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尹琛、實習生董慧
編 輯丨和佳
圖 源丨圖蟲
在新加坡公司KEY3.id看來,2022年對于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整個Web3.0行業,是急速降溫的一年。
KEY3.id並不與加密貨幣交易直接打交道,而是爲用戶提供未來在去中心化世界的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但5月Luna幣的爆雷,讓KEY3.id拿到的首輪融資金額比事先獲得承諾的規模大縮水,身邊不少Web3.0項目也都沒拿到理想融資。
接著是估值32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破産。“如果說Luna事件讓資本變得猶豫,FTX則是直接勸退資本。”KEY3.id創始人Kory Pak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許多主流資本不僅完全停止對Web3.0的投資,而且開始清算曆史的投資。FTX事件將導致傳統資本對Web3.0的投入倒退數年。”
作爲加密貨幣“避風港”的新加坡,正身處風暴中心。11月30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在議會上表示,新加坡沒有計劃成爲加密貨幣活動的樞紐,而是成爲一個“創新且負責任的數字資産參與者”。新加坡警方則正就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可能違反付款服務法開展調查。
“早前和很多行業夥伴交流時,他們還是傾向于將和虛擬資産相關業務的重心放在新加坡。但最近,他們也在考慮將香港作爲一個重要的落腳點。”數字資産金融服務公司HashKey Group法律部主管劉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加密貨幣“避風港”新加坡轉彎
對KEY3.id來說,將總部地址設爲新加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擁有相對集中的區塊鏈行業資源。
過去幾年,相比全球日益緊縮的監管,新加坡對區塊鏈技術與金融創新的包容開放態度,吸引了諸多企業、投資湧入。畢馬威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對新加坡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公司的投資已激增至 14.8 億美元,是上一年總額的 10 倍,接近2021 年亞太地區總額的一半。
爲何新加坡如此積極投身數字資産生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局長孟文能在今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解釋道,加密行業的價值在于對資産進行代幣化,並將它們放在分布式賬本上,以提高經濟效率或增強社會包容性。換句話說,新加坡看重的是技術所承載的金融行業未來。
德勤數字資産香港領導合夥人呂志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加坡的吸引力主要來源于其積極、清晰的監管環境,爲加密貨幣公司制定了明確的規則。
自2020年1月起推行的《支付服務法案》(PSA) ,允許在新加坡運營加密貨幣交易業務的公司,暫時性豁免持有“數字支付代幣”(DPT)牌照。若要長久合法經營,需向MAS申請牌照。2022年5月底,MAS共收到196份提供DPT服務的牌照申請,截至12月,約有17份已獲得正式牌照或原則上(in principal approval)批准發牌。
新加坡政府也參與了虛擬資産的布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簡稱GIC)曾在2021年投資了專注比特幣、區塊鏈技術投資的基金公司Digital Currency Group,與NFT項目開發獨角獸Dapper Labs。早在2018年,GIC還曾參與美國首家上市交易平台Coinbase的融資過程。
此外,MAS還推出沙盒(Sandbox)監管機制,允許金融科技公司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試驗新的金融産品,包括從事與目前法律法規有所沖突的業務,區塊鏈企業也屬于沙盒機制適用範圍。總部位于新加坡的數字資産托管提供商Propine已從沙盒中畢業,獲得資本市場服務牌照。另一家金融科技公司DigiFT在2022年6月進入沙盒,計劃成爲第一家持牌的去中心化證券型代幣交易所。
