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計劃在2025年把太陽能裝機容量提升至1.5千兆峰瓦(gigawatt-peak),到2030年進一步推高至2千兆峰瓦,相當于我國到時總電力需求的4%,與去年的1%相比,多出三個百分點。
SERIS在全島建築屋頂和變電站設置了25個太陽輻照度感應器,系統利用這些感應器收集到的數據,結合衛星圖像和機器學習算法等動態太陽能預測技術,及氣象署的天氣預報系統數據,達成預測太陽輻照度的效果。
新加坡太陽能研究院在全島建築屋頂和變電站設置了25個太陽輻照度感應器,系統利用感應器收集數據,結合動態太陽能預測技術和天氣預報數據,達成預測效果。
能源局最遲將在2023年底,把太陽能發電預測數據納入能源管理系統中。這些數據也會提供給能源市場公司,以讓發電廠更准確地調度電源,滿足電力需求。SERIS也計劃把預測系統商業化,讓其他熱帶國家利用系統改善太陽能的間歇性供應問題。
太陽預測系統誤差率 爲熱帶地區最低之一
預測數據將于明年底前 結合納入能源管理系統
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屬下的新加坡太陽能研究院(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簡稱SERIS)、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和新加坡氣象署合作研發的太陽能預測系統,今年9月在能源局的電力系統控制中心完成爲期一年的測試。
能源市場管理局能源管理系統署署長林偉成回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舉例說,當系統在陰天預測太陽能輸出量較低時,能源市場可采購額外的儲備能源或調整發電廠和儲能系統的能源輸出,以提前增加電力供應,確保能源能滿足市場需求。而系統在晴天預測太陽能輸出量較高時,發電廠可減少輸出,利用更多太陽能供應電網,這樣就可減少爲平衡電網所須動用的儲備能源。
測試結果顯示,這個首創的預測系統最快能夠提前一小時預測全島的太陽輻照度(solar irradiance),平均誤差率低于10%,是熱帶地區太陽預測系統中最低之一。太陽輻照度指一個面積在某時段吸收的輻射能量。
我國研發的太陽能預測系統已完成測試,證實最快可在天氣出現變化的一小時前,預測到全島的太陽輻照度,幫助減少發電時須動用的儲備能源。隨著我國持續提高太陽能裝機容量,這將有助于確保電網更可靠且穩定。
與發電廠不同,太陽能發電無法根據能源需求做出調整,發電量取決于天氣條件。這可能導致電力需求與太陽能光伏系統的供應輸出之間的不平衡。有了太陽能預測系統的幫助,能源局可預測太陽能發電量,進而提早采取措施來管理太陽能的間歇性供應問題,讓電網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