動歌禮醫藥、百濟神州的股價隨之向陽。
盡管大部分企業的股價仍然低于發行價,但這並未阻擋一大波企業進軍港股的腳步。目前在港股成功上市的企業一共4家,分別是歌禮藥業、百濟神州、信達藥業和君實生物。亞盛醫藥、盟科醫藥、基石藥業等原本打算赴美上市的企業也都轉而向港股提交了招股書。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港股的開放,生物醫藥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從來沒有哪一年有如此多的未盈利生物技術啓動上市程序。那麽,在2019年又會有哪些企業即將或者有望在港交所上市?我們對此進行了分析。
基石藥業
2018年11月11日,港交所公布了基石藥業的上市申請。2019年2月13日,基石藥業-B(02616)召開全球發售會,公司擬全球發售約1.86億股股份,公司股份預期2月26日上市。
基石藥業是一家創新型生物制藥企業,專注于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聯合治療。成立僅兩年,這家年輕的公司就憑借其強大的實力先後獲得了共計4.1億美元的融資,其中B輪融資更是刷新了國內生物醫藥當輪的融資記錄。它的投資人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ARCH Venture、紅杉資本以及高瓴資本等全球頂級投資機構。
基石藥業的研發核心是腫瘤免疫的聯合療法。不僅僅是將免疫療法與傳統化療、靶向療法結合,他們認爲只要能夠提高患者生存率、生活質量的方案都值得一試。
同時基石藥業PD-L1藥物項目國內進度較快的企業之一,目前該項目已經結束一期臨床試驗,很快將進入關鍵性II期臨床研究。此外,基石藥業曾透露還將在美國申報CS1001的臨床研究(IND)。這樣一來,其CS1001就變成了全球化産品。
在研發投入方面,其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的支出分別爲2.47億元、2.13億元與5.09億元;對應的虧損爲2.53億元、3.43億元與7.44億元。公司前三大股東分別爲WuXi Ventures、正則原石及其聯屬人士、Graceful Beauty Limited,對應的持股比例爲39.31%、18.30%與19.72%。
圖片來自基石藥業官網
基石藥業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江甯軍介紹,2018年進行了11個臨床試驗,2019年下半年將進行28個臨床試驗,其中包括12個聯合療法試驗。
康希諾
康希諾于2009年在天津成立,是一家疫苗研發公司,創始人團隊由4位曾擔任跨國制藥企業的高管組成。
康希諾産品管線中共有16款産品,其中4個新型疫苗分別在北美和中國進入臨床I-III期研究,並有多個候選疫苗在臨床前研究當中。
圖片來自康希諾官網
除了擁有重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及重組結核病疫苗等全球創新疫苗,其拳頭産品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全球創新疫苗)更是在2017年10月獲得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批准,是全球首個獲批新藥的埃博拉病毒疫苗。
公司擁有兩款預防腦膜炎球菌疫苗(MCV)——MCV2與MCV4,目前均已經通過臨床試驗III期,正准備提交新藥申請。
2018年7月17日,康希諾宣布想香港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上市。招股書顯示,2016、2017兩個年度,康希諾生物虧損分別是4,985萬、6,445萬人民幣,其中的研發開支分別爲5,167萬、6,810萬人民幣。
截止到目前,康希諾生物共完成5輪融資7.73億人民幣左右,獲多家戰略投資機構入股,包括禮來亞洲、啓明創投、先進制造産業、中信證券、蘇州胡楊林和、天津和悅等。
複宏漢霖
複宏漢霖成立于2010年2月,是複興醫藥與海外科學家團隊成立醫藥創新企業,主要從事符合全球標准的生物類似藥及創新型抗體藥物的研發和生産。
公司聯合創始人劉世高博士、姜偉東博士曾爲國際頂級生物醫藥公司服務多年,在生物醫藥研發、生産及管理方面擁有20年以上的一手行業經驗;其他研發團隊核心成員也曆經了國內外多個大型醫藥企業多個單抗藥物前期的研發及産業化。
複宏漢霖在中國上海、台北和美國加州均設有研發實驗室,具備了兩岸三地技術互補的突出優勢。截至目前,複宏漢霖13個産品、1個聯合治療方案已完成22項適應症的臨床試驗申請,累計獲得全球範圍內27個臨床試驗許可(中國大陸17個,中國台灣3個,美國3個,歐盟、澳大利亞、烏克蘭和菲律賓各1個)。公司首個産品HLX01(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臨床3期試驗已完成,有望成爲中國首個獲得監管批准的生物類似藥。
