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又幹起基建+房地産穩定中國經濟的模式了。截至3月3日,17省1市的投資額達到32.1886萬億元,其中完成年度投資額總共爲超過6萬億元。如果包括剩余的14省市,其投資額肯定是非常龐大的,這就是保增長的大招。“非常之年”裏,中國到底應該怎樣保企業、保增長、保就業?財爺、稅官、央媽頻繁出手,無外乎是保企業、保穩增長,保就業。
說到這裏,邏輯就很清晰了,三保,最後還得看樓市,因爲錢究竟怎麽來。1.45萬億的企業專項低息大量+免稅費,是保不了多少企業的。加上已提前2020年發債1.8480億元(一般債2900億,專項債1.29萬億),即使財政撥付與民間投資,也是解決不了如此巨大投資額,或者是年度投資額10萬億的資金來源的,究竟錢怎麽來。
現在新的問題來了。17省1市就計劃投資額32萬億,那麽全國投資將達到多少,估計得超過50萬億。去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額55萬億,2018年固定資産投資63.3萬億元。其一是這是否意味著“4萬億的新四萬億刺激”計劃重出江湖了?其二是資金究竟怎麽來?其三是是否新一輪貨幣寬松。其四是是否新一輪債務擴容。其五是是否新一輪財政擴容。其六是是否新一輪財政擴容,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思考。
保企業保增長保就業目標明確
新冠疫情發生後,中政局分別在 1 月 25 日、2 月 3 日、12 日和 21 日召開會議。從通稿看,四次都以防疫爲重點,後三次均涉及經濟,且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由于新冠疫情波及面較廣,部分行業需求在後續時間不能得到彌補,預計全年業績受到較大影響,對實現經濟目標産生一定阻力,總體經濟壓力較大。因此政策會更加注重從進度可以調控、受到疫情影響不大的行業著力,如基建、地産等傳統行業。
財政政策方面不斷強化升級。預計後續財政政策會繼續加力,專項債新增額度有望超過 3 萬億,也有可能發行特別國債,一般財政預算赤字率也有望上調。貨幣政策強調要更加靈活適度。後續繼續降准降息可期,貨幣環境有望維持寬松。各部委出台具體政策落實穩增長。在政治局會議定調後,各個相關部委積極出台相關政策落實穩增長。
央行實行全面降准,並引導 LPR 報價下調。交通部要求全力推進新建項目開工,做到應複盡複、應開盡開、能開快開。財政部提前下達 2020 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 8480 億元,其中一般債務限額 5580 億元、專項債務限額 2900 億元,並表示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盡快形成有效的投資。
4萬億2.0超級增強版來了嗎
按照青城山說的評論,專家把這次的4萬億叫做“4萬億2.0超級增強版”,意思是說比2008年的更牛逼。這4萬億包括:1月6日,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放出8000多億。1月17日,央行緊急調撥6000億人民幣的新鈔投放市場,放到市場上起碼放大5倍,那就是3萬億。2月20日,央行公布2月LPR利率,一年期下調10個基點,五年期下調5個基點。
沒了?沒了。8000億+30000億=38000億,那2月20日的降息就是2000億,加起來好像真是4萬億。所以建議房價即將暴漲,買房的抓緊上車,現在是買房絕佳時機,錯過再等10年。2008年也是我國多災多難的一年。2008年1月,我國南方遭遇百年一遇的雪災。大雪導致超1億人受災,129人死亡,各種莊稼絕收、房屋倒塌等造成的直接損失超過1516億元人民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直接損失8452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2008年9月,我國發生三鹿奶粉被三聚氰胺汙染的公共衛生事件。截至2008年12月2日,全國累計報告因食用問題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共29.40萬人,由此揭開了國人不相信國産奶粉的序幕。
2008年,由次級房屋信貸引起的經濟危機在全世界爆發。正是在上述內憂外患的沖擊下,我國開始了貨幣寬松政策,手段就是“四萬億計劃”。這4萬億並不是像現在通過降准、降息等軟政策下發,而是直接用現金砸。這4萬億來自哪裏?國家投資11800億元,主要來自國家預算內投資、國家政府性基金、國家財政其他公共投資,以及國家財政災後恢複重建基金。
其他投資28200億元,主要來自地方財政預算、國家財政代發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貸款、企業(公司)債券和中期票據、銀行貸款以及吸引民間投資等。這4萬億砸向哪裏?根據官方資料,主要有下表的7個投向。有人形容這次的“四萬億計劃”是一副猛藥,也有人說是大水漫灌,不過確實提振了經濟,拯救了世界危機。
