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謝社會服務機構、會館和協會、自助團體等基層組織所做的貢獻,通過計劃和努力讓人們以不同方式聚在一起。
“當我們的社會如此多元時,和諧並不是自然規律。因此我們須不斷努力、小心翼翼地保護它,時刻警惕它會被奪走。”
此外,爲了讓來自不同學校和背景的學生建立友誼,文社青部也與教育部合作,試行課程輔助活動策略夥伴計劃(SP-CCA),爲中學生統一開辦校外課外活動。
許多議員在國會提到,作爲一個多元種族和多元宗教的社會,我國須開辟一條獨特的道路,在擁有共同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的同時,化多元種族爲力量。
加強社會團結的關鍵在于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體驗並享受相處的過程,以避免造成社會分層和隔離,人們局限于固定的社交圈內。
他說,爲了促進種族和諧,文社青部更新了族群與宗教和諧圈,並從今年起把7月定爲種族和諧月。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星期五(4月21日)在國會參與政府施政方針與各部門附錄辯論時說,我國須通過不同渠道促進社會融合(social mixing),除了跨越種族和宗教界限,也得跨越國籍、收入、年齡和代際等社會斷層線。
不過,即使將多元性當成力量支柱,我國必須意識到一不小心,這就會成爲弱點。
“世界上成功確保民衆和諧生活的國家不多,更不用說像新加坡這樣多元的社會。因此,即使我們做得很好,能團結一致、能站到一塊,我們還是會不斷經受考驗……我們不只是宣告要成爲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社會,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是我們努力通過政策和制度實現的。”這包括少數權利總統理事會、維持宗教和諧法令、種族融合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