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接下來扶持本地企業的方向,企發局主席王文輝在會上說,政府將著重推動企業加大國際化力度、加速創新、獲得永續發展能力,以及栽培新一代的新加坡國際企業,向新加坡航空公司(SIA)和凱德集團(CapitaLand)等看齊。
爲了協助企業踏出國門,企發局致力推動不同業務發展形式,包括借助戰略夥伴、合資企業或共組財團。例如,新中能源(Durapower)和另外兩家本地企業去年與一家泰國可再生能源公司攜手在能源轉型中采納新技術。
企發局屬下共有11家創新中心(Centres of Innovation),三家在去年成立,分別支持環境建設、美容和個人護理,以及城市農業領域。另外,全球創新聯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網絡已擴大至17個城市,去年拓展至阿聯酋的阿布紮比和韓國首爾。
企發局局長方章文在記者會上說,大多數企業已啓動或重啓國際化進程,闊別三年後首次拓展新市場。他們借助市場進入協助計劃(Market Readiness Assistance),洞察海外市場、創造業務線索和銷售渠道,要在市場站穩腳跟。“我們很高興看到更多新手(first-timers)在海外邁出第一步,即便在疫情中。”
去年參與國際化項目的企業超過2000家,比前年多400家,當中900家是首次進軍海外。以區域來看,東南亞依舊是本地企業的最主要目標市場,其次是東亞和北美。
通過加大國際化力度等 四大方向扶持本地企業
這些努力預計未來幾年可爲我國經濟帶來178億元的附加值,並創造2萬3800份熟練技能工作。
另一方面,他強調,企業僅實現國際化並不足夠,必須同步追求創新,這是開發差異化産品的關鍵,從而在全球舞台上保持優勢。
企發局星期三(2月1日)發表2022年度報告顯示,它去年扶持的企業,一半來自制造、批發貿易、食品服務和專業服務業。
方章文在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有意提升生産力和技能的企業過去幾年已采取行動,尤其當面對疫情限制而無法向海外擴張時,“如今邊境重開,商家把注意力轉向把握新機遇。”
企發局數據顯示,去年有700家企業展開創新項目,開發新産品和解決方案,比前年多100家。共有1萬7200家企業采納生産力和技能提升項目,同比減少21.5%。
盡管面對不確定性和宏觀經濟逆風,本地企業仍繼續轉型和把握發展機遇。新加坡企業發展局(EnterpriseSG)去年與1萬8100家本地企業合作,當中更多企業向海外擴張,把握邊境重開帶來的商機。
不過整體來看,去年展開項目的企業比2021年減少了18%,主要是因爲采納生産力和技能提升項目的企業數量同比減少超過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