可也同時助長了舊的經濟模式,擴大了經濟杠杆率,尤其是成就了房地産的黃金10年。可以說,那次“四萬億計劃”本意是好的,結果讓房地産截了胡。此4萬億非彼4萬億,這個專家說的4萬億都是市場放大之後的,最初的政策只是“下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調撥6000億人民幣的新鈔投放市場”“LPR利率一年期下調10個基點,五年期下調5個基點”。2008年的4萬億是直接砸下的現金。照這個專家5倍的計算因數,2008年的4萬億市場放大後就是20萬億。
貨幣+財政加碼肯定大勢所趨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基建+房地産”仍然是最有效的抗擊手段。面對黑天鵝式的“非常災害”,必須要用“非常手段”。所以我們看到地方都在做兩件事:調整房地産行業的政策,盡快上馬大項目。目前提出降低開發商預售門檻、延緩土地款交納時間等措施(救開發商)的省市,已經有50多個。此“32萬億”非彼“四萬億”,兩者仍然有很大不同。
看起來,17省1市的32萬億,遠遠超過2008年的“全國四萬億”,但其實有很大的不同。2008年的“四萬億”包括10個方面,並沒有明確提出刺激房地産。後來爲什麽“四萬億”被诟病,是因爲除了“四萬億”,當時的貨幣政策還非常寬松。觀察宏觀政策是否寬松,主要看M2同比增速。
目前我們的M2增速是8.4%,估計2020年最高也就到10%。2008年國內貨幣供應量M2 47.5萬億,尚且不足50萬億,時至今日,M2已經破200萬億,貨幣發行流通多了三倍,當年看似宏大的四萬億,放在今日經濟體量而言,可能只是杯水車薪。新一輪的基建投資自然更加恢弘,成爲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目前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了100萬億,是2008年的3.3倍。2019年,中國不包含農戶的固定資産投資就達到了55萬億。而11省4市的33萬億,一般是包含項目的總投資,項目建成需要幾年時間。真正在2020年完成的投資,至少要打5折、4折。2019年中國投資“大萎縮”,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統計局也沒有給出解釋。截至2019年12月末的固定資産投資增速。
可以看出,2019年中國投資增速不斷放慢,只是在12月才略有反彈。全年投資額爲55萬億。2018年投資是63.6萬億元,2019年大跌至55萬億,但統計局說增長了5.4%。我的猜測是去年有一次經濟普查,很多地方都擠水分。2018年的63.6萬億是假的,倒推回去應該是不到52萬億。GDP 兌水、虛報 投資額、財政 造假,在東北、華北、西北已經成爲普遍現象。
投資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很多數據都是用來吹牛的,而不是真實發生的。所以,在投資上繼續加大力度,才能穩住經濟。至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都需要進一步發力。到目前爲止,穩增長措施還是以“定向投放”爲主,主要是救企業。但這是不夠的,針對全社會的寬松還需要加碼。未必要重演2008年的“全面寬松”,但至少要把“適度全面寬松”和“定向寬松”結合起來。
房地産夜壺幾時拿出支撐
高層連發3條“鐵令”,釋放出新的風向,央行、央媒紛紛回應,9萬家地産商尴尬了。其一是2月19日,《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再度提及“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産金融長效管理機制”。每個季度的政策報告,都是例行且重要的風向標,市場各方對報告一直高度關注,其中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的變動,增減都耐人尋味。
雖然前綴是“2019年4季度”,但這份報告就是2020年貨幣政策動向的指引。本次報告裏針對樓市的表態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産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産作爲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注意報告中提及的3個關鍵詞:房住不炒、長效管理機制、不作爲短期手段。
2020年的貨幣政策,決定了資金面的流向,而資金的多少,又決定了樓市反彈的高度。從這個角度來說,任憑各個城市再出台類似的寬松措施,在“錢緊”的前提下,基本是“無用功”。其二是高層在21日和22日連續兩天明確表態:房貸利率不下降。2月20號的時候,1年期LPR降了10BP,5年期LPR降了5BP,按理來說,只要LPR報價下降,房貸利率也會跟著降。
