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獨特的發型
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不同,因爲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古代人從不剃頭,因爲他們認爲這樣是在毀傷父母所賜的身體,是不孝順的行爲,夏侯惇拔矢啖睛,眼睛被箭射穿了,拔出來上面還帶著眼球,他把眼球吃掉了,還說了一句:“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可見古代人隊自己身體的愛惜。
因爲愛惜,所以古人在成年以後不剃頭發,即便男子留著長長的頭發也是非常常見的,不過男子留長發也並不難看,古代很多人飄飄長發,柔順飄逸,再配上古代服飾的美,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非常潇灑俊秀。
我們看古裝劇,古代人都是把自己的長發束起來,上面紮一小塊頭巾或者戴上帽冠,非常漂亮,但是到了清朝帽冠和頭巾就沒有辦法戴了,長發還是有但是卻和數千年來的長發不同了,清朝人在清政府的嚴令下大面積地吧頭發剃掉,只留下後腦勺的一小塊,這一小塊很長,垂下來綁成辮子,看起來還是比較別扭的。
現在以清朝爲背景的影視劇有很多,有一些還是我們看了很多遍的,像《鐵齒銅牙紀曉岚》、《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等,清朝人的大辮子看多了也就習慣了,只不過還會有一點點地感覺別扭,這麽長的一根辮子幹什麽都是累贅。
肮髒的辮子
現在我們洗頭發通常都是一兩天洗一次,有時候不出門懶得洗會拖上幾天再洗,但是也不會延長太多,然而古人卻並不這麽高頻率地洗頭發。按理說清朝人洗頭發應該是最簡單的,清朝以前的人都是留著長長的頭發,洗起來自然比較麻煩,但是清朝人的腦袋上只有一小塊有頭發,大部分都剃光了,然後就是辮子。
清朝人洗頭發的時候,洗臉的時候就可以順手洗了腦袋,然後大辮子往前一甩就洗了,不會耽誤太多時間,可是清朝人,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民衆都是不怎麽洗頭發的,那麽長的頭發很就不洗,油啊,味道啊,能達到什麽程度想必大家都能清楚。
洗辮子是奢侈的行爲
清朝的時期的技術水平和物質沒有現在豐富,所以洗頭並不像現在這麽容易,現在洗發水很多牌子,那時候沒有,而且那時候也沒有供暖,有時候天氣一冷洗澡洗頭發也不是很方便,有時候只能是洗澡的時候順便就把頭發給洗了。
而且那時候生産力不發達,人們的工作也是比較繁重,人們都在爲生活奔波,哪有那麽多時間像現在一樣仔仔細細地打理自己的長發,洗完了還要花費很長時間晾幹,晾幹後還要花時間去綁辮子。所以據說清朝民衆洗頭的次數基本都是平均一個月才洗上一次,可能不方便的時候就在一個月以上,至于入冬以後天氣冷了,如果家裏很冷的話一冬天都不會洗上一次。
忍了267年的臭味
一個月或者幾個月不洗頭是個什麽景象,恐怕大家可以想象,現在一個星期不洗頭有人還發朋友圈說拔根頭發上面的油就能炒菜呢,與那個時代的人一比,間隔的時間就太短了。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隔那麽久洗一次,很多王公大臣、帝王將相等那些吃俸祿的人,家裏條件可能好一些,所以他們有時間也有能力多洗一些頭發。而且他們時常接觸一些社會名流或者上朝,總不能在朝堂上議事的時候皇上和大臣們都要聞著臭味吧,那樣很不禮貌,所以這些人都會多洗幾次頭發,就算不洗也會抹點香料遮蓋一下味道。不過在國家有喪事的時候,比如皇族的重要成員離世,那麽在這期間是不可以洗頭發的,大約要持續一百多天,所以即便這些王侯將相也得經曆一段時間臭不可聞。
剪去大辮子,革除舊制度
因爲這個辮子,清朝統治者對百姓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激起了民族矛盾,也殘害了很多人,而辮子僅僅作爲一種發型反倒因此成爲了落後的象征,在清朝結束的時候它也成爲了落後腐朽文化的載體,很多思想先進的人率先剪掉辮子。
大辮子這個既不符合前人的審美,又讓後人覺得怪異的發型在持續了二百多年後終于成爲了曆史,這個發型本身沒有錯,但是這個“剃發令”強制人們改成這個發型,激起了矛盾就是錯誤的。而今舊時代結束,我們不再留著肮髒的大辮子,實乃我輩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