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經曆了大起大落的明英宗朱祁鎮在被囚禁了七年之後,又迎來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起,他從被囚禁的太上皇變成了皇帝,他在徐友貞、石亨發動的“奪門之變”中再一次登上了皇位。
八年前,年輕的明英宗率20萬大軍禦駕親征,抵禦北方入侵的瓦剌,結果在太監王振的胡亂指揮之下,20萬大軍進退失據,在土木堡被瓦剌全殲,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被瓦剌囚禁之後,他的弟弟朱祁钰被立爲新的皇帝,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自然也失去了利用價值,瓦剌將其送回北京,回到京城之後的明英宗被弟弟囚禁在南宮,成了一個囚徒。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徐友貞和石亨等人發動政變,從南宮迎來朱祁鎮,帶領軍隊攻入宮內,幫助明英宗複辟成功,這次事件被稱作“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是明朝曆史上一次典型的政變事件,後世許多人認爲“奪門”事件違背了禮制,其嚴重程度僅次于明成祖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然而與曆史上其他政變所不同的是,“奪門之變”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沖突,一切都是以相對溫和的方式完成了皇位替換。那麽問題來了,“奪門之變”爲什麽能輕易取得成功呢?
因爲從禮法、祖制上說,景泰帝的皇位就是孫太後賞他的。
英宗是宣宗的嫡長子,憲宗是宣宗的長孫,英宗父子法統地位高于景泰帝父子。
從禮法上皇位就是明英宗父子的。雖然說明英宗不靠譜,但是禮法上、祖制上也沒說皇帝不靠譜就要換的。
景泰帝要解決這個優先級的問題,兩條路:1、殺明英宗 2、把明英宗一脈滅絕,斬草除根。
第一條路,當時孫太後還在,嫡母還在,敢殺嫡母的兒子?景泰是活夠了,孫太後是找不到理由廢景泰。英宗在蒙古死不了,景泰上有孫太後、太上皇,下有英宗兒子一大堆,自己都沒有成年兒子,怎麽和嫡母一家鬥
第二條路,把明英宗一系滅絕。
但是,景泰帝的基本盤是什麽人?是兵部尚書于謙、戶部尚書內閣首輔陳循等人。
但是在景泰帝病危的時候,陳循等內閣諸臣和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鑒于明景帝病危,本擬在景泰八年正月十四日早朝時,勸景帝同意英宗監國。
他們在奏疏中寫:“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宣宗章皇帝子孫,在人世的只有明英宗同明英宗的兒子們了。
你說這些深受儒家禮法影響的大臣會不會反對景泰帝斬草除根?
至于死黨明英宗對立面的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王文,人緣很差,沒啥影響力。
如果單殺明英宗一個,靠下藥等暗殺手段或許可以達到。
但是,架不住明英宗兒子多啊。當時在世的兒子有沂王朱見濬(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
德王朱見清、許王朱見淳,秀王朱見澍,崇王朱見澤,吉王朱見浚,忻王朱見治,徽王朱見沛,還有皇子朱見湜。
這麽多皇子,你想都偷偷殺掉。。。地獄級的難度啊。
當然,許王朱見淳同皇子朱見湜夭折,明景帝是否在其中做了什麽我不清楚。
也就是無論是否發生奪門之變,只要景泰帝病重,政權都會回到明英宗手上。
但是朱祁钰當了八年皇帝爲何還會被輕易奪權?爲什麽沒有人反抗?朱祁钰在立儲問題上一意孤行,甚至動用酷刑迫害反對者,這使朝廷中對他感到不滿的大臣越來越多。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下诏廢掉了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之位,同時冊封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爲太子。此外,他還廢掉了原配妻子汪皇後,改立朱見濟的生母杭妃爲皇後。這一系列出于私利的舉動嚴重損害了朱祁钰的威望,更不幸的是,朱見濟在景泰四年(1453年)就死掉了。朱祁钰費盡心機,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朱祁钰在立儲問題上一意孤行,甚至動用酷刑迫害反對者,這使朝廷中對他感到不滿的大臣越來越多。而且由于皇位繼承人問題懸而未決,一些在景泰朝逐漸失意的大臣便開始在一起醞釀取代朱祁钰的陰謀了。
陰謀的主要策劃人石亨是當初北京保衛戰的主要功臣之一。然而由于石亨爲人貪得無厭,最終與另一功臣于謙分道揚镳,徹底決裂。而于謙又深受朱祁钰的重用,因此石亨便決定铤而走險,擁立太上皇朱祁鎮複辟,爲自己的職業生涯重新打開一片新天地。
司禮監大太監曹吉祥與石亨有類似的野心。都禦史徐有貞早年因主張南遷而受到冷落。另一位都禦史楊善則因從瓦剌人手裏迎回了太上皇而陷入職業生涯的停滯期。這群對現狀感到極度不滿的大臣們聚到一起,一場顛覆景泰朝的陰謀便成型了。
當時石亨、曹吉祥控制著京城的軍隊,徐有貞、楊善控制著負責監察的都察院。明朝中央最重要的“三駕馬車”,有“兩架”都掌握在了陰謀者的手中,因此在隨後發生的“奪門之變”行動中,幾乎沒有造成什麽流血沖突就完成了帝位更替。
景泰帝朱祁钰費盡心思想把皇位掌控在手中,結果卻是挖了個坑把自己給埋了,最終落得個淒慘結局,令人唏噓不已。