但是,大家細品央行高層的表態,可以通過“加點”方式,保持原有的利率水平。舉個例子,原來首套房利率是5.5%,LPR報價是4.9%,加了60個基點。現在LPR變成了4.75%,銀行想把利率維持在5.5%的水平,只需要再加75個基點就可以了,寄希望于今年購房成本會下降的人,可以說打錯算盤了。
2月25日,銀 保 監會,發聲講房地産金融政策尚未作出調整。上文提到,最近包括浙商銀行、工行、建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傳出首付下降的消息,這些措施是否在全國通用?答案是否定的。主任肖遠企明確表示:房地産金融政策尚未作出調整,銀保監會將會對房地産融資情況進行監測,動態掌握最新情況。
各地根據所在地區情況對房地産市場進行因城施策,但這是在堅持房地産金融政策大框架下采取的適當調整。就全國而言,包括首付、利率在內的多種所謂寬松的措施,均未普及開來,各個城市可以在“因城施策”乃至“因區施策”的框架下“幫房地産一把”。但是,政策松綁力度是很有限的,可能僅僅只局限于房企現金流的供給端,跟購房者需求端關系不大,一切都要建立在房價、地價平穩的基礎上才可以。
17省1市32萬億投資橫空出世
根據各省份發布的2020年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雲南5萬億、四川4.4萬億、福建3.84萬億、陝西3.38萬億、河南3.3萬億、河北1.8833萬億、江西1.1184萬億、廣東8000億、江蘇5000億、浙江8864億、貴州4400億、黑龍江8856億、甯夏自治區2268億、甘肅自治區9958億、重慶2.6萬億、北京2523億、上海3100億、濟南1.37萬億的投資額32.1886萬億。
1月召開的2020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披露,今年交通運輸將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路投資1.8萬億元,民航投資900億元。交通部近日要求積極促進交通有效投資,努力完成公路水路1.8萬億元年度目標任務,加快推動下達今年第二批投資計劃。而11省4市列出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清單,其中基建投資仍是重要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能源、交通等傳統基建領域項目,5G通信網絡建設、物流體系升級改造建設、社會治理、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等“新基建”項目也成爲今年的發展重點。短板就是下一步投資增長潛力所在,就是發展空間所在。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專項債規模擴大之下,穩增長政策將明顯發力,基建投資增速有望明顯回升8%。
加碼基建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例如2月20日,河南省發布980個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3.3萬億元,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8372億元,涵蓋了産業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六大領域。5G、物聯網、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高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統稱“新基建”。
所謂傳統基建,指的是以鐵路、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網爲代表的傳統基建,這是以鋼鐵、水泥爲主體的投資建設。新基建,指的是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投資,著眼的是未來的産業布局,爲城市打造智能革命時代的基礎設施。
民生領域的投資,指的是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領域建設,對應的是這次意外沖擊暴露的公共建設短板,許多城市的醫療資源並不像想象中那麽充裕,醫療補短板迫在眉睫。
目前多部委努力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審批、招投標,加大力度有序推動項目複工開工,持續優化滾動項目庫。雲南、河南等多地也推出數萬億的投資計劃清單,一批能源、交通、5G等重點工程啓動,預計今年基建投資增速將明顯回升。要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