據了解,目前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已申報上市,正處于最後審評解決段。另一款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生物類似藥,即重組抗TNFα全人單克隆抗體注射液)也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注冊審評受理,主要適用于斑塊狀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圖片來自複宏漢霖官網
自成立以來,複宏漢霖就一直備受業界關注。幾輪融資後,這家公司的估值已經高達200億,一躍成爲行業獨角獸。2018年12月5日,複宏漢霖提交的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申請材料被證監會受理。
通過高效的自主創新,公司已針對腫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研發並建立了一個多元化、領先、高質量的産品管線。但目前,公司的産品尚未獲准進行商業銷售,尚未從産品銷售産生任何收入。
招股書顯示,自2010年成立以來的各期間均産生經營虧損。2016年、2017年以及截至2018年8月31日爲止的八個月,母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淨額分別爲人民幣7436萬元、2.6億元及2.7億元。至2018年8月31日,公司累計虧損人民幣6.9億元,預計至少在近幾年將繼續産生經營虧損。
盟科醫藥
2007年,袁征宇回國創立了盟科醫藥,致力于發現並開發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的更加安全和便利的抗菌藥。這家公司成立以來陸續獲得了3輪融資,總計募資約1億美元。它的投資方包括晨興資本、百奧財富、德聯資本等國內外知名的風投機構。
2018年6月27日,生物制藥公司盟科醫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上市,獨家保薦人爲Jefferies,成爲第3家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上市集資所得淨額用于産品研發及臨床研究。
目前盟科醫藥的研發管線中共有4款在研産品,其中三款都不同程度的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開展了臨床試驗,最快的一款産品有望在2020年中國上市。
圖片來自盟科醫藥官網
據招股說明書,盟科醫藥是一家擁有多元資産並處于臨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專注于發現、開發及商業化安全有效的多重耐藥(MDR)“超級細菌”感染的抗菌藥療法。公司2016年、2017年分別期內經營虧損爲1159萬美元、1520萬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經營虧損爲289萬美元,上年同期爲332萬美元。
亞盛醫藥
亞盛醫藥是一家全球領先的處于臨床階段的新藥研發企業,致力于在腫瘤、乙肝及與衰老相關的疾病等治療領域開發創新藥物。2009年,楊大俊等人在金融危機之際回到了中國,他們把美國公司打算關掉的上海研發中心接手過來,成立了亞盛。
憑借在藥物結構設計和新藥發現領域的實力,亞盛已構建豐富的産品布局,並將7個産品推進臨床階段,其中包括難以靶標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抑制(PPIs)和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
其 PPI候選藥物旨在通過恢複關鍵凋亡通路(包括Bcl-2/Bcl-xL、MDM2-p53和IAP通路)的正常功能來治療癌症和其他疾病,這些通路在調節細胞凋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據了解,針對在研的8個藥物,亞盛醫藥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展開了20項I期或II期臨床試驗,且在研産品都具有同類首創或同類最佳潛力。
2018年8月20日,原本計劃赴美納斯達克上市的亞盛醫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聯席保薦人爲美銀美林和花旗。
