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東北亞的一些化工企業,紛紛選擇戰略投資東南亞市場。如浙江恒逸石化在文萊建設煉化一體化項目,目前正在計劃投資二期;韓國樂天化學計劃在印尼投資建設大型乙烯項目;德龍控股旗下德信集團將投資55億美元在印尼建設東南亞最大鋼廠。
關于在東南亞投資化工項目,平頭哥之前寫過幾篇文章,《制造業轉移東南亞,對中國化工業影響幾何?》、《越南化工崛起,將會影響到哪些中越化工品國際貿易?》、《越南“崛起”對中國化工産業的影響有多大?》、《山東地煉老板們爲何紛紛轉戰緬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浏覽。
一、東南亞的實際投資成本不算低
化工企業在東南亞投資發展,無外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寬松的投資政策環境。根據調查,東南亞普通操作工月薪在2000元左右,中國工人在8000元左右,兩者相差300%左右。
東南亞國家,表面上較中國存在較大成本差距,但也有很多隱形成本,如每個月給工人的小費、雙語的培訓費,和當地國家政府的公關費等。在非母語國家內培養一名合格的操作工人,其投入成本約是中國培訓成本的2倍左右。整體看,東南亞的成本實際上遠高于表面成本。
圖源:pixabay
二、東南亞是歐洲的“附屬”加工廠,歐洲消費下降對東南亞影響較大
歐洲確實是全球對化工制品消費最爲嚴苛的地區,也正是如此,歐洲化學品及制品的消費存在較高的利潤區間。而在此次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危機的背景下,歐洲化工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更多是消費市場的抑制,以及進口商品的巨大套利,這本身就是矛盾的體現。
平頭哥認爲,東南亞制造業加工的塑料制品,大部分流向歐洲消化,且更多集中在低端塑料制品,高端塑料制品主要來自中國制造業的加工。在歐洲能源危機導致消費水平下降的前提下,高端塑料制品消費預期大幅降低,而東南亞制造的相對低端的塑料制品,相應在成本及相加比方面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
圖源:pixabay
但是,此種情況能夠延續多久?歐洲能源危機解除,消費市場升級帶動高端消費品發展是全球總體大趨勢,東南亞塑料制品在歐洲的消費市場,或將保持有限的運行空間。
三、東南亞能否完成全球制造業轉移的第五次浪潮?
根據對過去數次制造業中心的轉移流程和時間,繪制了下圖:
圖 1 工業革命以來的制造業中心轉移
全球第一次制造業專業,是從19世紀下至20世紀初,因英國蒸汽機的發明,導致英國成爲了全球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在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美國出現蓬勃發展,這也成爲了全球第一次制造業的大遷移,從英國逐步轉向美國。這次制造業的轉移,更多是技術驅動下産生的。
在20世紀50年代,二戰後,德國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陸續恢複,而豐厚的制造業基礎,讓其搶奪了更多的制造業訂單,其中德國更多在于機械制造,而日本選擇發展電子工業。這也成爲了全球第二次制造業大轉移,此次轉移更多來自地緣政治的考量。
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德國和日本人力成本飙升,無法滿足當地制造業要求,從而又發生了制造業的第三次大轉移,制造業從德國和日本轉移至亞洲四小龍。平頭哥認爲,此次制造業轉移,更多來自人力成本驅動,而技術因素在此次過程中顯得不那麽重要。
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亞洲四小龍也在逐步進入高人力成本時代,無法滿足當地制造業要求,導致制造業又出現了第四次大轉移,從亞洲四小龍轉移至中國內地。平頭哥認爲,這也成爲了第二次因人力成本增長導致的制造業轉移,也是中國牢牢把控制造業的起點。
2008年後,中國人力成本也出現了大幅增長,目前低端制造業正在轉向東南亞地區,其中部分化工企業選擇在東南亞建設無技術門檻的化工裝置,更多考慮的是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這可能是全球制造業因人力成本增長而出現的又一次轉移,而此次轉移,更多的是低端制造業的轉移,高端制造業因更依賴供應鏈體系,並未出現明顯的轉移現象。
從前期幾次的制造業轉移規律可以看出,制造業轉移時間周期約在20年左右,最近幾次轉移,全都是基礎勞動力成本上漲與當地制造業不匹配所導致的。可以粗略地認爲,某一區域的人力成本優勢周期爲20年左右。在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下,這一周期可能會縮短。
東南亞的更大問題是,能否如前幾次那樣吸引到足夠多的轉移産業?從點到線再到面,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産業大轉移。如若不然,東南亞之後的投資成本只會增加,不會降低。
————————–
免責聲明:本文中部分圖片及資料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謝謝!
本文中數據、資料通過公開信息或合法渠道獲得,不保證所載信息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僅供讀者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任何通過本文作出的投資決策與本公衆號無關。
(文章原載于微信公衆號化工平頭哥)
直播預告
想在新加坡市中心買房?Bugis的高檔公寓即將交房,預約直播,抓住撿漏機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