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安溪會館的創立,得感謝一名寓居緬甸仰光的安溪人施明德,他是仰光安溪會館發起人。1922年,這名長袖善舞的商人因業務來到新加坡,當他發現新加坡還沒有安溪會館時,便聯合本地安溪商人張培恭、高銘壬、白圻引、胡緒省、林本道、李華春、傅添福和高水仙等,一同籌創安溪會館。
安溪會館常務主席楊雲仲指出,安溪人移居我國遠遠超過百年,未成立會館時,安溪人是以姓氏和所供奉的神明爲中心,聚居在鄉村地區。
想更深入了解安溪人在本地的曆史,不要錯過由本地文史研究者林少彬策劃的“安溪會館百年回顧展”。展至12月19日,開放時間是每天上午11時至下午5時,安溪會館的地址是265C新橋路。
安溪人除了務農和開墾土地,所從事的行業包括建築、運輸、船務航運、五金,另外還有茶業、糖果業、生産肉幹肉絲、制作醬油、生産粿條面、銷售海産等。
百歲畫家林子平送畫最多
“安溪會館百年回顧展”講述本地安溪人的曆史,例如會館創立之初在福建街會館樓上創辦“作人學校”,但不到四年便停辦,原因是報讀學生人數少。
原來早年落戶本地的安溪人,主要聚居在鄉村地區。安溪會館後來轉移到鄉村辦學,從1927年至戰後1947年,前後辦了22所華校,另外還獨辦或合辦九所學校,總數達31所。
今年初,林子平告訴他曾在1991年時,通過時任主席唐裕,捐了兩幅作品給會館,但卻不曾在會館見過。林老形容其中一幅畫的是一艘船,是他1983年到丹戎禺寫生時畫的。
安溪會館在1923年3月14日注冊成立,施明德出任首屆總理,張培恭擔任副總理,第二年便在多名安溪鄉賢慷慨捐助下,買下福建街30號店屋作爲會所。
總務胡德成說,安溪會館現有2000多名會員,在1950年代的高峰期,會員人數一度有5600多人,由于當時的會所無法應付這麽多會員,才有了興建現有安溪會館大廈的動力。
這些學校包括勵群、明倫、萬禮、全民、孺廊、懷南、崇文、裕群、醒南、洛陽、培德、介榖、育賢、輔華、克明、新民(湯申)、興華、啓華、新民(兀蘭)、培童、育正、中立等,學校分布在萬禮、淡濱尼、裕廊、西海岸、湯申、兀蘭、荷蘭、烏魯班丹、河水山等處。
曾領導會館多年的會務顧問兼榮譽主席劉國華說,1950年代後期,會館以39萬元興建目前的五層樓建築,1957年動土,1959年9月完工,1960年10月由當時的名譽主席林慶年剪彩開幕。
前後共辦31所鄉村華校
安溪會館百年慶籌委會主席李瑞慶說,慶典籌劃工作今年4月開始,除了百年回顧展,重頭戲是12月12日在香格裏拉酒店舉行的盛大晚宴,到時將宴請800名賓客,當中200人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宴會主賓是衛生部長王乙康。李瑞慶指出,百年慶沒有動用會館的錢,籌委會至今已籌到80萬元。
“安溪會館百年回顧展”講述本地安溪人的曆史,例如會館創立之初在福建街會館樓上創辦“作人學校”,但不到四年便停辦,原因是報讀學生人數少。
林子平這幅作品送給安溪會館後,被收在儲藏室30多年,最近才被發掘出來,懸挂在會館大廳。(邬福梁攝)
楊雲仲聽後便到會館儲藏室尋找,最後在衆多雜物中找到一幅用牛皮紙包裹的畫作,打開一看,果然是一艘船,趕緊拿給林老核實,對方高興得如獲至寶,如今這幅畫已懸挂在會館大廳。
創立于1922年的安溪會館,目前正在新橋路會所主辦“安溪會館百年回顧展”,借助展覽講述福建安溪人落戶新加坡的故事。安溪會館將在下個月中旬舉行盛大晚宴,慶祝會館成立100周年。
安溪會館40年前慶祝鑽禧時,曾委托我國早期文史工作者彭松濤訪問多位安溪鄉賢,了解安溪人在開發新加坡鄉村地區的貢獻。他在訪問過程中發現全島有大約一半耕地,最早是由安溪人開墾的。
安溪會館很幸運得到不少本地安溪藝術家的饋贈,至今送畫送得最多的是百歲畫家林子平。楊雲仲分享會館最近“挖寶”的一則趣事。
楊雲仲說,會館領導人從一開始就規劃好,一樓和二樓出租,爲會館帶來穩定收入,三、四、五樓留給會館自用。租金收入用在日常運作,以及教育與慈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