招股書顯示,截止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亞盛醫藥年收入分別爲767萬元和633萬元,年內虧損分別爲1.07億元和1.20億元;截止2017年及2018年3月31日止三個月,收入爲190萬元和90萬元,期內虧損分別爲2479萬元和1318萬元。公司尚未將任何候選産品商業化,故並未從藥品銷售中獲得任何收入,預計未來幾年的收入來自NDA申請批准後的核心産品及其他産品的銷售。
圖片來自亞盛醫藥官網Stealth BioTherapeutics Stealth BioTherapeutics(以下簡稱Stealth)成立于2006年,總部位于美國的生命科技中心波士頓,是線粒體醫學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它的核心産品是一種叫做Elamipretide的奇妙化合物。該化合物具有四個氨基酸的小肽,可與線粒體內膜的心磷脂結合,從而修複線粒體內膜缺損。
Stealth成立10多年以來,Elamipretide與線粒體的作用機理已得到明確驗證。該化合物在原發性線粒體肌病、心力衰竭、幹性老年黃斑變性、巴氏綜合症、亨廷頓舞蹈症、急性腎損傷、異色性虹膜睫狀體炎、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等一系列適應症中也都顯示出良好效果,相關成果已發表在近100篇學術期刊上,同時已被美國FDA批准多個適應症進入臨床試驗。
諸多臨床試驗中,走到最前端的是Elamipretide原發性線粒體肌病(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目前FDA已經批准了Elamipretide在該適應症上的快速通道審批資格和孤兒藥的認定,將很快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原發性線粒體肌病的症狀類似于“加速老化”,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爲1/4300,僅美國就有約40000名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能有效治療該疾病,Stealth的産品獲批後將成爲治療該病的唯一藥物。
Stealth Biotherapeutics于2018年7月3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兩個年度,該公司分別虧損8860萬美元及6410萬美元。
AOBiome Therapeutics AOBiome Therapeutics是世界領先的臨床階段微生物組公司,專注于炎症、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治療的研發。該公司成立于2012年,原名Nitrocell Bioscinces。
成立至今,這家公司共計獲得了9820萬美元的融資。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6月,C3輪融資後的AOBiome Therapeutics進行了重組,碳雲智能創始人王俊成爲其董事會主席。
AOBiome Therapeutics的管線中,有6個進行中的臨床項目和多個臨床前試驗。其中,針對痤瘡的産品AOB101已經完成了II期臨床試驗,有望在2019年上半年進行兩個Ⅲ期試驗的患者招募。其他五個項目也均處于臨床II期,適應症包括尋常痤瘡或痤瘡、特應性皮炎或濕疹、紅斑痤瘡、過敏性鼻炎、偏頭痛及高血壓等。
圖片來自AOBiome Therapeutics官網
2018年7月,AOBiome Therapeutics宣布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兩個年度,AOBiome Therapeutics的收益分別爲192.6萬美元、259.5萬美元,年內虧損及全面收益總額分別爲879.9萬美元及1169萬美元。招股書顯示,公司擬將集資所得用作核心産品的持續研發及臨床開發等。
維亞生物
維亞生物成立于2008年,是上海張江的一家綜合性藥物發現平台。其服務範圍涵蓋客戶對早期藥物發現的全方位需求,包括靶蛋白表現及結構研究、靶點篩選、先導物優化及候選藥物的測定。
截至2018年4月,維亞生物已爲近300名生物科技及制藥客戶提供藥物發現服務,測定超過1000個獨立靶向藥物,並交付超過7000種獨立的蛋白結構。其主要客戶包括前十大全球醫藥公司中的九家。
維亞生物的業務模式主要通過服務換現金(CFS)模式與服務換股權(EFS)模式相結合。截至目前,維亞生物已建立兩個孵化中心,孵化了21個早期研發項目,並計劃于中國上海、嘉興及成都增設若幹模版化孵化中心
圖片來自維亞生物官網
2018年7月,維亞生物正式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公司收入分別爲7360萬元和9650萬元。由于2017年確認了一筆來自主要客戶的裏程碑付款,2017年公司年收入上漲到了1.48億元人民幣。2015年、2016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爲1890萬元和2450萬元,2017年則上漲至7630萬元。