相比之下,中國內地與香港的監管更爲嚴格。2021年9月起,內地就嚴格禁止虛擬貨幣交易,包括幣安在內的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隨後宣布退出中國內地市場。香港則秉持嚴格的許可程式,截至目前,僅有兩家公司獲得香港證監會的批准,並且發牌交易所只能爲專業投資者或機構提供服務,資金門檻高達800萬港幣。
一邊讓行業“野蠻”生長起來,一邊讓監管不斷跟上,是新加坡的策略。然而現在,“避風港”新加坡卻不得不直面FTX破産及其連鎖反應帶來的重大損失。
11月17日,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表示決定減記對FTX的全部2.75億美元投資。淡馬錫解釋對FTX的投資邏輯是,投資一家領先數字資産交易所,能提供對加密市場的無關于協議、市場中性的敞口。但淡馬錫承認或許對FTX創始人弗裏曼的“行動、判斷力和領導力的信任有所誤置”。黃循財則評價淡馬錫的投資“不僅造成財務損失,而且還損害了國家聲譽”。
在呂志宏看來,FTX並非第一家出現問題的加密貨幣公司,也不會是最後一家。
新加坡也不是第一次面對市場危機。單在今年,穩定幣TerraUSD、UST-Luna幣雙崩盤,使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加密貨幣基金公司三箭資本倒閉。獲得MAS原則性批准的新加坡加密貨幣貸款機構Hodlnaut,在Terra崩盤中虧損近1.9億美元,已停止提款和代幣兌換服務,正在接受當地警方調查。“新加坡也必須向外界展示,當局對風險的注重和把控”,呂志宏分析道。
一切都在提示,新加坡必須轉彎了。
業界嘗試重塑信心
傳統金融領域爲了確保應付突然、大量的存款提取,商業銀行須將庫存的現金按比例存放到中央銀行,這部分金額便是准備金(reserve)。20世紀30年代以來,法定的准備金制度確保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處于可控範圍。
而在加密貨幣的世界,並無強制披露准備金的規定。即便如此,FTX風波過後,全球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仍爭相公開儲備金。根據Nansen數據,幣安公布了價值約爲690億美元的資産儲備金,包括33%的BUSD、23%的USDT,以及分別占比9%的比特幣、以太坊等。隨後,包括OKX、KuCoin、Crypto.com在內的多家交易所亦公布了儲備的幣種及數量等。
“這樣做是想給投資者信心,表明他們不會向FTX一樣‘資不抵債’”,呂志宏分析指出。但這是否真正能起到穩定甚至重建行業信心的作用,呂志宏認爲並不一定,“所公布的資金儲備只能顯示公司當下的財務狀況,可能有的公司今天披露完,明天就將錢轉走”。
商業及科技顧問公司Capco亞太地區數字化與科技業務合夥人Paul Sommerin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信心、透明是任何新技術能得到廣泛采用的關鍵,加密貨幣也不例外。在他看來,想要在市場上建立起廣泛的信任,就需要包括法律、金融、物理等在內的全方位監管框架,以此來保護零售投資者,並讓大型機構投資者有信心進行投資。
顯而易見,新加坡早已意識到這一點,除了數次警告散戶注意投資加密貨幣的投機性以外,還通過實際行動收緊對加密貨幣的監管。
今年1月,MAS明確限制數字資産公司向新加坡公衆推廣服務,禁止在公共場所或報紙、廣播、社交平台等公共媒體上推銷服務,只能在其網站或社交媒體賬號上進行宣傳。因此,當由新加坡加密貨幣公司Crypto.com贊助的F1方程式賽車大獎賽9月底重返新加坡時,曾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藍色背景、白色字體的廣告消失在了該公司家鄉的賽場上。
8月,孟文能出席研討會時表示,許多散戶投資者似乎對加密貨幣的風險“不理智地無視”,當局將修訂新規來加大散戶交易加密貨幣的難度。
隨後,在10月的記者會上,MAS就建議收緊加密貨幣監管發布兩份咨詢文件,當中包括禁止向散戶借貸供其進行加密貨幣交易、要求當地加密産業從業者區分公司與客戶資産,以及限制當地穩定幣發行。該咨詢在12月下旬結束,之後當局將制定最終指導措施,增訂于《支付服務法》中。
“經常有人問這個問題,新加坡想成爲加密資産中心嗎?”孟文能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說。
“如果加密中心是關于試驗可編程貨幣……如果它是關于將數字資産應用于原子結算等用例……如果它是關于對實物資産和金融資産進行代幣化以提高效率並降低金融交易的風險,是的,我們希望成爲一個加密中心。但如果它是關于加密貨幣的交易和投機,那不是我們想要成爲的那種加密中心。”