32萬大投資的錢究竟怎麽來
啓動投資,推動複蘇,恢複循環,每一個節點,都需要錢。地方出再多的項目,核心的問題就是錢從哪來、打算怎麽還?需求可能是無限的,但支付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現在是政府哪有錢?地方現有財政,只夠維持行政事業單位、機關運轉和人員工資。另外,政府必須投資的是衛生和教育,至于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或者新興産業方面的投資,政府拿不出錢。
爲應對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從1998年到2002年,中國曾通過發行特種國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四年多時間,財政支出8000億,撬動3.2萬億。但是這期間包含結構性調整的政策,亦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接下來,實際上政府能獲得資金手段基本就三塊,土地出讓收入(對應基金預算)、債券(特別是專項債券)、PPP。
靠專項債來解決問題的空間有限,並且發債項目仍需進一步規範。而PPP相對于基金預算和專項債,彈性空間更大。在專項債對民營經濟形成的擠出效應背景下,民營經濟的發展,依舊需要PPP。靠現有社會資本來投資、來建設,再靠項目本身的經濟效應償還建設項目的投資,是一條可行路徑。
不過,曆經2017年之前的高速發展、近兩年的打壓以及速凍之後,2019年底,PPP推出的項目量只有2017年底的百分之二十多。除政府投資之外,我覺得消費券是可以嘗試的。每個居民可以把投資額度折合成錢,再以融資的規模,給每個人發錢。2月26日,中政局會議再次就“複工複産、恢複和穩定就業”等專項問題發聲,爲此輪經濟發展提供指導意見。
讓萬物複蘇,讓市場流動。從投資,到消費,這場存在于特殊疫情大勢中的經濟重啓大考,才剛剛開始。可以看出中部、西部、北部的省市承擔了大量的投資任務,關鍵是財力不怎麽好,除了發債,或者刺激,關鍵是靠房地産來換基建投資。這些錢,要麽來自于財政,要麽來自民間投資,要麽來源于債務。顯然,財政空間有限,目前財政收入增速已經下滑到3.8%,創下新低。
而以城投債、專項債爲代表的債務雖是主流,但也面臨城市債務居高不下的局面,這些債務一旦持續累計,很容易帶來金融風險。如今,我國的宏觀杠杆率(整體債務/GDP)已經超過250%,而10多年前不到150%,加杠杆的空間越來越小。一方面我們需要刺激基建以穩定經濟、補充建設短板,另一方面則要謹防基建背後的債務,防範金融風險。這幾次的高層會議,都明確提出“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有效投資,是關鍵中的關鍵。
大基建+房地産鐵托中國經濟
2003年非典時期投資占GDP比重60%以上,現在消費占GDP的60%以上。多省公布超萬億投資計劃,地産因城施策趨向寬松。預計未來其他省市將相繼推出 2020 年建設計劃,市場規模可期,隨疫情有效控制,項目招投標的順利開展,訂單落地和業績提升上將在企業層面加速體現。此外,盡管房住不炒是當前地産的主基調,但目前穩經濟背景下仍離不開房地産,後續各地仍將執行因城施策。
近期無錫、西安、南昌、上海、浙江等多個省市相繼推出各類涉房支持政策,從暫緩土地出讓金、暫緩貸款償付等多個維度給予房企支持,以部分緩解房企因銷售回款大幅下滑導致的短期資金壓力。部分銀行調整首付比例及房貸利率政策,疊加房企融資趨于改善,房地産的施工和竣工有望保持去年的慣性,整個産業鏈預期也在提升。全年看地産韌性十足,有望再超預期。
按照央行的放出信號來看,應對疫情方面,下一步要用好已有的支持政策,繼續用好專項再貸款政策向中小銀行傾斜。下一階段還要擇機定向降准,釋放長期流動性。增加低息貸款,定向支持個體工商戶。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央行這段時間救市的動作頻繁。之前2月初央行的5000億逆回購的操作,三大股指當天直接集體翻紅,對于經濟的刺激是非常巨大的。
不用說樓市一直以來都是每個地方經濟增長的主體支柱産業。樓市是解決各地就業,提供職位最多的行業之一。就算近期樓市熱度下降,可以看到大街小巷的中介門店依然還有不少,售樓處的業務員、建築工地的工人、爲開發商服務的活動公司等。將近十年前,房地産相關的從業人員就接近1億人。近年來房地産熱度雖然略減,從業人員的人數依然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面對疫情,想要維護經濟的穩定增長,走別的路子風險都不小。說實話,可能還是要回到老路上來,走“大基建、提振樓市”的老路來加速讓地方經濟快速複蘇,回到正軌。很多朋友都將今年比作2008年,把這32萬億投資計劃和當年的4萬億相類比。托市救市,最好的辦法還是搞基建。把基建做好了,對于企業來說便利了,成本降低了,經濟也就起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