天士力生物
天士力(600535)生物是天士力控股的一家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負責發展公司生物醫藥板塊業務。
公司的獨家品種普佑克(心血管疾病用藥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是一款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2017年銷售額達1億元,同比增速超過150%。2017年普佑克被納入全國醫保,價格降低了約10%。天士力預計,隨著招標省份的增多、産品進入醫保,普佑克將進入快速成長期,2018年銷售額有望達到3億元。
據悉,普佑克另兩項適應症正處于臨床階段,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已完成Ⅱ期試驗,即將進入臨床Ⅲ期;急性肺栓塞適應症Ⅱ期臨床研究已完成全部入組。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通過自主研發、投資引進等多種方式,天士力生物共布局超過15個品種。其中,治療結直腸癌的安美木單抗(SY01)已經即將進入II期臨床試驗;治療乙肝的T101疫苗目前正處于I期臨床試驗階段;1類抗實體腫瘤的融瘤病毒T601正申報臨床批件;1類新型降脂藥抗PCSK9人源化抗體已完成臨床前研究。
此外,天士力生物布局的健亞生物第三代胰島素産品,憑借其超越原研的良好表現,目前正在准備申報歐盟。
2018年7月,Pre-IPO輪融資後的天士力生物估值達到了125億元。
開拓藥業
開拓藥業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立足中國、面向全球、新藥研發公司。目前公司主要深耕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肝癌三大癌症,專注發展“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創新藥物研發及産業化平台。從研發管線來看,開拓藥業主營自主産品的1.1類小分子創新藥。主要産品普魯克胺目前已經進入II期臨床,並在中美兩地都同步展開。
圖片來自開拓藥業官網
成立以來,開拓藥業共計進行了6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6.53億人民幣。公司于2016年12月挂牌新三板,且于2018年6月21日發布公告宣布終止挂牌。
總結
在香港聯交所的一系列改革舉措中,允許同股不同權和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是最大的亮點。不過,爲未盈利生物技術企業開通路綠色通道,並不意味著上市門檻降低。首先,這些企業必須有産品在臨床試驗、審批中的不同階段。2018年4月30日生效的新上市規則中就提到,生物技術公司可以豁免傳統的財務指標測試,但需滿足一系列其他條件,主要內容爲:
1、産品至少已通過第一階段臨床試驗;
2、上市前獲得過來自資深投資者的相當數額的投資;
3、預期市值不低于15億港元(約2億美元)。
而“相當數額的投資”則是:“就市值介乎15億港元至30億港元的申請人而言,投資金額不少于申請人上市時已發行股份的5%;市值在30億到80億港元的申請人,投資金額不少于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3%。”
備注:數據來源于
知識庫、公司官網、公開數據整理
我們的數據顯示,這十家企業都已經達到了以上基本門檻和標准。最低融資額是0.059億美元,最高的一家融了4.1億美元;最低的市值是2億美元,最高31億美元。在港股上市企業中,營業額和盈利數據並未做上市參考,所以,其他生物企業主要的參考標准就是市值和産品管線。以上企業中,每家企業至少有一個産品進入臨床Ⅱ期,其平均市值爲3.5億美元(由于大部分初創企業市值難以達到複宏漢霖和天士力生物的規模,故暫將其排除),或許這將爲當前赴港上市生物技術企業提供市值規模的參考。
2018年,在監管國際化和人才國際化之後,生物醫藥市場又迎來了港交所、科創板帶來的資本市場春天。聯交所宣布允許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上市僅一年,在未來還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已經有十幾家企業遞交了招股書。
毫無疑問,香港市場的開放給企業和投資機構都打了一劑強心針。即便資本冬天已經到來,生物醫藥領域也有極大可能在2019年裏繼續寒冬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