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處中國版圖的戰略中心,九省通衢,抗戰時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1937年底,上海、南京相繼失陷後,武漢實際成爲中國軍事、政治、經濟中心。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對潰退的中國軍隊窮追不舍,並沿隴海線西犯,鄭州危急,武漢震動。
1.如何保衛大武漢?
面對即將到來的武漢保衛戰,中國方面吸取了淞滬、南京、太原等會戰失敗的教訓,決定“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並吸取毛主席《論持久戰》的精髓,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爲大勝,將日軍拖入持久戰的泥沼。
從華北到華中幾乎是一馬平川,如果任由華北日軍沿著平漢鐵路由北向南進攻武漢,那麽高度機械化的日軍幾乎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攻占武漢;而假如能讓日軍由東向西進攻武漢,那麽中國軍隊還可以依托東部地區沿途的山川河流,逐次抵抗日軍,爲撤守大西南贏得時間。
6月9日,國民政府決定“以水代兵”,下令扒開位于鄭州市區北郊17公裏處的黃河花園口大堤,造成黃河決堤改道,下遊數千萬民衆流離失所,也打亂了了日軍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
6月18日,日軍大本營下達了實施漢口作戰的准備命令。
日軍華中派遣軍由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9個師團約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
其中,以岡村甯次指揮第十一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東久迩宮稔彥王指揮第2軍4個半師團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
此外,另有海軍120余艘艦艇、航空兵團500余架飛機配合此次作戰。
中國方面也豁出了幾乎所有家底,決定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大武漢。陸軍、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余艘,總兵力近110萬人。蘇聯援華志願航空隊也將參加這次會戰。
各部隊自6月開始沿鄱陽湖、大別山脈等天然屏障展開,組織防禦。
2.戰鬥過程
6月11日夜,日軍波田支隊趁雨夜攻占安慶,揭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6月下旬,日軍抵達馬當要塞封鎖線外,由于指揮不力,國軍苦心經營的馬當要塞很快失守。而後,日軍又很快攻占九江。
長江南岸戰況
攻戰九江後,南岸日軍兵分兩路,松浦106師團沿南浔路攻向德安,波田支隊和海軍陸戰隊繼續沿江西進,8月24日攻占瑞昌。
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團和波田支隊向嶽陽急進,以期截斷粵漢鐵路。
當西進日軍進攻瑞昌的同時,第106師團從九江沿南浔鐵路南犯。中國守軍英勇抵抗,日軍進攻受挫。第1兵團總司令薛嶽指揮中國軍隊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敵戰成膠著狀態。
萬家嶺大捷
9月底,見南浔路進展緩慢,岡村心急如焚。
通過空中偵察,岡村甯次決定派出奇兵出奇制勝,從中國守軍防線的縫隙直插背後。
岡村把日軍106師團分成五部分,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後,因地圖失誤而迷路。
中國守軍將領薛嶽很快發現日軍企圖,指揮第4、第66、第74軍等10多萬部從側後迂回,將日軍包圍。
日軍爲了挽回106師團全軍覆沒的敗局,多次增援,並向萬家嶺地區空投了200多名軍官。中國軍隊各部組成敢死隊拼命進攻,日軍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第106師團被殲3000余人,遭到毀滅性打擊,中方取得了“萬家嶺大捷”,爲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
長江北岸戰況
1938年6月初,日軍第六師團從合肥南下,13日攻占桐城,17日陷潛山;7月,日軍占領了太湖、宿松;8月4日,占領廣濟門戶黃梅。
9月24日,日軍波田支隊攻陷富池口;29日,長江最重要的江防要塞——田家鎮失守,長江的大門被撞開。
岡村甯次爲搶在日本第二軍前面搶占漢口,組織了由36旅旅團長牛島滿率領快速縱隊,長途奔襲。
大別山北戰況
8月27日,日軍第2軍同時向大別山門戶六安和霍山進攻。
攻占六安、霍山後,第2軍兵分兩路;9月11日,日軍增援部隊16師團到達富金山。
從9月18日一直打到10月下旬,日軍第13和16師團終于突破了小界嶺防線,穿越了大別山。
而後,信陽失守,平漢路正面門戶洞開。
3.日軍突襲廣州
青島、上海等地失陷後,只剩廣州成爲中國對外接收援助物資的港口。
武漢會戰打到10月中旬,在國軍的頑強抵抗下,日軍大本營等不及了,迅速抽調三個師,由古莊幹郎大將統領,在海軍第5艦隊支援下,奇襲廣州。
10月11晚,日軍7萬多人,2.7萬匹馬在廣州大亞灣成功登陸,一路乘勢而進,連下淡水、惠州、博羅和增城。
廣州守軍余漢謀第12集團軍僅僅10天就被日軍打敗,廣州于21日下午淪陷。
廣州一失,粵漢鐵路被切斷,武漢的戰略地位就此下降。
大戰了四個多月,武漢的外圍陣地盡失,但中國方面已贏得了往大西南轉運和撤退物資的時間,武漢作戰的目的已經完成。
此時,毛澤東給蔣介石親自寫了封信,重申了持久戰的要義,蔣介石也吸取南京保衛戰的教訓,不做孤城困守,遂決定放棄武漢。
日軍26日占領武昌、漢口;27日,占領漢陽,曆時近五個月的武漢保衛戰至此結束。
4.會戰結果
武漢會戰是是抗日戰爭初期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雙方先後投入了一百五十多萬部隊。
此戰,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根據國民黨方面統計,國軍以傷亡40余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余萬。
而按照日本《戰史叢書·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方面的统计,武汉会战日军第2軍戰死2300人、負傷約7300人,共傷亡9600人。第11軍戰死4506人(包括將校172人)、負傷17380人(包括將校526人),共傷亡21886人,總計傷亡31486人。
由于雙方的統計都有些偏頗,根據軍史專家的綜合估計,日軍在此戰中總傷亡應該在5.5萬人~7萬人之間,同時還有10多萬戰病人員,這個數字大致可靠。
5.戰役影響及意義
就戰役而言,日軍占領了武漢三鎮,控制了中國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日本已開始步入中國的戰略陷阱。
日本集中了全國的資源來進攻武漢,以爲攻占武漢就能使中國屈服。
但是,日本得到的是一座空城。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武漢的失守而結束。相反,全中華兒女在這場保衛戰中空前團結,全民族的抗戰熱情達到高潮。
武漢會戰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隨著戰線的延長,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爲目標的戰略進攻,從而被迫轉爲戰略保守。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新的戰略相持階段。
在日軍已經占領的後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裝成長起來,大片的國土又被收複。而日本侵略軍則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
日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物資極度缺乏,且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
爲了進行武漢會戰,當時日本連學校教練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于裝備擴建的軍隊。更由于兵員的不斷增加,國內勞力、糧食、能源進一步緊張。
武漢會戰結束後的1939年,日本軍費的支出已達61.56億日元,已遠遠超出了日本國家的儲備量,從而加速了其崩潰的步伐。
武漢,無論是從前,還是現在,注定是一座不屈之城,一座充滿光輝的英雄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