但日益收緊的監管,在新加坡從業者眼裏,可能會成爲離開的信號。KEY3.id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新加坡吸引了不少來自監管政策趨嚴的國家和地區的從業者,其中中國內地的從業者占“相當重要的比重”,“近期各地區的政策可能會對該人群帶來較大影響。”
香港搶占發展窗口
同樣是在2022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在金融科技周的第一天發表有關虛擬資産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表示對全球從事虛擬資産業務的創新人員持開放和兼融的態度,並明確提出“樂意聯系全球虛擬資産業界,邀請有關交易所在香港開拓商機”。
“其實這個重磅政策讓我們整個行業都非常興奮”,劉佳說道,“因爲這是首次非常明確地提出了香港(在發展虛擬資産方面的)決心和願景”。此外,劉佳認爲這次表態還釋放了一個關鍵信息,也就是盡管內地目前禁止加密貨幣相關交易,但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下,香港仍可以發展虛擬資産。
在呂志宏看來,新加坡方面的態度轉向無疑爲香港發展虛擬資産帶來了一個更加穩健的窗口。但與此同時,前者的經驗也更加證明了,監管不僅是爲了預防及管控“最壞的情況”,也是在爲投資者注入信心。
12月7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2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制度的(修訂)條例草案》,其中規定在香港經營虛擬資産交易所必須向香港證監會申領牌照,此項新規將于2023年6月1日生效。
事實上,在此之前,香港證監會已經在2018年提出關于香港虛擬資産交易平台的“選擇參與”制度,該制度並非強制性。迄今爲止,亦僅有兩家交易平台獲發相關牌照。而HashKey Group旗下的HashKey Pro平台則是其中之一。
劉佳坦言,獲得牌照是業務發展的階段性裏程碑,但“拿牌過程並不簡單”。
一方面,虛擬資産行業不論是對企業,亦或是對監管部門都屬全新領域,許多問題目前仍沒有明確答案。
另一方面,行業中主動擁抱監管的企業並不多,多數參與者以獲得最大利潤爲目標,巧妙避開監管雷區,只確保自己不踩紅線。“但我們是專門去往合規的方向走,整個申牌過程中沒有太多先例可以遵循”,劉佳說。
但她依然強調監管的重要性,“對我們來說,無論是何方向的監管,都是一個很好的指引,因爲它會告訴我們不可以做什麽,(我們都覺得)比較有安全感。”
對于未來的監管發展,劉佳站在從業者的角度表示,希望香港能盡快建立一套完整、清晰、與傳統證券監管有所區別的監管框架。她認爲,虛擬資産作爲新興資産類別,監管應當非常“貼近市場”,了解行業需求。“舉個例子,是不是要以股票上市的標准,來要求我上幣呢?”
呂志宏則指出,後續監管或將落實到具體産品層面。“從風險把控的角度來看,如果産品是來自全球流通量前十的虛擬資産,(其市場)相對而言較爲透明,則可能開放給零售投資者交易,”呂志宏舉例,“比如一些ETF,或是STO(Security Token)。”
而早在今年10月底,香港證監會宣布,准許合資格的虛擬資産期貨ETF在港公開發售。香港證監會副行政總裁兼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梁鳳儀當時表示,港證監會正研究設立一個制度,向可供投資于主流虛擬資産,並且設有妥善投資者防護措施的ETF給予認可。
12月16日,南方東英資産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兩只虛擬貨幣期貨ETF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標志著香港成爲全球首個提供以太幣期貨ETF,及亞洲首個提供比特幣期貨ETF的市場。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産品上市儀式上表示,這兩只虛擬貨幣期貨ETF的成功上市,“不僅顯示證券市場翻開了新的一頁,也代表著香港就提供受規管的虛擬資産相關産品進入了新階段。”
KEY3.id表示,近期香港的政策跟新加坡形成一松一緊的對比。如果政策支持持續,香港憑借特殊地理優勢,物理與戰略空間都不亞于新加坡,“相信能夠吸引一定數量的項目遷移赴港,我們也在保持密切觀察。”
(實習生丁甯對此文亦有貢獻)
E N D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余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