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築有著獨特的新舊建築融合,殖民時期的建築、中式店屋與現代的摩天大樓和諧並存,這些不同的建築每年都吸引著不少遊客拍照打卡。就連專業攝影師們,都喜歡拍攝。 殖民時期建築 新加坡在1826至1963年間基本都在英國的管轄之下(不包括1942-1945的日占時期),從當時留下的建築物中,可以看到明顯的歐洲建築風格。 比如建于1855年的贊美廣場,曾是聖嬰女子學校(Convent of the Holy Infant Jesus)校舍,也是世界上僅存不多的女修道院之一。
(圖源:Visit Singapore)
校舍在1983年搬遷至大巴窯後進行維修和翻新,1996年搖身一變成爲複合式商場。古老的建設和濃郁的文化氣息,讓這棟建築物變成拍攝婚照的熱點之一。 再比如建于1929年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前身是政府大廈和高等法院。
(圖源: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與這些建築同樣流傳下來的,還有中式店屋。
中式店屋 新加坡建國至今還沒到58年,店屋卻超過百年曆史。 店屋的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只有四五米寬,不過店屋內部別有洞天。一家店屋的深度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後巷。屋內分割爲樓梯、房間、走廊、廚房、廁所,中部還會留下天井。這樣的建築風格,一直在1950年代都還是新加坡的主流。 (圖源:URA)關于店屋還有一個有趣的冷知識——1822年,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的新加坡市區規劃明確規定:每間店屋前必須留有一定寬度的有蓋走廊,其間不能有阻隔,形成一條通行無阻的人行通道。走廊寬度也規定不得少于5英尺,所以這種走廊被稱爲“五腳基”(five-foot-way)。(圖源:URA) 新加坡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一度爲了城市發展建設而拆遷了許多店屋。好在後來重新規劃,將中國城、小印度和甘榜格南劃爲曆史保護區。這些店屋得到全面的翻新,原先脆弱的木結構也被新型建築材料代替,現代化的排水和空調設施也被引入店屋。店屋的牆面上漆上了清新的顔色,各色裝飾也翻修一新。 新加坡徹底發展起來後,建築就變得現代化,帶出全新的美感。
現代建築 要說起最特別的現代化建築,星耀樟宜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小籠包”The Hive必定榜上有名。 星耀樟宜的打造耗資17億新幣,設計師將瀑布森林搬進了室內,輕軌在其中穿梭,體現出現實與夢境結合的錯落感。室內40米高的雨漩渦是世界最高的室內瀑布。
星耀樟宜整個建築由超過9000片玻璃、將近18000個鋼梁和6000多個鑄鋼節點組成。每一個細節都是特別制造,專門爲它“量身定做”的。
至于The Hive,它由英國建築師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設計,特色就是全無棱角,所有的教室都是橢圓形,形成十二座看似獨立上闊下窄而且高低不一的小塔樓。小塔樓不規則地圍成一圈,屋頂種滿綠樹。 (圖源Instagram:@xunny_5678)這些建築在新加坡的布局沒有分界線,三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緊挨著,是富有新加坡文化的獨特風景線,難怪成爲了新加坡攝影比賽的主題之一。“心系新加坡”攝影比賽4月22日,由新加坡宗鄉總會和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心系新加坡”攝影比賽終于落幕,超3萬新幣的獎金被42個得獎者瓜分。此次比賽一共擁有三個主題,爲“心系中華文化”、“心系多元文化”以及“心系特選系列——新加坡樓宇的動與靜”。這場耗時1年(報名時間爲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的比賽一共吸引了154名年齡介于13歲至77歲的參賽者,投遞多達760張參賽照片!盛大的頒獎儀式還邀請到了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劉燕玲女士作爲主賓。劉燕玲特地穿了一身新加坡配色(紅配白)的長裙出席典禮“心系特選系列——新加坡樓宇的動與靜”獲獎作品其中也有馬來族的得獎者巧合的是頒獎當天剛好是開齋節儀式結束後,特選系列的一等獎得主王一超先生被我們成功采訪到。王先生說,自己的照片取材自牛車水的芳林苑組屋(Hong Lim Complex),因爲燈光的緣故,剛好呈現出光與暗的結合。他也想要通過拍攝有曆史感的建築,和周圍的高樓大廈形成對比,在新加坡這樣的背景下更顯意義。 誰能想到新加坡的大家再熟悉不過的組屋景色,都能被拍得這麽好看呢?“新加坡眼”還采訪到了特選系列的二等獎得主——林豔君女士。她的參賽作品是有名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The Hive林女士是第一次參賽,沒想到就獲獎了。不過自己本身就喜歡拍攝建築相關,這次的比賽主題剛好符合長處。她馬上想到負有盛名的The Hive,因此特地到南大取材。 也許正是因爲有這些獨具慧眼的攝影師,才能拍下新加坡建築最獨一無二的美。
直播預告
預約下方直播,帶你雲遊新加坡,看看最有藝術範的地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